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宽容同性恋行为 但并无同性婚姻

中国古代宽容同性恋行为 但并无同性婚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1 更新时间:2023/12/20 9:11:57

男风之盛

不论中西,史料对同性恋的记载,都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决定性取向的基因必定非常古老。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不但与姐姐赫拉有不伦之恋,还化为雄鹰,将放牧的美少年伽倪墨得斯掳到奥林匹斯山欢爱。而同时期的中国先秦时代,也诞生了“龙阳之好”、“分桃之爱”等脍炙人口的同性恋故事。

西汉是同性恋特别引人注目的历史时段,因为刘氏皇室似乎有着遗传性的同性恋取向,从高祖刘邦到哀帝刘欣,几乎每一代皇帝都有男朋友,如高祖有籍孺,惠帝有闳孺,文帝有邓通,景帝有周仁,昭帝有金赏,武帝有韩嫣、韩说、李延年,宣帝有张彭祖,元帝有弘慕,成帝有张放,哀帝有董贤……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士林放浪,男风从皇室蔓延至整个士大夫阶层。《宋书·五行志》载:“自咸宁、太康(公元3世纪)以后,男风大兴,炽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贵胄孤寡女眷尤甚,或是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南朝士大夫为了同性之恋,不惜与妻子离婚。

唐宋时同性恋风气略有收敛,但晚明以降男风又复炽,据晚明学者谢肇淛的记述,“宋人道学,此风亦少衰止,今复稍雄张矣,大率东南人较西北为甚也。”自武宗朝之后,明代士大夫对男色趋之若鹜,以狎优伶、养娈童、玩男妓为时髦生活,群起效尤。时人谢肇淛说:“衣冠格于文网,龙阳之禁宽于狭邪;士庶困于阿堵,断袖之费杀于缠头;河东之吼,每末减于敝轩;桑中之约,遂难偕于倚玉。此男宠之所以日盛也。”意思是说,男人狎男人,法无禁止,比嫖娼便宜,妻子对此又不吃醋,所以男风便流行起来了。

明清时期的名士还视男风为风流韵事而津津乐道,如晚明文人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自谓:“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坦然将“好娈童”列为自己的人生爱好之一。清代的郑板桥也在《板桥自叙》中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完全没有“出柜”的心理压力。

——你可以说这些明清时代的文人名士率性坦荡,换一个立场,也可以说他们生活糜乱。

有容乃大

从风流名士敢于公然炫耀自己的龙阳之癖,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的宽容。我们都知道,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将同性恋当成罪,并明确提出“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中国社会则从未有过类似的观念与立法。当欧洲人对同性恋者处以死刑时,传统中国也从未发生过对同性恋者的迫害。

检索中国历代立法,可以发现古代政府对同性恋行为的干预非常有限。北宋时,京城等地出现了出卖男色的行当,“今京所鬻色户将乃万计,至于男子举体自贷,进退怡然,遂成蜂窠”。但宋政府在很长时间内都对这一色情业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人说:“至今京师与都邑无赖男子,用以图衣食,盖未尝正名禁止。政和间始立法,告捕男子为娼,杖一百,告者赏钱五十贯。”政和年间朝廷才立法禁止男娼。

但南宋时,这一禁令又不了了之,以致南宋人周密感慨说:“吴俗此风(男娼)尤甚。新门外乃其巢穴,皆敷脂粉,盛装饰,善针指,呼谓亦如妇人,比比求合。……败坏风俗,莫此为甚。然未见有举旧条以禁止之者。”另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禁男娼”跟“禁同性恋”并非同一回事,正如“找小姐”跟“男女恋爱”不可相提并论。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明政府才在《大明例附解·附录》中规定:“将肾茎放入人粪门内淫戏,比依秽物灌入人口律,杖一百。”但这一立法与其说是针对同性恋行为,不如说是针对污辱、侵害他人人身的鸡奸行为。惟清朝乾隆年间颁行天下的《大清律例》明确对自愿的同性性行为作出惩罚:“如和同鸡奸者,照军民相奸例,枷号一个月,杖一百。”但跟同时代的欧洲社会相比,这样的处罚可谓“薄惩”,须知法国直到18世纪中晚期,还使用火刑对付同性恋。

民间对同性恋行为的态度更为宽容。袁枚在《子不语·双花庙》中讲述了一个耽美的同性恋故事:“雍正间,桂林蔡秀才,年少美风姿。春日戏场观戏,觉旁有摩其臀者,大怒,将骂而殴之。回面,则其人亦少年,貌更美于己,意乃释然,转以手摸其阴。其人喜出望外,重整衣冠向前揖道姓名,亦桂林富家子,读书而未入泮者也。两人遂携手行赴杏花村馆,燕饮盟誓。此后出必同车,坐必同席,彼此熏香剃面,小袖窄襟,不知乌之雌雄也。”

后来二人因为抗拒城中恶棍王秃儿强奸,双双被杀。因为“两少年者平时恂恂,文理通顺,邑人怜之,为立庙,每祀必供杏花一枝,号‘双花庙’。偶有祈祷,无不立应,因之香火颇盛。”邑人给遇难的同性恋者立庙纪念,这是中世纪欧洲人难以想象的。

并无同性婚姻

尽管中国传统社会对同性恋一直宽容相待,但在中国历史上,却也没有一个同性恋者会挑战传统婚姻制度,宣布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也可以成婚。

明末清初李渔撰写的情色小说《无声戏》中,有一篇《男孟母教合三迁》讲到闽南地区的“契兄弟”风俗:“要晓得福建的南风(男风),与女人一般,也要分个初婚、再醮。若是处子原身,就有人肯出重聘,三茶不缺,六礼兼行,一样的明婚正娶;若还拘管不严,被人尝了新去,就叫做败柳残花,虽然不是弃物,一般也有售主,但只好随风逐浪,弃取由人,就开不得雀屏,选不得佳婿了。”看起来似乎彼时的福建地区已出现了“同性婚姻”,但这其实是同性恋者李渔的虚构而已。

明清之际闽南一带的“契兄弟”风俗与其说是“同性婚姻”,不如是说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晚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得很清楚:“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妍媸,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之如婿,弟后日生计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尚寝处如伉俪。”当时当地的民间社会,应该是承认“契兄弟”的同性民事结合的,因此方有“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之如婿”。但是,这“契兄弟”既无婚姻之名,也不可能在婚姻制度上获得许可。

清代康熙年间,通州倒是曾经出现一起“同性婚姻”,但这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另类婚姻,在知情者报官之后便被政府取缔了:“有通州渔户张二娶男子王四魁为妇,伉俪二十五年矣。王抱义子养之,长为娶妇。妇归,语其父母,告官事乃发觉。解送刑部,问拟流徒。”可见在传统中国,民间或有同性之间的民事结合,但官府绝不可能在婚姻制度上认可“同性婚姻”。

婚姻为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人生大礼,古人相信,婚姻乃“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结合,为婚姻的天经地义。今天的婚姻定义,当然已越来越倾向于是“两个人基于自愿的民事结合”,基本上不再有“合二姓之好”的宏大叙事,也跟“以继后世”的人口繁衍义务脱了钩,但尽管如此,婚姻仍然跟一般的民事结合不一样:首先,婚姻受到伦理的约束,近亲结婚、不伦之恋、多边婚姻都不会被文明社会接受;许多人也认为“同性婚姻”挑战了家庭伦理。其次,婚姻是一项既继承了古老传统、又经立法确认的国家制度,对既有婚姻制度的革命性改变,牵涉太多人的认同与否,仓促的改变必将制造社会撕裂。

中国传统社会在对待同性恋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宽容同性恋的行为(男风基本上被视为是个人的审美偏好,跟社会公德、个人品格没有关系),也容许同性恋者的民事结合(如明清时期的闽南“契兄弟”之俗);同时,同性恋者也小心翼翼地不去挑战国家的婚姻制度。(文/吴钩)

更多文章

  • 妈祖庙的由来 传统文化中的妈祖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台湾,海上,人们,福建,一个,渔民,非常,妈祖

    妈祖的由来妈祖 ,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福建、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他们不仅把她视爲航海保护神,而且作爲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在以福建爲中心的一些地区,处处可见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尤其是在台湾,妈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祭祀妈祖的妈祖庙多达五百余座。如果去福建、台湾等地旅游,你可一定得

  •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陛下,秦始皇,寡人,皇帝,父亲,秦王,自己,天下

    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

  • 咖啡的起源 历史上关于咖啡起源的几则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地区,果实,咖啡,起源,埃塞俄比亚,阿拉伯,于是,发现

    咖啡的起源咖啡一语何来,有人认为源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名为Kaffa(咖法)的地区,语音近似“咖啡”。然而,Kaffa 地区早期居民称咖啡为Djimmas (音似“吉马”);而阿拉伯世界也不曾以 Kaffa 来代表咖啡,因此,此说极可能为西方人在语音上的穿凿附会。阿拉伯人早期曾以 Choua, Kauh

  • 清明节气谚语有哪些 关于清明节气谚语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果树,年份,立夏,清明,前后,时机,鹅毛,麦子

    清明节谚语大全: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清明无雨少黄梅。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清明螺,抵只鹅。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懵懵懂懂,清明下种。稻怕寒露一夜霜,麦

  • 楚国郢都是现在的哪里?是荆州还是寿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迁徙,荆州,地方,楚国,时期,记载,江陵,都城

    郢都,战国时期的楚国的都城,但是要提起郢都在什么地方,大家相比应该是很陌生的,谁让楚国曾几次搬迁,且,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不管迁徙到什么地方国都都叫这个名字,以至于大家提起楚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其状态是一头雾水,那么,郢都到底在什么地方?楚国郢都是现在的哪里?是荆州还是寿县?带上问题现请跟小编

  • 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 涮羊肉由来的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代,起源,兔肉,涮羊肉,哪个,成吉思汗,羊肉,火锅

    涮羊肉的起源秋意渐凉,邀一群好友去吃一锅热腾腾的涮羊肉,可是十分舒坦的事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您有没有想过涮羊肉的由来呢?今天小编就告诉你涮羊肉起源于那个朝代,希望这样的美食典故可以为您和朋友在餐桌上提供一点谈资。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元代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吃水煮羊肉,感觉

  •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源于,他们,屈原,端午节,五月,五日,纪念,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附:屈原投江的故事)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

  • 三曹指的是谁?建安七子中的三曹是哪三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章,更为,文人,第一,曹植,建安,影响,文学

    三曹指的是谁?“三曹”指汉魏间曹操(155-220)及其子曹丕(187-226)、曹植(192-232),他们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均以各自的特殊身份,吸引了一代文人,开创了一代文风。曹操是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其诗极为本色。首先,是英雄本色,“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器之《诗评

  • 惊蛰的含义是什么?惊蛰的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名称,惊蛰,使用,进入,这是,二月,时间,日本

    “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冷惊蛰,暖春分”这都是形容惊蛰的古代谚语。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第三位。那么,惊蛰又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惊蛰的相关资料吧!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

  •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有什么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回家,太平,农民,清明节,没有,习俗,东西,做成

    青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