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国古代立春迎春礼仪的初始形态

我国古代立春迎春礼仪的初始形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51 更新时间:2023/12/13 0:36:01

在我国古代,立春迎春礼仪乃一年中的大事。而在中国古献中,有关立春礼仪文化的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对于我国古代的立春礼仪各有说法,那么,我国古代立春迎春礼仪的初始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小编今天带大家一起涨知识~

其一,关于岁时节日的专门文献。

中国古代对于节日相当重视,因为中国的许多节日源于节气,不仅敬天事祖的祭祀与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农业生产与节日也息息相关。中国存有世界最丰富的记述岁时节IEI的古代文献。这些文献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反映节日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现存最早的岁时节日文献《夏小正><四民月令>都记录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在这些文献中也有关于立春习俗的记载,但是非简略。这说明早期的立春习俗比较单纯。立春习俗在魏晋以后日渐丰富,而在唐时期达到一个高潮,这在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粱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清代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和顾禄的《清嘉录》都有关于立春习俗的记载。这些记述尽管还是比较简短,但是内容却相当充实。这说明清代的立春礼俗和习俗都有着重大的扩展。这些专门文献是探讨立春民间习俗发展演变的基本参考资料。

其二,正史中的“礼仪志”和“祭祀志”。

中国有着修史的悠久传统,各代正史相互衔接,基本上未曾中断。正史中的“志”记载各种礼仪和典章制度,是研究立春官方礼仪的基本资料。尽管各代正史的志书对于立春礼仪的记载详略不等,但是仍然能够反映出这些礼仪在不同时期的基本情况。由于志书多载制度,一般不涉及具体人物,没有为尊者讳之虑,所以资料也较为切实可信。探讨迎春礼仪的起源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后汉书》的“礼仪志”和“祭祀志”。关于明清时期的进春礼仪的资料则取自<大明会典>、《大清通eL)和(eL部则例>。它们或对于进春礼制作了具体规定,或对于礼仪的实施作了详细记载,能够反映明清时期进春礼仪的真实面貌。

其三,地方志。

地方志记载一方之事和一方之物,是研究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最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清代和民国时期立春文化的主要史料。地方志关于立春礼俗和习俗的记载有两个突出的价值:第一,充分反映了地方上迎春礼仪的实际情况,可以据此研究朝廷的礼制规定与实际执行的异同;第二,反映了立春民间习俗的地域性差异。但是一些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也存在着两个缺陷:其一,一些地方志的有关记载太简略,不能反映当地立春文化的实际;其二,不少记载缺乏明确的时代标志,有的记述甚至完全抄袭前代方志却不作任说明,容易造成混乱。而在80年代以后出版的新编地方志中,绝大多数对于立春的节俗只字未提。这种情况当然是由于立春节俗的日趋消亡所造成的,但是实际上,某些立春习俗在民间至今依然存在,而新方志未作记载,这的确十分遗憾。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资料来源之外,还使用了杂著、文学作品和档案资料。杂著如宋代周焊的<清波杂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等,文学作品主要是唐宋时期的诗歌和文人赋。档案资料主要使用的是民国时期四川I省有关农民节的档案资料。

有关立春迎春礼仪和习俗的研究屈指可数。在西方学者中,巴德(Bodde)在<古代中国的节日>中对于东汉时期的迎春和出土牛的礼仪作了详细的论述,考察了这些礼仪与当时阴阳五行观念的关系,并对于土牛出现的原因作了分析。尽管此书不是关于立春文化的专著,但是在西文著作中也是对这个题目着墨最多的了。国内学者对立春文化的某个方面作了一些具体的研究,例如松龄对于清代宫廷春牛芒神图的介绍,朱新对于四川迎春年画的评述。尽管这些论文只是侧重探讨立春文化的某些方面,而不是进行整体考察,但是仍然十分难能可贵。

标签: 但是记载时期习俗立春这些礼仪对于

更多文章

  • 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和诗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节,过年,开始,门神,万年,人们,活动,习俗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文化:除夕守岁熬年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过年,晚上,一个,人们,家家户户,有一,吃掉,年夜饭

    我国民间在过春节前有守岁的习惯,也就是除夕守岁,那么守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具体怎么守?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守岁吃年夜饭的习俗,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

  • 我国立春的含义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气温,立春,含义,这一,节气,农历,习俗,开始

    立春的含义:立春,俗称“打春”,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年节被称为“春节”的重要原因。农谚讲“春打六九头”,就是说“立春”之日一般在冬至后46天左右,即从冬至日开始数九,到第六个九日便是立春。这个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底前后。立春的含义就表明春天开始了。那么我国立春的含义有什么历史故事?请看下文

  • 武则天陵藏宝500吨 至今无人敢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陪葬,武则天,陵墓,发掘,石刻,高宗,梁山,皇帝

    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的乾陵埋葬着唐高宗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稀罕的。更让世人无法弄明白的还有,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乾陵被盗过么?以及乾陵“藏宝500吨”猜测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有这一切,在发掘之前,都是谜。在考古界,围绕着挖与不挖的问题,一

  • 古代后宫称呼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帝王,皇后,地位,皇帝,称号,夫人,诸侯,宫中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

  • 中国各朝代名称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朝代,河南,白莲,政权,部落,国号,女真,认为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

  • 中国古代十圣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我国,作者,唐朝,发展,擅长,书法家,东汉,影响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着名,着有《茶经》3卷。诗圣: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着有《杜工部集》。草圣:张旭,汉朝书法家,他擅长草书,造诣很深。史圣:司马迁,西汉着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医圣: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所着《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

  • 春天惊蛰的特点,惊蛰的气候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惊蛰,气温,大部分,地区,我国,春雷,季节,天气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那么,春天惊蛰的特点是什么呢?惊蛰的气候特点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随小编来一起看看吧!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

  • 支付方式的变迁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年代,支付,粮票,人们,银行卡,手机,发展,现金

    几千年前,人们掏出一枚贝币(石贝,骨贝,铜贝)去易物;几千年后,人们掏出一部手机来买单。当时间走进2016年,手机成为人们支付方式的重要工具。出门在外,我们突然发现钱包落在家里没有关系,现金和银行卡也都可以不在身上,但是,手机却始终被我们牢牢攥在手里……移动通信、电子科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改变

  • 什么时候开始有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和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推算,节气,扫墓,清明,冬至,清明节,就是,中国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 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