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支付方式的变迁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支付方式的变迁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1 更新时间:2023/12/11 5:30:25

几千年前,人们掏出一枚贝币(石贝,骨贝,铜贝)去易物;几千年后,人们掏出一部手机来买单。

当时间走进2016年,手机成为人们支付方式的重要工具。出门在外,我们突然发现钱包落在家里没有关系,现金银行卡也都可以不在身,但是,手机却始终被我们牢牢攥在手里……移动通信、电科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支付习惯。

不经意中我们对钱的支付已经陡然迈进了移动时代,出门不拿现金、不拿银行卡,只装一部智能手机现在基本也能吃喝行走,而反过来,什么都能丢手机不能丢,丢了手机意味把自己的移动钱柜也丢失。

时代是怎么就一下子换天换地了?回顾一下支付方式的演变,我们会发现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年代:1953年

:粮票

实实在在的“硬通货”

计划经济时代,支付使用现金加票证,那时候物资匮乏,国家需要发行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来限制消费,保证全民供应。粮票布票等在当时是最重要的支付工具,有“二货币”之称。“没钱有票能活,有钱没票却不活”是当时很多人的感受。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在当时那个年代,民众出差、探亲、大学生去外地上学,都要带上一沓子用地方粮票换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

年代:1990年

代表:现金

钱包里没点现金就少点安全感

改革开放后,开始用存折加现金,那段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资短缺现象逐渐消除,粮票等各种票证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现金成为国人要支付工具。

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日储蓄出现存折。那时候人民币面额最大的是10元纸币,1988年才出现100元面额的纸币。

人们乐于在现金交易中靠消费找零互验真伪,也乐意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寻求踏实放心。在验钞机还是稀有货时,上至白领,下至商贩,各阶层的人都有一套辨认假币的方法。有现金交易时,人们都习惯地抖钱、听听声、用手来回捻搓百元大钞正面右侧防伪痕迹,将百元大抖钞放在日下寻找防伪记号是大家都会的一种辨别真伪钞的方法。

时间:1994年

代表:银行卡

那时“刷卡”还是个动词

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平洋卡。截止到1994年初,全国发卡量达到400万、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

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同时起步,投资建设了大量的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后来发展到刷银行卡,这时的钱包也终于可以瘦瘦身了,结账时不需要再数着大把的零钱票子,和散落的钢镚,只需要拿出银行卡片,等待输入密码和签名就可以了。

年代:2004年

代表:网上银行

因网购而办理了网银

当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电子商务逐渐代替了上街购物,现实当中的交易发展到网上交易,传统的银行支付变成了在线支付,美其名曰电子银行。网购成为了消费者的主流购物渠道,电子银行变成了新支付方式。吃、穿、住、行等等所有关于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东西都可以网购同时可以在线支付。

时间:2011年

代表:移动支付

从NFC(近场通讯)到App再到NFC

移动支付成为主流。人们出门不再考虑带不带现金,带不带银行卡,只要有手机有网络,就能轻松消费。在线缴水费、缴电费、手机充值、号码转账、游戏充值、订车票、购买彩票、违章罚款……移动支付遍布于各个行业。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进入大街巷,悄无声息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让消费者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消费,方便快捷。

标签: 年代支付粮票人们银行卡手机发展现金

更多文章

  • 什么时候开始有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和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推算,节气,扫墓,清明,冬至,清明节,就是,中国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 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

  • 正月剃头死舅舅?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他们,不留,说法,这个,什么,头发,正月,剃头

    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头”的说法,要问老一辈的人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得到的答案都有几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听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到底是为什么流传了这么久,而且不少人深信不疑呢?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

  • 古代驿站干什么用? “八百里加急”是最快的速度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组织,百里,公文,规定,军事,驿站,唐代,传递

    中国古代公文传递靠的是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递铺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

  • 中国古代宽容同性恋行为 但并无同性婚姻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同性,中国,结合,同性恋,婚姻,传统,同性恋者,社会

    男风之盛不论中西,史料对同性恋的记载,都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决定性取向的基因必定非常古老。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不但与姐姐赫拉有不伦之恋,还化为雄鹰,将放牧的美少年伽倪墨得斯掳到奥林匹斯山欢爱。而同时期的中国先秦时代,也诞生了“龙阳之好”、“分桃之爱”等脍炙人口的同性恋故事。西汉是同性恋

  • 妈祖庙的由来 传统文化中的妈祖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台湾,海上,人们,福建,一个,渔民,非常,妈祖

    妈祖的由来妈祖 ,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福建、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他们不仅把她视爲航海保护神,而且作爲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在以福建爲中心的一些地区,处处可见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尤其是在台湾,妈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祭祀妈祖的妈祖庙多达五百余座。如果去福建、台湾等地旅游,你可一定得

  •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陛下,秦始皇,寡人,皇帝,父亲,秦王,自己,天下

    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

  • 咖啡的起源 历史上关于咖啡起源的几则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地区,果实,咖啡,起源,埃塞俄比亚,阿拉伯,于是,发现

    咖啡的起源咖啡一语何来,有人认为源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名为Kaffa(咖法)的地区,语音近似“咖啡”。然而,Kaffa 地区早期居民称咖啡为Djimmas (音似“吉马”);而阿拉伯世界也不曾以 Kaffa 来代表咖啡,因此,此说极可能为西方人在语音上的穿凿附会。阿拉伯人早期曾以 Choua, Kauh

  • 清明节气谚语有哪些 关于清明节气谚语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果树,年份,立夏,清明,前后,时机,鹅毛,麦子

    清明节谚语大全: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清明无雨少黄梅。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清明螺,抵只鹅。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懵懵懂懂,清明下种。稻怕寒露一夜霜,麦

  • 楚国郢都是现在的哪里?是荆州还是寿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迁徙,荆州,地方,楚国,时期,记载,江陵,都城

    郢都,战国时期的楚国的都城,但是要提起郢都在什么地方,大家相比应该是很陌生的,谁让楚国曾几次搬迁,且,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不管迁徙到什么地方国都都叫这个名字,以至于大家提起楚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其状态是一头雾水,那么,郢都到底在什么地方?楚国郢都是现在的哪里?是荆州还是寿县?带上问题现请跟小编

  • 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 涮羊肉由来的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代,起源,兔肉,涮羊肉,哪个,成吉思汗,羊肉,火锅

    涮羊肉的起源秋意渐凉,邀一群好友去吃一锅热腾腾的涮羊肉,可是十分舒坦的事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您有没有想过涮羊肉的由来呢?今天小编就告诉你涮羊肉起源于那个朝代,希望这样的美食典故可以为您和朋友在餐桌上提供一点谈资。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元代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吃水煮羊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