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隋炀帝的功绩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为何却着重描写他的残暴?

隋炀帝的功绩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为何却着重描写他的残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3/12/27 11:26:07

中国的古代历史,正应了那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次的"合"都会诞生一个盖世英雄。因为分容易,合很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真正做到把整个华夏合到一起的朝代,有两个。一个秦朝,始皇帝嬴政一口气灭了六国,结束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就是隋朝的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西晋后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时期。

隋文帝杨坚赶走突厥,灭掉南陈,一统华夏,雄才大略自不必说。但是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却被扣上了"史上最残暴帝王"的大帽子,被后世的历史学家各种批评。说他暴君,倒不是因为他像纣王那样喜欢花式折磨人,而是他劳民伤财地做了些大项目。

一 迁都洛阳,建立了最大的城市

隋文帝以大兴城为国都,等他儿子杨广一上位就给否了。他动用了百万人,用时一年零两个月,就把洛阳建成了一座绵延二十七里的超级大城。洛阳城居于关中、江南与河北的中心,而这三个地方正是原来各自为战的三个国家。洛阳城成为了三地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使得三大板块牢牢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二 南北贯通,京杭大运河

自古以来,江南从来都是华夏最富饶的"鱼米之乡"。而华北地区相比起来就逊色很多。为了提高华北的生产力,也为了华北和江南更便利的交通和运输,建成东都洛阳之后,隋炀帝又做了一个大决定,他大手一挥,又是百万人同时上岗——开挖京杭大运河。南北之间,地形复杂,困难重重。可全长近两千公里的大运河仅用时六年就完全竣工。大运河连接了江南、洛阳和涿州(今北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6倍)连接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为中国的南北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笔者以为,这两个超级工程,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劳民。建城一年,挖运河6年,这是何等的速度!至于劳动人民是否真的像史官所说的"累死的人不计其数",也是值得商榷的。建城主要就是平地基修路建房,挖运河也是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开挖。古代并没有像样的照明设备,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照比现在社会的工作强度都要差一大截。怎么就一定会死那么多人?别忘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了,秦始皇修长城,压根就没有大规模死人。

而这两个工程,也都体现了杨广深远的战略眼光。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项目。东都洛阳建成之后的朝代,除了异族特别强大(成吉思汗那种)或者皇帝特别昏庸的(老赵家那几位)出过幺蛾子,华夏地区就再也没有分裂过;华北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因为京杭大运河变得越来越好。这也说明了杨广并不是无能的皇帝。说完有些争议的,再说说公认的利民之举。

三 科举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隋朝以前,官员的选拔有两种:一种是西汉时期由"中央特派员"到地方选拔当地人才,举荐至朝廷的察举制,一种是曹魏后期完全由家族世袭的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阻挡了太多有学识有能力的寒门学子。

在登基的第三个年头,隋炀帝开始了对官员选拔的改革:开设进士科,允许各地学子参加,让学子自拟论文,以论时政。通过考试的学子名为"进士"就是"进受爵禄之士"。虽说此时制度并不十分完善,但是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让关键的岗位上有更多有能力的人,是很重大的一种革新。从此科举制成为了封建王朝选举能人最基本的方式,就连现在的高考都有那时的影子。

分裂了五百多年,隋朝的皇帝们要把完全剥离的国土拉到一起,还要把分散的民心聚在一起。这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领导者有着开阔的眼界和大局观。隋炀帝的浩大工程和科举改革都是功在千秋的,为什么史官却要着重描写他的残暴呢?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细思极恐,夏朝的,商朝的纣,包括秦始皇,遥远的末代皇帝们都被史官说成残暴无比的皇帝。也许这样的说法,能让篡位的人成为"正义之师"。因为像司马家那样的窃国者,已经成为了让人不齿的存在。笔者写到这里,突然对司马家有所改观,因为他们毕竟尊重历史。而周武王、李渊等人的功绩,也要在我心中打上问号了。

标签: 隋炀帝史官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除了用人不善还有哪些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决”(靳生禾、谢鸿喜认为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秦国一统中原只剩下时间

  • 他是北宋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却有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北宋,历史解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家在平时遇到纷争的时候,普遍都会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树立起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形象。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却并不存在法庭能够为人民主持公道,那个年代里所谓的公平,其实就是皇帝的意志,他认为什么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所有的事情都要屈服于他的意志

  • 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间造反达70余次,最后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朱三太子,明朝,野史秘闻

    康熙皇帝后被世称为千古一帝,我国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是由康熙一手开创的。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当时年幼康熙从顺治帝手中接过清朝的大棒,可想而知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大清基业毁于一旦。康熙皇帝八岁登基,16岁亲政,在他在位期间铲除奸党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亲征

  • 后世如何评价樊哙?他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风云人物

    樊哙,西汉时期开国元勋、军事统帅,担任过大将军、左丞相的职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四处征战,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使刘邦得以脱险。公元前189年去世,谥号武侯。轶

  • 诸葛亮多次给司马家族添麻烦,为何东晋时被封为武兴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提起三国的历史,诸葛亮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刘备的手下主张联吴抗曹,为蜀汉实现天下三分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刘备去世,他又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出师北伐,一首《出师表》更是记录了他对蜀汉的鞠躬尽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

  • 中英镇海之战的战况如何?镇海失手,主帅裕谦自杀、余步云的被斩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镇海之战,清朝,战史风云

    裕谦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与定海隔水相望的镇海城稳定人心,恢复生产,修筑工事,着手准备收复定海。后来,英国军队撒离了定海,不少人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裕谦丝毫没有大意,他提醒大家:洋人不会就此做罢,咱们必须抓紧时间,整顿防务,否则还得吃大亏。”一时间,整个定海群情激昂。当地百姓有的报名当兵,

  • 清朝太监夜里伺候嫔妃时,鞋里要放一样什么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太监,是中国古代王朝一个特有的职业,这个职业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往往能直接接触到皇权,在很多朝代也出现了太监乱政的现象,甚至会引导朝代走向灭亡。比如秦朝时期赵高指鹿为马,陷害扶苏,最终扶了胡亥上位,结果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朝时依然没有吸引秦朝的教训,重用宦官,结果在汉末,谁做皇帝竟然都是宦官来操控,他

  • 康熙皇帝晚年的一个预言,百年后竟然成真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康熙,清朝,野史秘闻

    清朝的康熙帝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后世说他“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甚至有人称赞其为“千古一帝”。康熙帝在晚年时曾做出过一个预言,结果一百二十多年后居然成真,清朝自此走向衰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发生在1716年,也就是清朝的康熙五十五年,此时的康

  • “宋末三杰”是哪三杰?陆秀夫为什么要背着皇帝跳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陆秀夫,风云人物

    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他是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景定元年(1260),才思荡漾的陆秀夫考上了进士。宋理宗时期的名将李庭芝在镇守淮南时,听说陆秀夫一身胆气,就将他招到自己的幕府中。在李庭芝手下,陆秀夫坚毅沉静、

  • 北魏改革的实际主持者是谁?对孝文帝改革产生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拓跋濬,即北魏文成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闾氏。拓跋濬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在位期间,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465年)病逝时年二十六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拓跋浚与亡国公主心儿在遭逢国破家亡的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