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赵国大败除了用人不善还有哪些原因?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除了用人不善还有哪些原因?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933 更新时间:2024/1/10 22:15:13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决”(靳生禾、谢鸿喜认为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

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秦国一统中原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的具体纪录由于秦国焚书坑儒,已经基本遗失,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判断战况,山西长平有长平之战遗址。

背景

公元前年,秦国白起攻下韩国南阳(今修武县),绝太行羊肠道。公元前年(周赧王年、秦昭襄王年、赵孝成王年),白起攻下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阳),韩国上党郡与国都新郑的联系被断绝。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靳黈却宁愿死战不愿降秦。韩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与其吏民谋议:“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冯亭守三十日,同时遣使献出上党郡十七邑于赵国,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孝成王问计,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会得罪秦国。平原君赵胜认同赵王想法,不可失此大利。于是赵王使平原君往上党受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兼上党郡守,大赏上党吏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前年,秦国进攻韩国的缑氏、纶,进一步震慑韩王,孤立赵国上党。

退守据险

公元前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占之。赵国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茄领五千赵兵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四月,秦军与赵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斥候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六月,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取赵军二鄣城,杀四都尉。七月,赵军被迫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杀二都尉,夺西垒壁。

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在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山势陡峻。石长城底宽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中段有一名为故关的天然隘口,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重点防御故关、韩王山、大粮山,居高临下抵御秦军。《s:水经注/》引《上党记》曰:“秦垒在(长平)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秦军进攻受挫,挑衅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廉颇统御的二十万赵军在失去重重天险后,终于以坚壁成功遏制了秦军攻势。

外交反间

攻战无进展,消耗战僵持双方都陷入粮食短缺,粮刍辎重补给维艰。秦军远道而来,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大,地方野史记载,空仓岭因秦军于该处“诡运置仓”而得名。赵国同样粮食短缺,请粟于齐,齐不听。

外交失败

赵孝成王与楼昌、卿谋,楼昌请发重使至秦媾和。虞卿认为不媾则赵军必破,故战和决定权在于秦,要逼和秦国,正正不可与秦讲和:“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赵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虞卿对赵王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国果然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之机,显重郑朱向赵示好,而不与赵媾。其他诸侯惧怕秦赵媾和连横?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元代胡三省指,史言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也。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他是北宋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却有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北宋,历史解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家在平时遇到纷争的时候,普遍都会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树立起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形象。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却并不存在法庭能够为人民主持公道,那个年代里所谓的公平,其实就是皇帝的意志,他认为什么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所有的事情都要屈服于他的意志

  • 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间造反达70余次,最后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朱三太子,明朝,野史秘闻

    康熙皇帝后被世称为千古一帝,我国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是由康熙一手开创的。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当时年幼康熙从顺治帝手中接过清朝的大棒,可想而知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大清基业毁于一旦。康熙皇帝八岁登基,16岁亲政,在他在位期间铲除奸党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亲征

  • 后世如何评价樊哙?他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风云人物

    樊哙,西汉时期开国元勋、军事统帅,担任过大将军、左丞相的职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四处征战,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使刘邦得以脱险。公元前189年去世,谥号武侯。轶

  • 诸葛亮多次给司马家族添麻烦,为何东晋时被封为武兴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提起三国的历史,诸葛亮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刘备的手下主张联吴抗曹,为蜀汉实现天下三分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刘备去世,他又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出师北伐,一首《出师表》更是记录了他对蜀汉的鞠躬尽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

  • 中英镇海之战的战况如何?镇海失手,主帅裕谦自杀、余步云的被斩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镇海之战,清朝,战史风云

    裕谦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与定海隔水相望的镇海城稳定人心,恢复生产,修筑工事,着手准备收复定海。后来,英国军队撒离了定海,不少人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裕谦丝毫没有大意,他提醒大家:洋人不会就此做罢,咱们必须抓紧时间,整顿防务,否则还得吃大亏。”一时间,整个定海群情激昂。当地百姓有的报名当兵,

  • 清朝太监夜里伺候嫔妃时,鞋里要放一样什么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太监,是中国古代王朝一个特有的职业,这个职业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往往能直接接触到皇权,在很多朝代也出现了太监乱政的现象,甚至会引导朝代走向灭亡。比如秦朝时期赵高指鹿为马,陷害扶苏,最终扶了胡亥上位,结果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朝时依然没有吸引秦朝的教训,重用宦官,结果在汉末,谁做皇帝竟然都是宦官来操控,他

  • 康熙皇帝晚年的一个预言,百年后竟然成真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康熙,清朝,野史秘闻

    清朝的康熙帝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后世说他“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甚至有人称赞其为“千古一帝”。康熙帝在晚年时曾做出过一个预言,结果一百二十多年后居然成真,清朝自此走向衰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发生在1716年,也就是清朝的康熙五十五年,此时的康

  • “宋末三杰”是哪三杰?陆秀夫为什么要背着皇帝跳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陆秀夫,风云人物

    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他是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景定元年(1260),才思荡漾的陆秀夫考上了进士。宋理宗时期的名将李庭芝在镇守淮南时,听说陆秀夫一身胆气,就将他招到自己的幕府中。在李庭芝手下,陆秀夫坚毅沉静、

  • 北魏改革的实际主持者是谁?对孝文帝改革产生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拓跋濬,即北魏文成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闾氏。拓跋濬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在位期间,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465年)病逝时年二十六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拓跋浚与亡国公主心儿在遭逢国破家亡的变故

  • 诸葛亮执意北伐强大的魏国,是诸葛亮太自傲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诸葛亮,战史风云

    三国蜀汉最弱,为何刘备死后,诸葛亮不休养生息,还五次北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众所周知,到了三国鼎立的后期,许多的名人将士早已经远离了人世。包括蜀国的国君刘备,诸葛亮因为刘备的死,还写下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在刘备病逝的当天,他还专门叫诸葛亮来到了自己的床前。对诸葛亮说,如果说你觉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