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中,真的如世人流传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是借了却从不还吗?其实刘备借孙权荆州完全是子虚乌有。我们来看看刘备借荆州背后的真相。
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据《后汉书·郡县志》记载,当时的荆州以长江为界,分为七郡。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多在江北,其余两郡及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在江南。
公元200年,在北方无法站稳脚跟的刘备投奔荆州军阀刘表,被安置在南阳县新野县,长期寄人篱下。
20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表被震死,次子刘聪投降。刘备只好退守南郡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骑兵追击。刘备仓惶南逃,退到江夏县夏口(今湖北武昌),与刘表长子刘启会师。水陆军约两万,是他的全部家当。
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穷途末路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曹操大败,一路逃亡,孙刘军从江夏一直追到南郡。
此时荆州七郡的情况如下:曹操还控制着南阳郡和江夏的一小部分,刘备占据江夏和南郡的江南部分,孙权攻占江夏的江北其余部分,在南郡的江北部分与曹骏展开拉锯战,而江南四郡则持观望态度。三国出现之前,三方先在荆州建立了小三国。
刘备是赤壁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战后最大的暴发户。战争结束后,刘备实际上脱离了曹军,趁着孙权与曹操在南郡持久战的大好时机,率军南下,攻占江南四郡,终于站稳了脚跟。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孙权占领了南郡的江北部分,曹操在南郡只拥有襄阳(今湖北襄阳)。此时,曹操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千里战线上全面交锋。
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后,在西部江汉平原和东部淮南留下了两个战略兵团,其中曹操最杰出的将领张辽就在淮南。在张辽的指挥下,孙权在淮南屡战不利,无法兼顾。缩短战线是孙权唯一的选择。
这时候的刘备,因为地盘太小,很无奈。他希望从孙权那里得到南郡的江北部分。这时,孙权的谋士鲁肃提出一个想法:把孙权占领的南郡交给刘备,让刘备在西线对付曹操。这个建议立即付诸实施。刘备进入江陵后,在这里设置了行政中心。
这是一桩双赢的买卖:孙权得以收缩兵力,守住江浙核心地区,同时也给了刘备一个人情;刘备虽然又要面对曹操这个麻烦的老对手,但是得到了南郡的大部分,尤其是南郡的军事要塞江陵。东有孙权的部队可以克制住不要逆水而行,北有他可以最近距离威胁中原,西有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进攻,确实划算。
难怪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惊讶得把笔都掉在了地上。从此荆州第七郡刘备几乎占据了六五,成为当时影响中国的第三势力。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真相。
211年,曹操的注意力转向韩遂和马超,他们出兵关中,威胁益州。益州割据军阀刘璋晕头转向,邀请刘备出兵协助防守。
刘备,枭雄之辈,没有错过这份送上门的礼物。他答应了,率军入川,然后与刘璋交战。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刘备占领了除汉中以外的所有益州,而荆州则交给关羽防守。曹操的威胁一解除,孙和刘的矛盾就来了。此时,孙权向刘备提议,让刘备把手中的荆州归还给吴栋,刘备不同意。
刘备从孙权那里得到的只是南郡北部(不包括襄阳),理应归还,但南郡是连接荆州和益州的交通枢纽和军事中心,刘备自然不想放弃。
至于江南四郡,与孙权无关。在“有枪为草王”的游戏规则下,谁先开枪谁就是他的,当然不能给孙权。孙刘联盟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请求被拒,孙权出兵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与关羽并肩作战。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关键时刻,已在陕西但甘肃得手的曹操出兵汉中,出人意料地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刘备担心失去益州,向孙权求和。孙权胜算不大,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响水为界,湘东的长沙、江夏、桂阳三县归孙权。湘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属于刘备。
对于孙和刘来说,这个结果是公平的,但孙权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在他看来,荆州位于东吴的上游,对东吴的威胁很大。必须控制江陵,必须把刘备的军队赶出荆州。
219年,刘备与曹操激烈争夺汉中,曹操大举涉入汉中。刘备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荆州的关羽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战役,从东面调动曹操的主力,从江陵开始北伐,在襄阳歼灭曹骏三万余人,对中国震动很大。
在两线作战的形势下,曹操权衡汉中和襄阳的重要性,决定放弃汉中,镇守秦岭,阻止刘备进入关中,返回东方迎战关羽。于是刘备得了汉中,势力发展到了顶峰。
此时关羽没有及时回荆州守土,进退犹豫,对孙权的野心也不够警惕。最后,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年冬天,厌倦了老兵身份的关羽在襄阳被曹操击败,孙权趁机派梦露攻占了梦寐以求的湘西三县。关羽在归途中被孙权俘虏并杀害,刘备势力被彻底驱逐出荆州。
在这次事件中,孙权觉得时机成熟了,成熟的孙权已经不怕曹操了,更不用说曾经投靠过的刘备了。于是,孙权发动大军拿下荆州。至此,孙刘联盟彻底破裂,诸葛亮从荆州、益州北伐的战略构想也随之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