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必然会想到曹操、曹丕、曹植。今天,我们来谈谈三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曹丕。他不仅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就,而且一首《燕之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既然曹丕有这样的文学成就,那他的政治成就呢?
曹丕(187 ~ 226年6月29日)三国时期魏国国君,男,太庙始祖(魏世祖),谥号皇帝(魏文帝)。政治家和作家。紫欢子。沛国桥县(今安徽亳州市)。
曹操的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他被封为王子。延康元年(220),曹操病逝,继位为丞相、王维。当年十月,他强迫汉献帝禅定,自立为帝。国号魏,后改名,从许昌(原)迁都洛阳。
曹丕
曹丕坚持独揽大权,建立中书省,其官员由学者取代。商起草诏书的职责移交给中书省官员,机密权也逐渐转移到中书省。规定女性不得预政,大臣不得扮演太后的角色,子孙家族不得担任辅政。
他还建立并推行九品郑智制度,试图将人权从士绅地主手中夺回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魏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他亲自率军三次进攻孙吴,都无功而返。
曹丕爱好文学,颇有成就。写下中国早期优秀的七言诗,如行。他的《典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和曹植都是优秀的兄弟。曹丕在历史上的地位似乎更高。毛泽东曾说:“曹丕也是他的儿子,他有一些才能,但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很平庸,但他后来成了皇帝,魏文帝。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其实就是集中在他们父子周围。一家两代人才辈出,名闻遐迩,历史罕见!“这样一位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如此高评价的君主,历史上不多见。
更多信息请访问:历史上的今天,6月29日|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