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向您介绍: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与袁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持不下,展开了战略决战。曹操突袭了袁俊在吴超(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然后打败了袁俊的主力。
这场战役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的主要人物
第一,曹操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郭培谯县(今安徽亳州)阿瑄吉利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曹魏政权的创始人。
曹操担任东汉宰相,后来封王维,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死后,谥号变成了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被尊为武帝,庙号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武帝的名义,征服四面八方,在国内消灭了尔渊、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在国外投降了南方匈奴、乌桓、鲜卑,统一了中国北方。
推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政策,扩大开荒,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在曹操的统治下,黄河流域政治逐渐明朗,经济逐渐恢复,阶级压迫略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以汉之名采取的一些措施是有积极作用的。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视人才和才干。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看中了他手下的潜在分子。他在生活中善于作诗,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百姓的悲惨生活。他是壮丽的,慷慨的,悲伤的。
散文也工整,开启和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奠基人”。同时,曹操还擅长书法,唐代的张怀瓘在《述端》中将曹操的《曹彰》评为“奇葩”。
第二,袁绍
袁绍(?——2002年6月28日),汝南汝阳人(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元老村元老村)。东汉末年军阀,汉末豪杰之一。司空元丰之子。
袁绍出生于东汉名门望族,“汝南袁”。自袁绍曾祖父起,袁四代共五人,他本人排行在三人之上,所以他家被称为“四代三”。早年,袁绍曾担任钟君和李思的校尉,曾下令杀害宦官。初平元年(190),与董卓反目,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汉末袁绍先占冀州,后取大清,与其他两州合并。建安四年(199年)义井之战,袁绍击败了在幽州割据的军阀公孙瓒,统一了河北,达到了其势力的顶峰。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建安七年(202),袁绍平定冀州之乱后去世。
官渡之战的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州县官吏垄断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组织“三部曲”(私人武装)占领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演变成长期的争权夺利和相互吞并,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凄惨景象。
当时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袁绍、河内张杨、禹岩曹操、徐州吕布、扬州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南阳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和曹操逐渐成长起来。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迁都徐县。从一开始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增。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领兖州、徐州及部分禹州、李思。
建安四年(199),袁绍终于打败了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全是河北之地,他要南下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决战不可避免。起初,袁强的形势很弱。袁绍没有后顾之忧,地大物博,人多,可以调动十万以上的军队。
曹操在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的将领还在观望,南方的刘表、张绣拒不投降,东南的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彼此也很亲近。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于迅和郭嘉,仍然在凉州从事张绣和杨府的贾诩。综合分析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讳,都看好曹操,认为形势会向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变化。
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吕布,被部下杨畴杀死。曹操解除了攻打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灭。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前本部杀杨畴,欲北归袁绍。曹操派石欢和曹仁打破自我封闭,获得河内郡,将势力范围扩大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逝,十一月张绣向曹操投降。刘表坐看,孙策守江东。形势变得更加明朗了。
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
第一,前期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精选精兵十万,战马一万,企图进攻许都南,官渡之战序幕拉开。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写檄文发表,其中把曹操骂得不堪入耳。二月,进军溧阳,企图渡江,谋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先是派阎良攻打白马东郡太守柳岩,企图夺取黄河南岸的要冲,确保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了占据主动,首战告捷,亲自领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这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兵力。先引兵至演金,变相渡河,攻袁绍兵后方,使袁绍兵分兵西进,再派轻骑速攻正在攻白马的袁俊。出其不意,阎良会被打败。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袁绍有把握分兵延津。曹操乘机引一支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先锋,渴望白马。关羽很快接近了梁军,冲进军队杀死了阎良,并斩了他。袁俊被打败了。
曹操解决白马之围后,迁移白马的人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大军往演金南下。他派大将文丑、刘备继续率军追击曹军,当时曹操只有六百骑兵,驻扎在纳诺萨卡(白马南),而袁军达骑五六千,步兵跟随。
曹操命令士兵解开马鞍,放马,故意将辎重弃于路旁。袁俊一看到新兵,就开始争夺财产。曹操突然出击,终于打败了袁俊,杀死了文丑(文丑是被叛军杀死的,不是关羽),顺利回到官渡。颜良和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斩首,袁绍大军精神挫伤。
第二,僵局
袁俊在第一次战斗中失败了,但他的部队仍然占优势。7月,进军吴恙(今河南中牟北),准备攻许昌南。八月,袁俊主力逼近官渡,依沙堆扎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扎营与袁俊对峙..九月,曹骏一度进攻,与袁俊交战不利,便回营坚守。
袁绍造了一座塔,堆了一座山,用箭射中了曹颖。曹骏制造了一辆带有抛石装置的雷车,抛石摧毁了袁俊建造的大楼..袁俊挖地道再次进攻,曹骏也在营地挖了长长的壕沟进行抵抗,粉碎了袁俊的计划。
双方僵持了三个月,曹操外部处境艰难。前方小夜曲缺粮,他的士卒疲惫,后方不稳。曹操几乎失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有一天,他看到运粮兵筋疲力尽,忍不住脱口而出:“不过十五日我替你断了盐,以后再也不烦你了!”
操上书,议退守许都,回信曰:“袁绍集中主力于官渡,欲决胜负。公弱公强,如果控制不住,就会被人利用。这是决定世界大势的关键。楚汉在荥阳和之间时,刘邦和项羽都不愿意先退一步,认为先退了就要吃亏。袁绍已经半年不能前进了,因为他紧紧抓住了重要的位置。形势已经明朗,没有回旋的余地,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出奇制胜的时候。不要错过。”
于是曹操决定继续袖手旁观,同时加强防守,命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俊以十列为一,缩短车队前后距离,用多列(两列)加强守卫,防止袁俊进攻;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和俘获战机,击溃袁军,不久又派曹仁、石欢拦截并焚烧袁俊的数千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这期间,汝南郡的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派刘备帮忙,韩勋发钱切断曹军西线,都被曹仁断了。江东孙策试图偷袭许都,却被刺客刺杀。
第三,奇袭
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淳于琼领兵一万护送,在袁俊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老城(在河南延津县)和吴超(今河南演金东南)驻扎。
正在这时,袁绍的谋士许由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装上阵,奇袭老巢,烧毁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施,留下曹洪、荀攸守营,亲自领兵五千骑,冒用旗号,各带一捆柴火,趁着黑夜偷袭吴的老窝。
到达后,他们立即包围并放火焚烧。袁绍得知曹操攻打吴朝,一方面派清骑前去救援,一方面又命令张合、高览以重兵猛攻曹大营。但是曹操很强,不能进攻。当曹军冲向吴超淳于琼军营时,袁绍的援军正在逼近。
曹与决一死战,打败了,杀死了淳于琼,烧掉了他所有的粮草。张合、高览听说巢穴被破,纷纷向曹操投降,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军队崩溃。
袁绍带着800骑兵仓惶返回河北,曹骏接连歼灭、困住袁俊7万余人,也有人说是8万。
官渡之战壮大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只有曹操和袁绍比较厉害。此战击败袁绍,北方无人能与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全面胜利而告终。曹操以2万左右的兵力突然袭击,打败了10万袁俊..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战例。
曹操以其过人的才智和胆识,写下了他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袁绍因战败抑郁而死。曹操趁机彻底消灭了袁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再次攻克乌桓。至此,饱受战乱的北方统一了。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菊寿一直深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了鞠寿并善待他,但最后鞠寿因想回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死。
2.曹操在徐县找到一些人,在袁绍阵营找到军队,上书袁绍表明立场。他下令烧毁所有的信件,以安抚反对派。
3.官渡之战后,袁绍只骑八百马逃回北方,后悔自己没有用田丰的话,却对田丰百般诋毁,结果田丰被袁绍杀死。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是使当时的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场关键的袁曹势力转换之战,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曹骏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元曹合并战争虽然是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意愿。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乃至汉末的著名战役,也是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而所有的赖三人——于迅、荀攸和许由——都帮助曹操度过了难关。
1.曹操在溧阳与袁绍相持不下。他想撤回他的部队,并制定另一个计划。荀攸献计:“今小夜曲败,故可分其势。到了,若跨兵至后者,邵在西回应之,再轻击白马掩之,阎良可捉之。”操依计而行,破了袁俊,杀了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开始,两军再次在官渡僵持,双方有胜有负。后来,曹操的军队缺粮,恰好袁绍的谋士许由与营中士兵意见不合,投奔曹操。许由提出烧袁绍的军粮,袁绍不战而败。
3.曹操在战争期间曾考虑放弃,并写信给许都的于迅。但是,于迅提醒曹操:“当战争双方都筋疲力尽时,谁退谁就被动,谁放弃谁就灭亡。这时候战斗机出现了。”最后,帮助曹操找到信心,继续坚持下去。
曹能言善辩,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于用人之道。荀攸和许由都是人才,提供他们的战略和扭转局势。而于迅则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在关键时期鼓励和帮助曹操坚持战斗,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的适当任用应该说是“防万人之计”。至于曹操,他是一个知人善用人才,能接受他人之言的人才。所以,怕袁绍兵是不够的。俗话说兵不多,他在乎能不能出动。
如何评价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之一,即“双方实力不同,弱者先出一步,然后使敌进攻,从而获胜”。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条件,但首先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官渡之战,曹操的实力明显不如袁绍,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占绝对优势。但他以少攻多,乘虚而入,最终大获全胜。取胜之道值得后人深思。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选择了好的战略,攻防协调,多次奇袭,巧妙以火攻之,烧光了袁俊的粮草,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能力。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
另一方面,内部不和的袁绍,以轻敌为荣,刚愎自用,多次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犹豫不决,一次次失去机会。最终粮草被烧,后方道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