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三国蜀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战士。他跟随刘备一生,成就斐然。在历史上,当我们提到赵子龙时,我们都说他是一位“常胜将军”。那么赵云是怎么得到“常胜将军”这个名号的呢?
由于刘备入川的消息被吴栋君臣察觉,顾雍建议抓住时机收复荆襄,但遭到吴国太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张昭于是退而求其次,设计了一个骗局,派周善做特使,以郭泰病重为由,诱骗孙夫人带回吴做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河夺斗”桥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按理说,孙太太回娘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的去留就值得关心了。在旧制度下,刘备是主人,当他不在的时候,阿逗是小主人,诸葛亮必须听他的。因为阿逗年轻,所有的决定都是诸葛亮做的。比如孙夫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人必须告知军师,才可以做。”偏偏诸葛亮此时在外巡逻,不在军中。事情紧急,赵云来不及和张飞商量,只好自己拿主意。
我们看看小说是怎么描述的:“原来赵云巡哨回来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吃了一惊。他只带了四五个骑手沿河而来。”这个“消息”包含了很多信息:一是孙夫人一行已经离开;第二,周善带了五百随从;三、窦被带走。从那句“只乘四五骑,沿河如旋风来”可以看出赵云见机行事,处理迅速。
如果是将军,必须先请示报告。如果找不到领导,至少要找几个同事商量。这样一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刘备曾称赞赵云“勇气十足”。然而,靠勇气取胜是没有用的。张飞胆小吗?防守π不等于输给吕布。可见,帮助经济的决策才是获胜的根本。作为责任方的领导者,决心是必备的素质。
面对突发事件,能否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和处理,决策后是否有勇气承担结果,是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赵云绝对是个例子。无论是长坂坡的七进七出,还是街亭战败后的“聚集群众坚守,不被打败”,以及“军中无所弃,兵将相见恨晚”,都体现了他超强的决心和担当的勇气。
四五骑对阵五百人,实力相差如此悬殊,胜负难料,但赵云还是追了上去,因为他还有一个品质,就是善于处理事情,讲道理,讲究分寸。小说写道:赵云进入船舱,看见妻子抱着阿斗,喝赵云,说:“你怎么无礼!”云插剑道:“夫人往何处去?为什么不让军师知道?”那位女士说:“我母亲病危,来不及报告。”云道:“母亲探病,你为何带了少爷?”
夫人说:“窦是我的儿子,留在荆州,没有人会看他。”云曰:“母主不好。主人一生只有这点热血。少年在当阳长坂坡被百万大军救出,今天老婆却要抱他。是什么原因?”夫人生气地说:“你只是帐下的一个兵。你竟敢干涉我的家事!”云道:“夫人要走就走,只留下少爷。”这位女士喝了酒,说:“如果中途不上船,会有不好的预感!”云道:“你若不丢下少爷,就是死也不敢放你夫人走。”
这是一个“管事”的官员和领导家属的言语交锋,读起来很有意思。面对孙夫人的无理训斥,赵云不卑不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巧妙的步步设问,将孙夫人带入了一个不合理的尴尬境地。如果诸葛亮不知情,那就是反对制度,把刘备唯一的骨头和血拿走就是抓住感情,等等。理由很充分。孙夫人诬告他谋反,他充耳不闻,不反驳,不辩驳,只求达到目的,天经地义。
打游戏是一个决定性的过程,善于打游戏是战术的制高点。所谓“不倚势,留些情义;不要锋芒毕露,留点深沉收敛。”很明显,赵云的考虑是,如果孙夫人将来回到刘备身边,毕竟还得和他相处。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处理好局面,既不能完全得罪,也不能让自己玩忽职守,恰恰是给自己留有成功的空间。
当然,决心和处置能力只是成败的前提,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昨夜西风吹枯了绿树。"能不能“看见世界末日”,就看你敢不敢“一个人去西楼”。成功的励志版太俗了,姑且不谈,但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坚持。这个信念不会错。赵云带走窦后,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想上岸,又没有帮手;想犯罪,但又怕被理智阻碍,进退不得。夫人喝宫女抢斗,赵云一手捧斗,一手斗剑,人不敢近。周山在后端抓住船舵,刚把船放进水里。风随水冲,愿它流走。赵云不能用自己的手唱歌,只能保护窦,把船移向岸边。”其实这种情况他事先也没想到,只是没时间准备。
在水上,不比在岸上,杀人犯罪,船也不能靠岸。一切不是都结束了吗?但是赵云没有放弃。我们说坚持是一种态度,一种毅力,一种胸怀。“梅花不翻面怎么香?”半途而废才是真事。
想想救窦的七进七出,想想夷陵之战前他对刘备的苦苦规劝,想想汉中时米阳与曹操斗智斗勇。赵云可贵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可以写成一本书。没有这种精神,哪里能找到常胜将军赵子龙?
赵云有情有义,真诚有礼。如此美好的形象,称赵云为“常胜将军”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