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星期”一词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星期”一词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10 更新时间:2024/2/4 3:50:39

说起星期制,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化中了,这个制度随着事件以及文化的进展,后来又传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等地区。在古罗马则是用自己信仰的神灵为7天一周而命名。星期制最早是有君士但丁大帝左制定的,在公元321年正式实施,此后星期制就开始慢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以至于到现在全世界都开始通用星期制。中国古代并没有七天一周的说法,基本就是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那星期制度是怎么传到中国的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一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制是个舶来品。在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就有“七日一周”的历法。到了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七天为一个星期。

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约2000年的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人认为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个星神是轮流值日,各管一天。“星期”即为星的日期的意思。另一传说则与《sj》有关。说连续工作六天创造世界的上帝,在第七天“歇了他的工,安息了”;于是,这天就成了星期天。称作“礼拜”,是这天与基督徒的“礼拜日”同日。如当时上帝早吃力了或是提前完成创造万物,恐怕就做五休二,那一周双休就始于那时了。

在中国,也有如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在西汉,“吏五日得一休沐”;但这个休息日不固定不统一,轮到哪就休到哪。而且只对公务员,不对社会全体成员。到了唐朝,官员的休息间隔被拉长成“旬假”(一说是与“休沐”并存),也就是十天一休。至明清,“旬假”就没了。而对平民百姓来说,共同的休息日则是在节庆里,主要有新年的春节、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

星期制来到了上海

开埠后,上海人看到了身边外国人享受星期制的快乐和惬意。

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5月8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一文。其中写道:“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长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这好处是明摆着的:“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郁闷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反观自己,“中国日日不息,而不息者不过行为无功之举动,卒之心劳日拙,身劳日疲,万事蹉跎,一生废弃,可不惜哉!作精神,日进无疆。”

由此,上海人得出的结论也是鲜明的:“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提出“亦仿西人七日之期而少息,其日月愿奋勉以图功,无使日日不礼拜休息,反同日日皆礼拜休息,悠悠忽忽,一事无成以了结此生也。”

葛元煦在1876年(清光绪二年)写成《沪游杂记》,其《第一卷·礼拜》也有如此感受:“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即中历虚、房、星、昂四宿值日。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驾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云。”不知《申报》那文,是否是葛先生投的稿。

《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发表之日,上海开埠仅二十九年。星期制影响的扩大和增强,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由于租界里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在1865年,居住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外国人已过2000人。据统计,到1870年,住公共租界的英国人有894人,美国人为255人,德国人在200人左右;居两租界的法国人达297人。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人最多,占在沪外国人的一半。二是由于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洋行、企业和学校等处工作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与洋人有工作关系和业务联系的华人,作息制度只能与其同步。三是与华洋共处有关。尤其是在1853年小刀会爆发,不少华人逃入租界,使在租界居住的华人从原来的500猛增至20000以上,大大超过了洋人,由此奠定了租界内华人多于洋人的格局,自1865年起,租界所居华人通是洋人的40到50倍。华洋生活共处,耳闻目睹,潜移默化;所受影响更为直接,所起作用自然是更大了。

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心动化作了行动。星期制(礼拜制)开始进入上海人的生活,由租界延至华界。时间就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

首次见到中央政府关于实行星期制的规定,还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史称“壬寅学制”的文件里。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8月15日,朝廷颁布的《钦定中等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里,其中规定全国的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

不出四年,星期制就走出校门。在京城的中央机关,先采取的是与学堂有关联的学部,之后是分管经济和外交的商部和外务部;到后来,被视为最保守的礼部和吏部也过上星期制了。与此同时,在步伐更快的民间,特别在城市里,作息制度已经易帜,融入生活。

不曾想到,1926年的星期制,并未占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1月23日,名列“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开业。因为人多,从上午11时起,每隔十分钟开门放人一次,后来挂起免战牌:“停止参观,各界见谅。”开业的第二天是星期日,面对如此好的客流和生意却关门休息。在当时,上海滩只有新新一家华人公司实行星期日停休。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买东西”这一词是怎么来的?有着怎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买东西,相信这个基本上是每个人几乎天天都要做的事情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个“买东西”为何要叫做“买东西”呢?为什么不叫“买南北”呢?其实在我国的文化当中,对这个还是很有说法的,而且跟古代一位叫做朱熹的人分不

  • 所谓的“黄花闺女”是什么年龄段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代,不同类型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称呼。就比如说古代人们会把一些尚未出嫁的女孩在称之为“黄花大闺女”。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会这么去称呼她们呢?为什么非要是黄花,而不是红花或者蓝花呢?黄花这一词究竟有着什么含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人们常用“黄花闺女&r

  •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臊子面,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了,只要是喜欢面食的朋友们,对臊子面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臊子面中的“臊子”其实指的就是肉丁的意思,做法也不是很复杂。除了臊子,再加上一些蔬菜便可以在家做一碗美味的臊子面了。臊子面在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

  • 唐朝国号“唐”的来源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在唐朝之前,外国人称中国人为“秦”或是“汉”,而到了唐朝以后,外国人就开始喜欢称中国为“唐”了。由于唐朝的国力非常的强大,声名远扬,于是“唐”这个字就成为了中国延续至今的美好代称。然而对于这个熟悉的过好,

  • 一言九鼎什么意思?一言九鼎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物之一,在汉朝以前鼎一般用来当烹煮的容器。而九鼎则是象征九州,也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在夏商周三朝,九鼎一直被奉为传国之宝,所以“一言九鼎”的分量才会如此之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也有铸造九鼎,同样是为了彰显其身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一言九鼎

  • 神祗(zhi)和神祇(qi)各指什么意思?其实神祗(zhi)是神祇(qi)的错误用法意思是一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神祗”这个词语其实很多老哥应该是知道的,那就是读音应该就是读“(zhi)”了,但是我们真正知道的难到就真的是事实吗?其实有的时候显然不是的呀,其实这个神祗(zhi)并不是这样读的,而且另有读法,只是被误读了而已,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关于神祗(zh

  • 日本为何崇拜菊花和武士刀?菊与刀文化背景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在1946年出版过一本名叫《菊与刀》的书。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文化,从明治维新到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都有一个详细的讲解过程。其中菊花和武士刀对于日本的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两个物品也象征着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而得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下面就

  • 成语“玉体横陈”在历史上指的是谁?冯小怜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成语“玉体横陈”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都充满着幻想,意思是指美人的身体横躺着。最初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中的“小怜玉体横陈夜,以报周师入晋阳”。冯小怜是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美女,她的“玉体横陈”一直流传至今。他一生事迹让

  • 佛教文化中说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在佛教文化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语,那就是“般若”。了解佛教文化的朋友或是信仰佛教的朋友对这个词肯定不陌生,因为在很多佛经名字的前面都会有这个词。就比如《心经》的全名就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个般若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首先,

  • 商君书为什么是禁书?商君书讲了什么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作之一,是由商鞅以及其他法家学者编制。据说《商君书》主要记载了秦国为何能够完成一统六国的伟业,还有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指导思想。不过很多史学家认为《商君书》只是一本伪书,其作者和时代并非在战国,但也有人觉得《商君书》的确出自商鞅之手。《商君书》在古代还一度被当做是禁术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