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341 更新时间:2024/2/4 13:44:36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不过这里面只有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期在仲春和暮春之间,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节气和人文融为一体,也正好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和谐共存的关系。古时候清明节的习俗十分丰富,扫墓祭祀和郊游踏青是永恒的两大主题。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独有两种身份的节日:节气兼节日。清明,最初是一个提醒农民耕种的节气,后于寒食、上巳两节融合,到唐宋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它由祭祀扫墓和踏青游玩这两大节俗组成,越千年而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文化心理中去。

清明节强大生命力的背后是深厚文化内涵的支撑,这些文化内涵为清明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地活力。这些文化内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中一项传承悠久的习俗,这一习俗活动在唐朝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一致认同

到贞元六年(790年),唐王朝规定在清明节期间放假七天,从而保证官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祭祖扫墓,如使得这一节俗活动在唐时的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

祭祖扫墓,是生者对死者的祭拜仪式。这一敬祖活动,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这一活动,源于中国民众的祖先崇拜。我国的祖先崇拜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图腾崇拜,发展到之后的生殖崇拜,再到之后的灵魂崇拜,最后发展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祖先崇拜。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民众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只能把各种自然现象看成是某个神灵的示。民众为了获得食物,不得不祈求这些神灵的庇佑。他们认为已逝祖先的灵魂,不仅可以保佑本氏族的人免于灾难和祸乱,驱除疾病邪气,更可以促进人口的繁衍。

因此,每逢氏族有重大事件时,都要祭祀祖先,以求得保佑。这样世代传承下来,自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在清明节祭祖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对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整个氏族共同体的祖先,而是本家族的祖先。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先祖,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这一文化内涵。

二、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就是求福避邪

无论人们在节日期间无论采取什么仪式活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免除灾祸,希望五谷丰登,清明节的节俗活动也不例外。

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体现了人们免于灾祸的心理。人们认为,柳枝可以用来辟邪。如巫师在施法驱鬼时,手拿柳枝,其目的是驱赶煞气。在人们看来,清明节是煞气最为厉害的时期,这时“阴气”达到最重,会给人带来危害。人们为了避免这一伤害,会在这一时期将柳枝插到自家的门楣,以此来驱赶晦气。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肯定了“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一做法。江苏武进一带有“居民插桃花、杨柳于门,以祓除邪崇”的习俗,同样,在安徽泾县“谓清明为插柳节,清明日‘于门簪一嫩柳,谓能解邪’”。

清明节的另一节俗活动——寒食禁火,也体现了民众的趋吉避祸心理。清明寒食期间的禁火活动刚开始大约持续一个月,后在官方的干涉下缩短为三天。禁火之后,由政府赐新火,以此来免除疾病的困扰。寒食禁火后重生新火的习俗,表达了米粥霓虹对新希望、新生命的美好期盼。

清明节是融合上巳、寒食两节发展而来的。上巳节是在水边举行的祓禊仪式,其目的也是希望灾祸或者不祥的事物被带走,让人们远离厄运。

总之,清明节的深层含义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在清明节的节俗活动中,人们祈求丰收,希望身体健康与婚姻美满,子嗣绵延。

三、就清明节而言,感念先祖之恩应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

而这种思想在清明节节俗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清明祭祖。清明节祭拜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先人和父母。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有功之人是自己的父母和先人。而对于先人和父母的恩德,子女要用“孝”来表达。这种“孝”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祭祖扫墓就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在祠堂、坟墓祭拜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清明节要祭祀自己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体现了对血缘先人的感恩之情。

在节日期间人们除了要对自己的祖先进行拜祭之外,还要对那些有功于国家之人进行祭祀,这些祭祀行为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国家有功之人的感恩,如清明节期间的黄帝祭陵。三月三在河南新郑举行的朝拜轩辕黄帝活动,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的人文始祖,对轩辕黄帝的的祭拜,便是对先人的感恩。“感恩文化是遗产传承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保障”。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不仅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人类的共同祖先,还要祭拜大自然。因为在先民的意识中,人类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所需的一切。因此,人类应对大自然心存感念。而在先民们看来,大自然中水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一观念体现到清明节中就是上巳节的水中沐浴。先民们认为水不仅可以祔除不祥,还可以孕育新生命,上巳节的水中沐浴和临水流觞,就是先民们对自然的一种亲近,通过与水的亲密接触,来表达对水的感恩和敬意。

四、清明节,是从一个节气发展而来,人们遵循着这一自然规律,来安排生产和生活

清明时节正是春耕、采茶、养蚕的大好时令。此时的农家要祭蚕神,吃时令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节日食品——子推燕、清明狗。“子推燕”——用面和着枣泥,做成燕子的形状,制作程序和蒸馒头一样,蒸熟之后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以此来纪念介之推。

“清明狗”,采一些嫩莲,再拌上糯米粉,就制成了。因此,杭州民间流传着“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的民谚。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万物萌芽,人们在清明节游春踏青可谓是顺应天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也是顺时精神的最好体现。插柳,即折取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山或农田的田梗旁插柳。无锡一带有谚语云:“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由于柳树本身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生殖力,人们插柳戴柳的目的就是希望将柳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移植到自己的身上。

还有民谚说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种说法将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联系起来,反映了古时人们希望能够避灾免祸的美好期望。清明节期间到处生机勃勃,人们外出踏青,亲近自然,以此来驱散一冬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

五、火崇拜,就这样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离不开火,但火灾又经常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人们对这种不可预知的“火”便产生了敬畏心理。火崇拜,就这样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而人们的这种相关意识,是古人“万物有灵观”的直接产物。因为,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对很多不能解释的自然想象看成某一神灵的启示,并对这一自然现象顶礼膜拜。清明时节的禁火、赐火习俗,就是这一火崇拜观念的体现。

原始先民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自然界中存在的部分自然现象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依据他们的思维模式,对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到我国的阴阳五行观念中。在这一观念下,人们认为“阴”表示的是已逝之人,“阳”表示的是“在生之人”。“阴”和“阳”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习俗就是将人们的“阴”和“阳”统一起来。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平台,就是在生之人给已逝之人的纸钱。这一烧纸钱行为,表示已逝之人并没有被在生之人忘记。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可抵抗灾害,无法预知更无法回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单靠个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们只能群居抵御生活中的灾难。

这样,对于多子多福的观念开始萌芽,生殖崇拜就此产生。生殖崇拜观念,主要体现在上巳节中的节日习俗。上巳节的节日活动主要有:会男女,袚禊和招魂续魄。会男女是为了寻求伴侣,满足情欲,繁衍后代。从此种意义上讲,上巳节就是一个求偶节、求嗣节。这一会男女节俗活动,在先秦时期甚为盛行。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味如鸡肋什么意思?味如鸡肋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此后曹操想要撤军,众将不解曹操为什么要撤军,曹操只说了两个字“鸡肋”。这个鸡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来被杨修解读了出来,鸡肋的意思就是食之无味,其实可惜。说明曹操并不想在争取汉中这件事上,和刘备消耗太多的精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味

  •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除了扫墓还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又是一个清明节即将到来,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清明节已经与“扫墓”“祭祖”这类的词眼组合在了一起,似乎清明节除了扫墓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习俗。实际上,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与节日合一的时间,从来都不仅仅是扫墓这么简单。那么,清明节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习俗,古代人的清

  • 乾隆皇帝在汉绿釉陶壶上刻字算不算破坏文物?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都说乾隆皇帝是“印章狂魔”,任何字画凡是到了他的手上,基本都会留下一个专属标记。实际上,乾隆不仅对字画下手,汉代的陶器他也没放过。当时曾有人把一个东汉时期的绿釉陶壶献给乾隆皇帝,结果乾隆皇帝非要在绿釉陶壶上刻一首自己的诗。文物不都应该好好保护么,乾隆皇帝这样做算不算是破坏文物

  • 文房四宝如何挑选?哪种笔墨纸砚才具有收藏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书工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文房四宝在古代都有特指的物品,例如在南唐时期,文房四宝都来自安徽宣城和徽州,诸葛笔、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和婺源龙尾砚就是文房四宝的标配。不过在此后的朝代中,这四宝的产地又有了新的出处,那如今我们应该如何挑选文房四宝呢?这次就为大家做个小小的

  • 天亡簋怎么念?天亡簋在历史上属于什么级别的青铜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天亡簋读作tian wangguǐ,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眉县,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天亡簋是西周时期用来吃饭的容器,但制作十分精美,各种蜗体兽纹刻在器腹和圈足处。天亡簋的内底还记载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周武王灭商后举行的祭祀大典,得到了先祖的保佑,才让周朝能够

  • 孔明择妇什么意思?孔明择妇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孔明择妇”一听就知道和诸葛亮有关,其实严格来说孔明择妇并不算一个成语,因为在日常中基本从来不会用到这四个字来形容某事,那孔明择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娶了一位丑老婆黄月英,很多人也是不解诸葛亮为何要做出如此选择。实际上,黄月英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大恩人,诸葛亮有很多

  • 《战争与和平》中最经典的十句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已经看过了,这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1863年-1869年期间所创作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以1812年的为国战争为中心,主要反应了1805年-1820年期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托尔斯泰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

  • 欧阳中石书法价格多少,欧阳中石书法多少钱一平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欧阳中石其实大家对于这个人的了解不多,但是他的书法却十分的出名,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的作品却不知道这个人,但是没有关系,多学习就好了,话说欧阳中石的书法现在卖得十分的火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欧阳中石的书法价格是多少呢?折算成平尺的话是多少钱一平尺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就

  • 虎入羊群什么意思?虎入羊群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韩馥是东汉末年的诸侯之一,担任冀州牧,后来还参与了各地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一事。191年,韩馥的手下麴义突然叛变,结果韩馥还战败。袁绍早就像把冀州占为己有,便设计让韩馥投靠张邈,此后韩馥以为袁绍要将自己赶尽杀绝,选择自刎而死。实际上韩馥迫让冀州也是有些无奈,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虎入羊群&

  • 雍正通宝价值多少钱?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文化意识的增长,在我国古货币、古钱币的收藏开始受到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们关注了。据了解,古钱币目前在世存量非常稀少的种类涨幅并不是很大,相反个别现存量稍大的品种涨幅反而明显大一些。那么清朝雍正统治时期的雍正通宝一般价值多少钱呢?接下来小编就来带着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雍正通宝的行情吧。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