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挂羊头卖狗肉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挂羊头卖狗肉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689 更新时间:2024/1/24 8:18:32

“挂羊头卖狗肉”被认为是名不副实的意思,毕竟在外面挂着的是羊头,但是店里面卖的却是狗肉,这在古代是两种差别很大的肉,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做,那也实在是骗人的伎俩,为了得到利润失去了本心。不过,这个俗语究竟是怎么来的,难道历史上真的有人这样做了吗?这句话背后有什么历史渊源?

宋朝时有位词人苏东坡一生中也算是一个吃货了,苏东坡为了吃河豚都放言说就算一死也值了,他不仅爱吃还爱创作菜肴,比如一道‘东坡肘子’。

宋朝人都吃哪些东西呢。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两宋典籍里记载,他们一般喜欢快餐食品,而且清淡简单,鲜见出现炒菜和生猛海鲜,甚至连鱼类食品也十分少见。

中国古代有羹汤情结,而且很是流行,宋朝人也不例外。“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没听说是洗手炒肉丝。苏东坡爱吃猪头,把猪头煮得稀烂,然后浇一勺杏酪调味,有些盖浇饭的意思,这种杏酪就相当于酸甜酸甜的羹汤。

宋朝工商业非常发达,汴京的从业人数占到总户数的十分之一弱,队伍十分庞大。真宗时,京城开始出现大量富户,“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不光大中城市,有宋一朝,小城镇和集市也很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北宋市镇数量超过1900个,南宋也有1300多个。市镇之下还有众多的乡村集市、庙市等初级商业市场。这些市场主要经营大宗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以中小商人居多,其中不乏腰缠万贯者。即便是农村,有钱人也很多,寻常百姓靠着加工业和养殖业致富,出现了诸如“茶园户”“乡村酒户”“花户”“药户”“漆户”“糖霜户”“水碨户”“磨户”“熔户”“机户”“绫户”“香户”“蟹户”等各种专业户。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市场繁荣的写照。

但翻遍两宋典籍,愣是没有发现宋朝人有吃炒菜和海参、鱼翅、燕窝等滋补类菜肴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悬疑。原因有四:

首先,烹饪技术尚未普及开来。中国古代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到了宋朝才开始出现炒菜,比如炒螃蟹等。由于炒菜技术过于繁琐,要用薄生铁锅,旺火热油,炝炒、生炒、小炒、熟炒等等,要多麻烦有多麻烦。初兴时期,也只在宋都汴京(今开封)的酒肆、饭馆里才有,属于首屈一指的绝活,且品种单一,价格不菲,只有官僚贵族才能消费得起。至于各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生猛海鲜,恐怕当时的人听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如整治上桌了。

其次,宋朝人吃喝非常讲究情调,吃东西是为了下酒,还有欣赏的意味。《东京梦华录》里有一篇《宰执亲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就详细介绍了这种饮食之风。

吃东西不分几碗,而是以“盏”计算,刚开始喝的两盏酒,只能欣赏一下面前的菜品,谓之“看盘”,这是不允许吃的。第三盏酒开始,方能吃东西,每盏酒该吃哪些菜品,都有明确的规定。民间饮食的风气更加趋于简单,随便搞些面饼子或干鲜果品,就可以喝酒,条件好些的,预备些肉脯和干肉,再做个羹汤,就成丰盛的宴席了。

第三,宋朝人的饮食习惯很独特,采取的是“分而食之”的办法,而且“主食”好像是酒,米饭、面饼之类倒成了“从食”。这种奇怪的饮食习惯,决定了它的快餐化、简单化。看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人各一份,不像现在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另外,现在人的主食一般都是米面食品,需要煮熟了才能上桌,所以,现在人有很多时间可以在菜肴上多琢磨。宋朝人以酒为主食,酒是现成的,倒上就喝,所以,一切用来下酒的菜品必须事先准备好,才能跟得上。

第四,现今见于典籍记载的吃海参、鱼翅、燕窝的例子,大多发端于明朝永乐之后。有明一代,民风奢靡,人欲横流,也导致口腹之欲的空前高涨,使得烹饪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生猛海鲜,无所不有,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里多有叙述,这与明朝的纵欲民风有很大关联。宋朝民风则随意平和,纵欲者似乎不多,所以滋补类食品并不多见。

肉制品一类的经考证,宋代普通百姓还是以猪肉为主。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杭州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如冬年两节,各铺日卖数十边。至饭前,所挂之肉骨已尽矣”,“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

另外关于狗肉也是江湖豪客们的美食,水浒中吃狗肉的场面也有过。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有个善拍马屁的谏官叫范致虚,他皇帝提了一条建议,说陛下生肖属狗,人间不宜杀狗、吃狗肉。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欣然接受,严令禁止屠狗,并规定全国一律不准吃狗肉。搞得卖狗肉的出摊的时候,只好在摊位上悬挂着羊头来躲避官府的检查。

“挂羊头卖狗肉”这句成语应该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水浒传中宋江行走江湖,好汉们都是拿羊肉来款待宋江,在当时算是高规格的接待了。现在上羊肉馆哈个羊汤算是比较熟悉人之间的一种邀请,另外就是吃个豆腐,也很扎实。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古人表达爱意会送什么东西?看看这些象征爱情的瓷器、玉器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现代人的爱情观会更加直接,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会直接说,不希望自己留有遗憾。但古人大部分都比较含蓄,一般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所以会通过一些玉器、瓷器来传递感情。可能部分朋友也从各种古籍中了解过古人是怎么谈恋爱的,过程周期都很长,而且不会轻易坦露自己的情感,可能放在现代就有些令人着急了。不过这次我们是要为

  • 讳莫如深什么意思?讳莫如深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讳莫如深的意思是指某些事件的真相藏得很深,原意是事件重大,讳而不言。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其典故和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关,它就是莫国。可能知道莫国的朋友并不多,莫国在当时的确不是一个强国,而且常年都是作为燕国的附庸国存在。到了战国时期,有一度附属赵国,这次就为大家

  • 白虎为何会成为土家族祖先唯一的图腾?土家族的白虎象征着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当中,廪君被公认为是土家族人的祖先,白虎是土家族人唯一的图腾。古时候的巴人就是如今土家族的祖先之一,那么巴人为何要奉廪君为共同的先祖?白虎为何会成为巴人唯一的图腾呢?这白虎在土家族中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巴人先祖廪君,原名巴氏子务相。最早记载于秦

  • 祖母绿的价格是多少?为什么能在十年中价格翻十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东西在不同时期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有可能是会更贵,也有可能成了一文不值,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来说一样,十年之间价格竟然能够翻十倍的祖母绿。祖母绿是一种宝石,但是十年前的人一定想不到,十年之后这种宝石的身价竟然有这么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祖母绿为何现在那么贵?祖母绿,一个被全世

  • 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古人如何过乞巧节?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七夕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古代,七夕是祭祖七姐的节日,而且是在七月七举行,因此取名“七夕”。不过七夕节也还有另外的名称,例如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那这个乞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少女会在这一天穿着新衣,然后向织女乞求智巧,俗称“乞巧”。

  • 立秋是什么时间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秋老虎?立秋要注意什么立秋的习俗饮食养生?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人可能还不觉得,立秋竟然这么快就到来了。2019年的七夕之后,就是立秋了,很多人脑海里面的秋天,大概是枫叶满地,秋风瑟瑟,但是真实的天气却让人感受不到凉意,反而还是很热。而秋天里又有秋老虎的称号,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立秋之后要注意饮食方面的哪些习惯?立秋有哪些饮食习俗呢?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

  • 赞美项羽的诗词有哪些?和项羽有关的古诗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项羽虽然不是楚汉之战的胜者,但后人似乎对项羽的评价会更高,刘邦的存在感反而不如项羽。很多文学创作者都喜欢把项羽给塑造成英雄,他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但却错失良机,最后无奈自刎乌江。项羽的结局是悲情的,但却给了人们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的事迹永世流传。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文人写过赞美项羽的诗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 文玩界的"碧玺"为何珍贵?碧玺为什么能辟邪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碧玺的外观非常漂亮,而且颜色很多,晶莹剔透,非常适合用来做女性的配饰,也的确有不少女性很喜欢碧玺。而在文玩界,碧玺是非常珍贵的,只不过贵的东西也应该有贵的道理,为什么碧玺会如此珍贵呢?而且碧玺谐音辟邪,很多人选择碧玺也有这种原因,那碧玺真的能够辟邪吗?今天就一起来介绍一下碧玺的这些事。在文玩界,有许

  • 徐熙画派有着什么特点?对后世有些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徐熙画派,相信喜欢国画的朋友们不会陌生了。徐熙画派简称为“徐派”,是中国著名的画派之一,同时也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的其中之一。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就是南唐时期的徐熙了,金陵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南京人。他是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个自心自性自悟自得的花鸟画家,以其天才的杰出表现,

  • 盘点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经典篇章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道《诗经》,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古代的儒生说他是由孔子编订的。虽然这里经不起考证,但是却丝毫无损于它的重要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部诗歌的总集不仅反映了周朝前中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周人的精神状态,更主要的是,这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四书五经&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