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韩熙载

韩熙载——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

韩熙载

韩熙载的资料

本 名:韩熙载

别 称:韩文靖

字 号:字叔言

所处时代:五代十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潍州北海

出生时间:902年

去世时间:970年8月31日

主要作品:《定居集》《拟议集》《格言》

主要成就:高才博学,精音律、善书画,与徐铉并称“韩徐”

祖 籍:南阳官 职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

追 赠:右仆射、同平章事

谥 号:文靖

韩熙载的介绍

韩熙载(902年—970年8月31日),字叔言,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

韩熙载为后唐同光四年(926年)进士。后南奔归吴,为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元宗嗣位,屡迁至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主李煜时,改吏部侍郎,徙秘书监。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他目睹国势日蹙,且以北人南来,身处疑难,遂广蓄女乐,彻夜宴饮以排遣忧愤。坐托疾不朝,贬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复召为秘书监、兵部尚书。官终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于开宝三年(970年)去世,年六十九,获赠右仆射、同平章事,谥号“文靖”。

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

,与徐铉并称“韩徐”。江左称其为“韩夫子”,时人谓之为“神仙中人”。其所撰诗文颇多。有《韩熙载集》、《格言》等,今皆佚失。《全唐文》、《全唐诗》、《全唐诗外编》等存有其诗文。

人物生平

家世显赫

韩熙载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今河南济源县、淇县之间),春秋时属晋国。至晋末时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今河北昌黎)。因著名文学家韩愈自称“郡望昌黎”,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之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于是后人好事者,便称其为昌黎人了。

至少在唐朝后期,韩熙载家已迁居北海。其曾祖父韩钧,曾任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韩光嗣,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平卢节度副使。都没有太大的名声。

动荡岁月

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嵩山读书,大约二十岁时游学于洛阳,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登进士第,此时其年龄大约在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之间。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是否担任过官职,史书没有记载。不久,平卢节度使王公俨借口将士挽留,拒不接受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登州刺史任命。李嗣源新任命的平卢节度使霍彦威率军威慑,王公俨才勉强前往登州。同年七月,霍彦威进驻青州,并派兵追杀王公俨。参与此事的其他将士也同时被斩,其中包括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因为此事,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韩熙载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今安徽阜阳),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水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坎坷宦途

顺义六年(926年)七月,韩熙载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类似于投名状,即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等情况,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行止状》至今尚存,《江表志》一书全文收录,后清人又收入《全唐文》之中,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然是请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行状,却丝毫没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显得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

文章开头用简短的文字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然后笔锋一转,便说“某闻钓巨鳌者,不投取鱼之饵;断长鲸者,非用割鸡之刀。是故有经邦治乱之才,可以践股肱辅弼之位。得之则佐时成绩,救万姓之焦熬;失之则遁世藏名,卧一山之苍翠”。意在说明帝王选贤用能的重要性,然后便开始介绍自己的才学,“某爰思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但励志以为文,每栖身而学武。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垠,方酣勇战”。说自己从幼年便不同于其他儿童,不贪玩耍,励志读书习武,胸藏文韬武略,“争雄笔阵,决胜词锋”。还说自己能“运陈平之六奇,飞鲁连之一箭。场中劲敌,不攻而自立降旗;天下鸿儒,遥望而尽摧坚垒。横行四海,高步出群。”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韩熙载在青年时确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的抱负,然而却也极易招致非议,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

当时掌握吴国实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必须要首先得到他的赏识。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说韩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徐铉所撰的《韩熙载墓志铭》说他“以俊迈之气,高视名流,既绛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间不处”。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初任校书郎,先后充任滁州、和州、常州从事,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有关。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重新起用

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南唐的都城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秘书郎的本职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的课写之事,但韩熙载却被派到太子东宫,可见李昪对他仍然心怀疑虑。从李昪对韩熙载所说的一番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意思,他说:“卿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辅佐我儿。”

不过韩熙载却不这样认为,后来在李璟即位后,他曾对人说:“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为我是幕客之后。”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的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所以才不能得到李昪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李昪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不会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自然难以获得李昪的赏识。

正因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韩熙载在东宫一待就是七年,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璟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李璟器重

保大元年(943年),李昪驾崩,太子李璟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璟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员外郎虽然仍是六品的官职,但毕竟是尚书省郎官,在唐五代属于清选之官,升迁的前途较好;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红)袍,韩熙载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璟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璟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出于报答李璟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

按照中国古代礼制,凡皇帝死后,都必须给其拟定一个庙号。南唐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昪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昪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昪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李璟的欢心。但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璟满意。

李璟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李璟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虽然韩熙载此举没有得到李璟的赞同,但由于李璟是一个宽厚的人,并不影响他对韩熙载的信任。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一一进行了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对于韩熙载的这些表现,李璟看在眼里,遂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对他委以更重的职责。

按照唐五代时期的制度,置中书舍人六员,以其中一员掌管起草诏敕的工作,称为知制诰;如果以其他官员掌管这项工作,则称兼知制诰,或权知制诰。韩熙载能任此职,除了表明李璟对他的信任外,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他的权力。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念李璟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等人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官场风波

保大四年(946年)八月,枢密使陈觉擅自调发汀、建、抚、信等州军队进攻福州,李璟惟恐有失,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次年三月,由于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的增援,南唐军大败,损失惨重。四月,李璟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几人竟得免死,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御史中丞江文蔚上表弹劾宰相冯延巳、魏岑怂恿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元老宋齐丘与冯延巳大肆鼓吹开疆拓土,对发动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韩熙载又与徐铉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李璟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

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韩熙载此举更加深了他们的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因为此时宋齐丘党的势力甚大,李璟不得已,只好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

官复原职

在外州数年后,他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等于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最初所任的官职。后来从员外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韩熙载毕竟是李璟当太子时的旧僚,且颇有才华,于是李璟又给他赐紫,即可以穿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色袍服。按照唐制,六部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未达到三品的重要官员,如有必要,才可赐紫,而韩熙载仅仅是五品的郎中,便能得到赐紫,说明李璟对他仍然是信任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提升做好了铺垫。果然不久,韩熙载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保大十年(952年),后周太祖郭威归还此前被俘的南唐将燕敬权等人,传达友好之意。李璟也释放赴湖南贩茶被擒的后汉三司军将路昌祚等人。但朝中仍有人进献平定中原之策。韩熙载说:“郭氏(后周)建国虽然时间不长,但统治已经稳固。我军轻易出兵,必然有害无益。”

自保大十三年(955年)以来,后周大军进攻淮南,连败南唐军,李璟数次遣使求和,皆不能如愿。次年,李璟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诸道兵马元帅,以陈觉为监军使,率大军抵御后周军。韩熙载素知陈觉志大才疏,忌贤妒能,前番统兵攻取福州,损兵折将,致使南唐国力遭到很大的削弱,所以上疏坚决反对。他说:“亲莫过亲王,重莫过元帅,何必再任命监军使!”由于李昪在世时,曾一度有意立李景达为太子,此事虽然未能实施,但毕竟在李璟心中已形成了阴影,把兵权交给李景达并不完全放心,所以才派陈觉进行牵制。在这种情况下,韩熙载的劝谏自然不会被采纳,然李璟的固执己见,却为南唐军事的惨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这一时期,南唐军虽然屡败,但由于后周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了淮南人民的反抗。他们自动拿起武器,四处袭击后周军;加之周世宗一度返回汴梁,南唐失去的州县又有不少相继被收复。南唐的寿州守将刘仁赡出兵攻击围城的后周军得手,杀伤数万,焚毁其器械无数。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刘仁赡派人至李景达驻扎的濠州,请求派大将边镐来守寿州,自己乘胜率军出城与后周军决战。由于陈觉的干扰,刘仁赡的请求没有被批准,刘仁赡愤郁得疾。这时各地后周军纷纷撤退,准备集中兵力攻取寿州,南唐诸将请求乘机据险邀击周军,而朝中权要担心事态扩大,不许行动,致使后周军安然退至正阳,使寿州之围更加难以解救。李景达虽为元帅,却处处受到陈觉的牵制,军政大权实际控制在陈觉手中。而陈觉拥兵五万,无意决战,将吏畏其权势,无人敢言。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却发生了南唐大将朱元临阵叛变降敌的事件,致使局面不可收拾。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朱元奉命担任淮南西北面应接都监,他连下舒、和二州,驻军紫金山。朱元善抚士卒,与之同甘苦,每战誓众,慷慨陈词,流涕被面,士卒皆有效死之意。陈觉与朱元不和,密奏朱元不可信,不可付以兵权,李璟于是命杨守忠前往代替朱元统军。杨守忠到前线后,陈觉以李景达的名义,召朱元至濠州议事,谋夺其兵权。朱元闻知,悲愤欲自杀,其门客劝他投降后周,朱元遂率本部万馀人归降后周。朱元的投降引起南唐诸军崩溃,纷纷沿淮河东逃,被事先埋伏的后周军截击,死伤及投降的达四万馀众,抛弃的船舰器械不计其数。李景达、陈觉狼狈逃回金陵,大将边镐、许文稹、杨守忠被俘。寿州援兵断绝,守将刘仁赡忧愤而死,寿州失守。其馀各州守将纷纷弃城而逃,后周战舰直入长江,布列江面。南唐彻底战败,只好割让淮南十四州给后周,并称臣纳贡。

李璟不听韩熙载的劝谏,酿成战败的大祸。从此南唐积贫积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威胁,李璟被迫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郁郁寡欢,终于一病而亡。

李煜时期

后主李煜即位后,任命韩熙载为吏部侍郎、兼修国史。不久因为改铸钱币之事,韩熙载与宰相严续争论于御前,韩熙载辞色俱厉,声震殿廷。李煜因其失礼,改授秘书监。不到一年,又再次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并升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后又因为其旷达不羁,放纵声色,被人弹劾,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即于洪州安置。韩熙载上表乞哀,于是又被留了下来,重任旧职。

这一时期,韩熙载仍不改其狂傲的性格,由于李煜生性宽仁厚爱,凡事皆能容忍,君臣之间尚能相安无事。比如后主纳小周后时,在宫中大宴群臣,韩熙载却赋诗讽刺,而李煜未加谴责。有一次,李煜狩猎于青龙山,返回金陵后,亲自到大理寺复核关押的囚犯,多有赦免者。韩熙载再次上书进谏,认为此事自有司法部门负责,监狱非君主所应入之地,要求李煜自罚钱三百万以充军费。李煜也没有怪罪于他。开宝元年(968年)五月,韩熙载撰成《格言》五卷、《格言后述》三卷,进献给李煜,并上疏“论刑政之要,古今之势,灾异之变”。李煜读后非常赏识,遂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职。

韬光养晦

韩熙载本来家财颇丰,除了每月丰厚的俸禄收入外,由于他文章写得极好,文名远播,江南贵族、士人、僧道载金帛求其撰写碑碣的人不绝于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赏赐,遂使韩熙载成为南唐朝臣中为数不多的富有之家。正因为韩熙载家富于财,所以他才有条件蓄养伎乐,广招宾客,宴饮歌舞。家财耗尽后,仍未有所改变,每得月俸,就散于诸伎,以至于搞得自己一无所有。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换上破衣烂衫,装成盲叟模样,手持独弦琴,令门生舒雅执板,敲敲打打,逐房向诸伎乞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有时碰到伎妾与诸生私会,韩熙载便不进其门,还笑着说不敢打扰你们的好兴致。以至于有的伎妾夜奔宾客寝处,其客有诗云:“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头畔着衣裳。”

韩熙载的这种行为,有意造成了放荡不羁、不堪重用的影响。但是他毕竟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仅靠游戏般的乞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不能度日、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向李煜上表哭穷,李煜虽然不满,但还是以内库之钱赏赐。于是韩熙载索性不再上朝,被人弹劾,贬为右庶子,分司于南都,即于洪州安置。韩熙载遂尽逐诸伎,一面单车上路,一面上表乞哀,当李煜将他挽留下来后,以前所逐诸伎又纷纷返回,韩熙载也重新回到了以往那种纵情声色的日子。李煜不禁感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韩熙载才华横溢,也曾经立志报国,却放荡到如此地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颇多猜测。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这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及陆游《南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应该是确实无疑的,这也很可能是李煜派人去韩熙载家绘制夜宴生活图景的原因。在诸多的传闻之下,李煜颇想知道真相,以便确定是否重用。顾闳中大概就是领受了这样的使命,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还有一种说法,见于《五代史补》,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毎当延宾客请谒,先让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韩熙载才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同时还有医人及烧炼僧数人,毎次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李煜知道之后,虽然很生气,但是因为韩熙载是朝中大臣,不想直指其过,于是命待诏画图以赐之,使其自愧。不管怎么说,从这一点来看,李煜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目的,都是出于善意,或欲重用,或欲促其能有所改正。

关于韩熙载纵情声色、躲避拜相的真正原因,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与《钓矶立谈》等书均说:韩熙载“认为中原王朝一直对江南虎视眈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我们连弃甲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够接受拜相,成为千古之笑谈?”在这一时期,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了,而且亡国当俘虏的命运迫在眉睫,个人内心和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痛苦在折磨着他,使他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别无出路。这就是我们看到《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在欢宴时,非但不是心情欢畅,反而表现出悒悒不乐、心情沉重的表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七月二十七日(8月31日),韩熙载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尽管也有野史记载他是被谋害致死的,不过这些均为无稽之谈,不足于采信。韩熙载死时毕竟已经六十九岁了,在古代社会已经算是高龄了,加上其晚年纵情声色,心情又非常郁闷,寿终正寝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盖棺论定

韩熙载死后,李煜非常痛惜,欲赠其同平章事(宰相)之职,遂问左右侍从前代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左右回答说以前刘穆之曾赠开府仪同三司。李煜于是下诏赠韩熙载为左仆射、同平章事,赐谥“文靖”。

韩熙载死时家里已经非常贫穷,棺椁衣衾,都由李煜赐给。李煜又命人为其选择墓地,要求必须选在“山峰秀绝,灵仙胜境,或与古贤丘表相近,使为泉台雅游”。后将他埋葬在梅颐岭的谢安墓旁。李煜还令南唐著名文士徐铉为韩熙载撰写墓志铭,徐锴负责收集其遗文,编集成册。这种待遇对于臣下来说,可谓荣耀之至了。

有关“韩熙载”的历史故事

  •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目的)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著名画家顾的作品。古以其独特的绘画技巧赢得了南唐皇后李煜的喜爱,古成为宫廷御用画家。然而,当顾看到南唐逐渐衰落时,他非常焦虑。所以,顾在南唐后期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包含着家国情怀,表现了他对南唐王朝的惋惜,也希望通过绘画来批判当时的腐败政府。1.韩熙载的夜宴有什么故事?南唐后期,

  •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目的)(韩熙载夜宴图作者叫什么)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著名画家顾的作品。古以其独特的绘画技巧赢得了南唐皇后李煜的喜爱,古成为宫廷御用画家。然而,当顾看到南唐逐渐衰落时,他非常焦虑。所以,顾在南唐后期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包含着家国情怀,表现了他对南唐王朝的惋惜,也希望通过绘画来批判当时的腐败政府。1.韩熙载的夜宴有什么故事?南唐后期,

  • 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画《韩熙载夜宴图》解读

    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异常灿烂的文明,在绘画作品方面更是有着无数艺术价值极高的画作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幅《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大臣韩熙载不被唐后主李煜重用,且深受猜疑。为自保,韩熙载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大开私宴,和宾客纵情嬉游。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让画家顾宏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

  • 南唐韩熙载夜宴奇谋

    [摘要]:南唐韩熙载夜宴奇谋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故事内容?《韩熙载夜宴图》是画家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全图采用了中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韩康载夜宴图是何人所作?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作品。

  •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简介)

    韩熙载夜宴图:一代名臣放浪形骸 到底是风流不羁 还是伪装表演!说起中国古代的名画长卷,韩熙载夜宴图绝对能够名列前十。此画的作者顾闳中是南唐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画法师承唐代的周昉,画中人物神态如生,色彩浓艳。用笔遒劲。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传世唯一作品,从这幅画作能够看出鲜明的个人特色。顾闳中善用铁线描

  • 《韩熙载夜宴图》的五个场景介绍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代北唐绘家瞅闳中的画绘做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躲于北京故宫专物院。《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民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止乐的局面。此绘画写的便是一次完全的韩府夜宴历程,即琵琶吹奏、不雅舞、宴间戚息、浑吹、悲收来宾五段场景。整幅做品线条遒劲晦涩,工致粗细,构图富裕念象力。做品

  • 顾闳中与《韩熙载夜宴图》

    瞅闳中(910~980),江北人,五代十国中北唐人物绘家,曾经任北唐绘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圆笔转机,设色浓丽,擅形貌人物模样形状意态,取周文矩齐名,仅有传世做品为《韩熙载夜宴图》。简介瞅闳中,江北人,北唐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北唐出名人物肖像绘家,曾经绘事后主李煜的肖像。工绘人物,用笔圆劲,间以圆笔转

  • 《韩熙载夜宴图》有什么艺术手法

    《韩熙载夜宴图》制型正确粗微,线条工巧晦涩,色调壮丽浑俗。没有同物象的文字使用又富裕变动,尤为敷色更睹歉富、以及谐,仕女的素妆素服取男宾的青乌色衣衫构成陈明对于照。做品主题综不雅那幅绘卷,全部宴会沉溺正在正在灯红酒绿的夜宴止乐中,表示着韩熙载以得看定末身,而那种降寞心境,反过去又减强了对于好好死活的

  • 《韩熙载夜宴图》在颜色上有什么特点

    《韩熙载夜宴图》设色工丽俗致,富于条理感,色调壮丽浑俗。没有同物象的文字使用又富裕变动,尤为敷色更睹歉富、以及谐,仕女的素妆素服取男宾的青乌色衣衫构成陈明对于照。多处接纳了墨白、墨砂、石青、石绿和黑粉等色,对于比激烈。但又正在寡多壮丽明亮的色调中,距离以年夜块的朱色去一致和谐(朱色做为乌色的使用,可

  • 《韩熙载夜宴图》是什么画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代北唐绘家瞅闳中的画绘做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躲于北京故宫专物院。简介该幅无款。前隔火存北宋人残题“熙载风骚浑旷,为天民侍郎,……”20字。引尾有明初程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年夜字。卷后有北宋史弥近“绍勋”葫芦印,浑·宋荦钤“商丘宋荦核定实迹”一印。拖尾有止书“韩熙

  • 《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民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止乐的局面,闭于它的创做后台道法没有一,次要有两种道法。绘里的情节一向环抱中央人物韩熙载一步步开展,从聆听吹奏,到亲身伐鼓,浏览独舞,曲到宴会停止,各个场所皆是单眉松整,苦衷重重,取悲快的夜宴局面构成激烈的对于比。因为绘家取韩熙载一样懂得北唐的处境,了解仆

  • 《韩熙载夜宴图》是谁的作品?韩熙载又是谁?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四十多位角色,每位面部表情不尽相同,极其耐人寻味。认真观察

  • 《大宋宫词》遭挑刺,名场面《韩熙载夜宴图》穿错了

    《大宋宫词》剧照官服朝会帽子戴错啦用混朝服进贤冠、公服幞头该剧以刘娥和宋真宗赵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咸平之治”与“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从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间,北宋真宗时代,名臣、宗族及周边国家之间邦交的故事。黄强介绍说,宋代官员有朝服、公服之分。朝会时穿朝服,上身穿朱衣,下身系朱

  •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

  •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唯一传世作品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顾闳中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这也是他的传世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被记录在画史著录中。顾闳中的作品还

  •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谁?画中描绘那个贵族的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

  • 《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代十国的服装款式

    《韩熙载夜宴图》,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流行风尚。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蒲鞋。 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男宾们

  • 韩熙载夜宴图故事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

  • 韩熙载夜宴图表达了主人公什么心情

    韩熙载夜宴图表达了主人公什么心情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画家顾闳中的经典画作,图中表达了南唐官员韩熙载家中夜宴的场景。既然名为韩熙载夜宴图,那么主人公就是“韩熙载”。这幅画卷共由五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韩熙载。韩熙载画像按说,主人举办夜宴应该是愉快的心情,但从画卷韩熙载神情来看,韩熙载心事重重,仿佛自己

  • 韩熙载的作品 怎么评价韩熙载

    韩熙载颇得李璟李煜喜爱,他不惧权贵,性格诙谐,但因北方人身份而受疑,久而久之就以广蓄女乐,彻夜宴饮以排遣忧愤,但其死后李煜将他葬在谢安墓旁,由此可见对他待遇有加。韩熙载的作品《郡斋读书志》卷4中著录《韩熙载集》5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0记其《格言》5卷,又有《拟议集》15卷、《定居集》2卷,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