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病入膏肓什么意思?病入膏肓典故介绍

病入膏肓什么意思?病入膏肓典故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5 更新时间:2024/2/4 13:49:28

诸葛亮在北伐时期,军中无论大小事物都要亲自过目,这也大大加剧了他的负担,最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操劳过度。不过刘关张都不在,诸葛亮身上的压力自然大了许多,加上他本来的性格就比较爱操心,而且北伐事关蜀国今后命运,所以诸葛亮不敢有一点懈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病入膏肓”,就和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有关,下面就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发生在诸葛亮病逝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杨仪。原文如下:

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略曰:“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展开对峙。其间诸葛亮病逝加重,最终在五丈原病逝。临终之前,诸葛亮写下遗嘱给后主刘禅,又对杨仪交代了自己死后北伐大军撤退的具体安排。此后溘然离世,终年五十四岁。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遗嘱中的“病入膏肓”,意为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成公十年》中的“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本文描述的诸葛亮写给刘禅的遗嘱及对杨仪的叮嘱,与真实的历史结尾接近,但具体内容却有所不同。历史上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信,出现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原文是这样:“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而小说除了照搬这一段记载之外,却又加上了诸葛亮对于自己后半生的一段总结,反而显得非常累赘。

有不少爱好者对于诸葛亮这份遗嘱中的一个地方非常好奇,有人甚至还对此提出了一个疑问:诸葛亮提到自己有“薄田十五顷”,这究竟是多大的面积?诸葛亮究竟是不是廉吏?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薄田十五顷”的具体面积。按照东汉的度量衡制度,十五顷相当于一千五百亩,但东汉的一亩约等于如今的0.5亩,也就是今天的约七百五十亩,即499500平方米,其面积的确不少,比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还要大50000平方米,的确不小。有读者对于诸葛亮拥有这个大面积的田地赶到非常疑惑,并因此判断诸葛亮并非廉吏。

这个看法究竟对不对呢?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个面积其实是当时低级官吏的占田标准。虽然并无汉末官吏占田标准的具体数字,但从《晋书食货志》中西晋的制度可推测出汉末的标准。据该书记载:“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高居一品,竟然是第八品官吏的占田标准,足见诸葛亮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廉吏。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只有孙坚是数次与董卓部队正面交锋,还获得过大胜的军队。其他群雄根本就不愿消耗自己太多兵力,为他人做嫁衣。此后联军各怀鬼胎,统一对抗董卓的目标逐渐走偏,此时哪怕孙坚在勇猛光靠他一人也无济于事,最后讨伐董卓的联盟彻底分裂,大战匆匆宣告结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矢

  • 好利忘义什么意思?好利忘义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陈宫为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就广交名士。陈宫帮助曹操坐上兖州牧,因此被曹操当做心腹。不过陈宫看不惯曹操动不动就杀人的性格,决定同曹操反目。此后陈宫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且顺利拿下兖州和徐州,但此后因为吕布一意孤行导致战败,一行人被曹操缉拿。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ldq

  • 如入无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无人之境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部下,曾击退文丑救出公孙瓒,还大败袁绍军队。直到赵云兄长去世后,他向公孙瓒请辞回乡,并没有再次出山的打算。据说当时刘备还对赵云依依不舍,但赵云去意已决。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谚语“如入无人之境”,背后的典故就和赵云有关。公孙瓒大战袁绍,其中赵云也是出了不少力,还

  • 洗尽铅华是什么意思?铅华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有一个成语“洗尽铅华”,从字面上来看,是把铅华都洗干净,洗掉,而我们都知道,这个词有一个意思,说的是女子将自己脸上的妆容都洗掉,以真实的素颜展现自己,再也不去管从前的那些是非。但为什么是要洗尽“铅华”,铅华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化妆的时候会要用到铅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什么意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诸葛亮北伐期间,本能在上方谷一役,用火攻彻底除掉司马懿。没想到老天竟然下了一场及时雨,让诸葛亮的计划功亏一篑。都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懂得气象风水,为什么诸葛亮竟然没有算到如此重要的一场雨呢?只能说诸葛亮还是大意了。这次上天选择站在司马懿这边,让他虎口脱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dquo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明白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世人要明白知足的重要性,不然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贪心,而被反噬。其实知足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人性本就贪婪,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都警醒的。在古代&ldqu

  • 割发代首什么意思?割发代首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因为孝道的约束,会把自己身上的每个部位都看的很重,那怕是随意剪头发都相当于是做了不孝的事情。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割发代首,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就是“割发代首”,曹操违背了自己下的死令,但是他身为

  • 百发百中什么意思?百发百中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吴蜀联军能够以少胜多,战胜强大的曹操,最大功臣还是东吴,但赤壁之战最大的获益者却是刘备。战役结束后,刘备立即下令占据荆州,最后荆州多郡被划为刘备账下。孙权此次已经元气大伤,所以不便和刘备开战,只能一时忍之。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百发

  • 人困马乏什么意思?人困马乏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去世后,刘璋接替父亲的位置继续掌控益州。不过刘璋性格多疑,为人懦弱,难成大事。他本想引入刘备帮他一起抗曹,结果却是引狼入室,刘备早已计划夺取益州,便同法正内外接应,成功进军成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人困马乏”,便和刘备还有刘璋开战有关。刘备攻取

  • 视死如归什么意思?视死如归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中了箭伤以后,关羽请来华佗为自己疗伤,不打麻药直接刮骨去毒,这样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不过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真实发生过,毕竟在三国那个年代,还没条件做这样的外科手术,而且去毒不是刮骨就能完成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视死如归”,就和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