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倡导“以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都以“孝”为幌子,推崇“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管理格言,但作秀的多,真孝的少。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值得一提的孝顺皇帝只有少数。比如三国里的孙权,就按照吴国太说的做了,因为“孝”破坏了周瑜的“美人计”,让他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我们说真正的孝顺,中国皇帝刘恒可以算是“孝”之冠。
为什么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
刘恒达的名字不叫空洞穴对风。他做了几件前无古人的大孝,后无来者。
一、母病亲服汤。
刘恒的母亲卜式,祖籍南方的吴国。她年轻的时候,一个叫徐福的算命先生曾说她是个大宝藏。她的生活在哪里?你在她和刘邦曾一夜情后生下了刘恒,从此她再也没有被刘邦爱过。所谓的“吉凶”逃过了吕后的迫害,他嫉妒得发狂(吕后曾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
刘恒母子从帝都搬到了封锁之地,过着相对贫穷但非常稳定的生活。像一样,薄熙来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很好,的学识和修养主要是受他母亲的影响。
刘恒即位后,伯病了三年。不管他的皇帝身份如何,刘恒经常睁开眼睛,脱掉衣服,亲自服侍他的母亲。他总是尝妈妈服下的药水,只有忽冷忽热的时候,他才放心妈妈服用。
作为一个皇帝,按理说只要他发了圣旨,不知道会有多少太监和宫女来伺候,可是他没有。只有这样,他才能表现出孝顺的诚意。正所谓“忠臣孝子人人敬,汉奸卖国贼留骂名。”刘恒的做法赢得了许多朝臣的衷心拥护,帮助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
第二,孝惠天下。
刘恒的孝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一个万民之主,他孝顺天下老人。一念之仁,博得众人喝彩。
他登基的时候,第一道圣旨就是“大赦天下”,和其他皇帝没什么区别。他即位的第二道圣旨“扶危济困”、“不要请万民来祭”,是很多皇帝力所不及的。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关心人民、体恤民情、关爱老人的愿望:“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给一石,二十斤肉,五斗酒。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两丝三斤絮。
给90岁以上的人送东西,必须由县丞(县令的下属,职权仅次于县令)或县尉(仅次于县丞)送;还有的是守财奴(乡官)伺候的。“代表国家去养老,刘恒是第一个。这样仁慈的皇帝,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
第三,尽孝,废刑。
刘恒本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而对方自然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两千多年前,有一个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也与刘恒有关。汉文帝时期,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书生,为人直爽,不愿意和腐败的官僚为伍。他辞去官职,成为普济天下的一名医生。淳于髡是名医杨庆的徒弟。
然而,也有疏漏之处。治病的时候得罪了一个厉害的人,被指责误诊杀人。按照当时的法律,淳于髡被判“肉刑”,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要么在脸上纹身,要么割掉鼻子,要么砍掉左脚或右脚。淳于易担心极了。这时,他的小女儿春雨缇萦自告奋勇去救她的父亲。她和父亲去了长安,写了一封信。
汉文帝听说论文是一个小姑娘写的,也很重视。纸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淳于髡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各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次他犯了罪,被判了体罚。我不仅为父亲感到难过,也为所有被体罚折磨过的人感到难过。一个人砍掉自己的脚,就成了残疾人;我切掉了我的鼻子,不能再装回去了。我只想以后重新做人,我无能为力。
我宁愿被政府充作奴婢,替父亲赎罪,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刘恒被这个勇敢的小女孩的孝心所感动,召集大臣发布命令,废除残酷的体罚。缇萦因救了他的父亲而出名,刘恒的善行传遍了全世界。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国皇帝刘恒能被选为皇帝并不容易。国家风气如何,一把手的表现很重要。
汉文帝作为万民之君,以孝治天下,主张轻佻宽厚,与民同息,节俭朴素,慷慨薄葬,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他以仁孝的典范作用,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繁荣的“文化风光之治”,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腾飞,无疑为中国文化开了一个好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刘恒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