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城,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那么,这就是从秦朝到明朝人们致力于修长城的原因吗?当然不是,让边肖告诉你下面的故事吧!
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在抵御外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说到长城,第一感觉就是军事要塞,主要用来防止敌人进攻。但是,你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长城那么长,很多地方的墙还没有一些重点地段的墙高。我会找个偏僻的地方,轻松突围。
其实不仅我们有这种感觉,古人也有这种感觉。这个人就是甘龙。他当皇帝的时候不屑于长城。下面的人反复举报说要修,乾隆就是不修。乾隆认为从先秦到明朝修长城,并没有解决边界问题。明朝认真修建长城。清朝不是一路杀过来的吗?国之危在民,不在地。建长城只是害民,没必要修!
那么,是不是甘龙的智商比唐宗宋祖和秦煌汉武高呢?甘龙看到了他们没看到的吗?当然不是!先说我们为什么要建长城而不是组建军队来处理边境问题。也就是说,秦代派蒙恬攻打匈奴,匈奴的河套地被抢了。匈奴被打退后,蒙恬并没有试图进攻,而是坐山观虎斗,修筑长城,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防线。
为什么蒙恬不追?一个是追不上,秦军以步兵为主,要打败四足匈奴真是力不从心。其次,匈奴人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思想上。他们是游击战的鼻祖。赢了就打,没赢就跑(有利可图就退,躲都不羞。利在何处,不知礼也。第三,追求成本太高。打败一个对手很容易,但是要歼灭他却非常困难。汉武帝在位期间,用三代人的积蓄倾注了全国的力量,匈奴并没有真正彻底消失。人去欧洲还是会卷土重来的。
在以后的朝代里,中原地区有过多次压倒性的胜利,但都不能一劳永逸地消灭对方。比如唐朝打败了突厥,但是突厥完了之后,其他草原民族又崛起了。于是,蒙恬就地开始修建长城,也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支持。因为修长城是最经济的手段。后来明朝最喜欢打仗的明武宗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要派8万马出去打鞑靼,一年就要1200万,而且不保证一定能赢。
而如果修长城,两个月只需要五万工人,成本也就两百万。还有很多细账,比如农民工转工,干完活还是农民,可以种地。还有叫军队,军队会长期吃口粮,不干活。另外,修长城可以开辟很多新的耕地。这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收入。
正因为如此,从秦朝到明朝,很多皇帝宁愿修长城工程这种无法完全抵御外敌入侵的工程,也不愿意花更多的钱去打造一批有战斗力的部队在off the charts。
另外,不动用军队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有了军队,就会有重兵将领。如何防备将军是个麻烦事,还不如用民工。毕竟工头比较好对付。工头刘除外。这就是为什么用长城代替军队的原因。
当然,这个因果要两面看,用兵成本高。有了长城,军队建不起来,缺乏实战经验。从长远来看,过于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肯定会削弱其军事实力。这也是美国明明没人敢惹,还到处找麻烦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持军事上的领先地位。
再说说长城实际上不能防御军队,那为什么还要建?第一,长城虽然不能完全保证阻挡军队,但在一些重要关口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那些容易突破的地方,往往不是经济或者政治的要点。如果对方突破,战略意义并不大。最后,长城不仅用于军队的防御,而且在防止走私和从事经济控制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中原和长城的交流,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贸易。甚至这种贸易最终影响了国家安全。有时候,中原也会用贸易来惩罚或奖励长城。明朝实行严格的海关政策,有时禁止与外人做生意。这有点像现在的经济制裁。没有生意,就没有和平。你不让人家穿丝绸,他们的贵族肯定不干。他们不做,要么服软,要么开战。那么,如何实施这个经济制裁,就看长城了。长城有些地方防不住军队,但防商队或走私者很容易。这就是经济封锁。另外,有了长城,中原可以在固定的地方设置市场,然后通过这个边境征收来收税,这又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当然,除了这些,长城还有预警的功能。如果你攻击,我不能阻止你,但我可以点一把火,抽一根烟,发一条信息。此外,它还具有防止小规模偷袭的功能。要突破长城,大军是可以做到的,但那种大军不代表两三年就可以做到。如果太多,会伤害你的健康。夜郎国为什么灭亡的早?
小规模的骚扰很容易组织起来,但是有了长城,小规模的部队甚至一些野劫掠者就做不到了。这样,长城内的居民就可以安心种一块地了。最后,这些长城还可以方便中原的主动出击。长城是中原的驻军、补给站和门户。
综上所述,修长城虽然不能完全达到抵御外敌入侵的目的,但确实带来了不少影响。比如从秦汉到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隘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体系中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