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嬴政和他的父亲子楚能够登上秦国的王位,吕不韦功不可没。那么,秦始皇上台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要除掉吕不韦呢?让我们在这里谈谈边肖的理由。
首先,玷污了赵太后甚至她自己的名誉。秦始皇出生前,吕不韦把赵霁献给了子楚。嬴政出生后,谣传吕不韦是嬴政的生父。嬴政即位后,其母昭宪皇太后仍与吕不韦有暧昧关系。后来,吕不韦担心被抓,就让老艾代替自己去服侍赵皇后。
这个老艾不仅和赵皇后有染,甚至还生了两个儿子,这无疑威胁到了嬴政的王权。因此,在镇压了老艾的势力后,秦王嬴政把怒火发泄在昭宪皇太后和吕不韦身上。然而,考虑到吕不韦的贡献和太多的说情者,嬴政只是暂时放了吕不韦一马。然而,在事件平息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吕不韦的势力逐渐削弱后,嬴政决定除掉吕不韦,保护太后和她的名誉。
其次,吕不韦的权力危及了秦王嬴政的君权。吕不韦当政时,有3000名精英人才。不仅如此,吕不韦还大肆宣传自己的《吕春秋》。军事上,吕不韦当政时积极进攻三晋,通过建立东郡来分化六国,打破六国反秦统一的联盟。更为关键的是,辅佐了两代君主的吕不韦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权力集团。而这个政治团体,让本就多疑的秦王更加怀疑嬴政。
此外,推崇法家思想的嬴政实践了商鞅变法时期确立的王之道的霸权。然而,在吕不韦担任首相期间,他有意无意地损害了君主的权威。比如商鞅变法后,秦主张杀敌以升官。然而,吕不韦上台后,他正在推行“以义兵杀暴君”,导致秦军军队的杀戮相对减少。此外,吕不韦在《春秋》中还赞扬了儒家的以德为本和王道的仁政。结果,政治观点的分歧促使秦始皇和吕不韦分道扬镳。
最后,如果秦始皇不把吕不韦逼死,很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债权人。即试图投资国家权力,甚至借钱给其他国家来争取暴利,就像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样。秦始皇清理吕不韦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宣示这样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债权人不得爬到国家元首头上勒索钱财。简而言之,秦始皇正是通过解决吕不韦集团的问题,塑造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集权的基本政治制度。
所以最终,在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宰相之职。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命令吕不韦一家再次迁往蜀国。然而,吕不韦害怕嬴政的进一步追求。据说他看了嬴政的信后,决定服毒自杀。
综上所述,秦始皇之所以要杀死曾经帮助过他的吕不韦。一方面,吕不韦的权力如此之大,甚至与皇权不相上下;另一方面,吕不韦和秦始皇的母亲赵霁的关系很复杂,秦始皇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