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赶到莽源以北,要很长时间。成千上万的富人都掉进了这个山角落里。”东汉的十二个皇帝,除了狄咸刘勰,死后都葬在洛阳附近。邙山是秦岭-伊陕山脉的残脉,北临黄河,南接洛阳,可谓风水宝地。其间,土堆遍地,墓碑遍地。东汉帝陵历来有“北五南六”之说。邙山上的五座东汉陵墓中,包括了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
时过境迁,原来陵墓的主人早已驾鹤西去,而他所创立的东汉王朝却以沉重而优雅的姿态悬挂在历史之星空中。东汉是一个独立的王朝,是西汉的延续。在中国历史上,复辟前朝的案例屡见不鲜。西周之后是东周,西晋之后是东晋,北宋之后是南宋。但是,只有东汉王朝才能复兴前朝,并将其发扬光大。
人很周到。延续二百多年的西汉,三年(八年)死于居。新莽政权于帝皇四年(23年)被推翻。习惯了统一秩序的中国大地陷入极度混乱。从关中到山东,从江淮到河北,大大小小的政权,各种名目的农民武装,为了粮食,为了地盘,为了控制权而战。共同的敌人王莽倒台后,哪个集团能平定天下,谁将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命题。这个命题的最终答案尚未公布,但答案的选择范围似乎已经划定。
历代画像中的“大树将军”冯异。冯异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光武立下了重要功勋。
王莽变法的失败引发了人们对刘汉朝的依附,形成了“民以为汉”的社会思潮。以刘子弟之名,打着“复辟汉室”的旗号,很容易得人心,聚集人力。因此,当时反对王莽统治的武装集团的名义首领往往是刘宗室成员;不是刘宗室的,要么冒充刘的子女,要么打着“助汉”的旗号。就连赤眉军这样的农民武装也找了一个叫刘的牛郎。清代学者赵翼总结这一历史现象说:“自汉代以来,圣贤圣贤写了六七部著作,深得他人推崇...所以时代虽变,民心未去,越是被虐,越是想着韩。”在此背景下,未来政权的一些基本属性大致确定,即国名应为“汉”,皇帝应姓“刘”。
刘秀出生于南阳(今湖北枣阳西南)蔡洋。从家谱来看,他是汉朝始祖刘邦的第九孙,属于宗室。然而,刘秀在西汉宗室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据史料记载,刘秀金年轻时性情温和,勤于耕作,做过卖粮等小生意。他以前在长安读书,学的是史书,只得到一点点正义感。他曾感叹:“当官的要当金童玉女,做老婆的要当阴丽华”。智进武是汉朝的高官,职位相当于九卿,掌管北京的巡警。尹丽华是南阳有名的美女。做一个风光旖旎的官员,娶一个美女为妻,大概是年轻刘秀的人生理想吧。
帝皇三年(22年),刘秀和大哥柳岩在南洋起事,加入了以绿林好汉为主力的南抗莽队伍。第二年,族兄刘璇被选为这支队伍的首领,登基称帝,建立了另起炉灶的政权。柳岩被命名为伟大的斯图亚特,刘秀被命名为太普通的将军。发生在帝皇四年(23年)的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事例。这场运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年仅29岁的刘秀。
当时王莽派他手下的高级军官空王毅、司徒王训通率领数十万大军从洛阳直抵昆阳。目前敌众我寡,将军只想撤退自保。刘秀劝说人们坚守昆阳,阻止莽军。他带着十三个骑兵冲出包围圈,在附近呼叫援军。然后他带领3000名勇敢的人攻击敌人的防线,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昆阳战役中,刘秀表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说:“昆阳之战,为天下之大胜,王业之富强,致于此。”从那时起,王霸和其他将军成了刘秀的忠实追随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燕萍说: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王莽大军与绿林好汉的决战。这一仗,王莽大军主力全军覆没。此役从根本上改变了王莽政权与另起炉灶政权的力量对比,使刘秀一战成名,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帝皇四年(23年)十月,兴兵起兵入侵长安,王莽被杀,持续了十五年的辛莽政权被彻底摧毁。此时,耿氏皇帝已经迁都洛阳。虽然天下英雄群起称霸一方,但在民心所向的形势下,世人基本认可了庚世皇帝的汉室统一地位。进入长安后,改朝换代,定都长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凯说:开国皇帝刘璇选择长安作为都城,是因为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取代汉朝,长安已经是西汉的都城200多年了。既然刘璇自称是西汉王朝的继承人,那么新政权选择长安作为首都是合乎逻辑和合理的。在当时“民关心汉”的背景下,以长安为首都有助于提高新政权的合法性。
当新起点军队入侵长安,推翻王莽政权时,就连另一支庞大的反莽叛军赤眉军也投降了新起点政权。秦始皇试图恢复汉朝的版图,统一全国。他派遣使节到各地安抚敌人,劝降。刘秀终于等到了他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3年冬,在司徒大帝刘慈的苦口婆心推荐下,耿氏终于以破虏将军的身份,命令北渡黄河,告慰河北。
王基金会。
河北是刘秀事业的基础。汉代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的冀州、幽州、并州,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自西汉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华北平原已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人口相当可观。东汉末年政论家蔡邕说:“你在河北故土,铁甲马出”。这意味着河北,包括幽州、冀州,盛产优质兵器和战马,是国家的军事重地。比蔡邕稍晚的袁绍、曹操,因河北而成为汉末之乱中的豪门,诠释了“得河北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事实上,这一法律的最早实践者是光武帝刘秀。
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帝皇四年(23年)十月,刘秀凤奉皇帝之命北渡黄河,慰劳河北为将军。根据汉代的官制,傅是最高的军事官员,他的地位远远高于。举行节日,就是代表皇帝,有顺应时势,杀抢的权力。此时,刘秀已不再满足于“当官做金童”的职业追求。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早已实现了更远大的政治目标。
在此之前,柳岩因其对高震的贡献而被庚戌皇帝杀死。相当精明的刘秀用低调的策略来保护自己。在蒋介石身边紧张不定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更重要的是,刘秀可以在新皇帝的旗帜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是刘秀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正在潜伏。起初,刘秀在河北的发展并不顺利。王朗在邯郸称帝,悬赏“十万户”捉拿刘秀。
刘秀嫁给了真正的贵族世家郭氏家族的女儿郭声琨,并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获得了当地强大势力的支持。郭声琨是刘秀的第二任妻子。一年前,刘秀娶了尹丽华,一个对她感兴趣已久的南洋美女。据史书记载,对郭的感情始终不如对殷的感情。前者是政治婚姻,后者是真爱。作为政治联姻的延续,称帝后,郭被立为皇后,其子刘强被立为太子。统一大业完成后,郭氏家族被废黜,尹氏家族被取代为新皇后。两年后,刘强失皇太子,刘庄为殷之子。
在河北,刘秀也得到了榆阳、上谷两县部队的全力支持。渔阳、上谷是汉朝抵御匈奴的前线,驻扎了大量精锐骑兵,史称“突骑”。骑兵具有移动速度快、冲击能力强的优势,无疑是冷兵器时代最令人生畏的兵种。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幽州土气取得了许多成就。
自新第二年(24年)五月,刘秀入侵邯郸,消灭了宿敌王朗。独霸河北的局面已经形成,刘秀有资本南下河洛,问鼎天下。自称皇帝一千年。二十五年六月,光武帝在赣县城南的钱球阁举行即位仪式,国号“汉”,国号“建武”。他登基的地方是临时选定的。举行仪式的祭坛是临时搭建的。礼仪器具,祭祀仪式之类的都很简单。
《后汉光武帝传》:天上有神,地上有神。照顾你的生活是秀丽园的事。.....王莽篡位,作秀揭竿而起,破昆阳王勋、王毅,杀河北王朗、童马。平定世界吧,海涅曼。当你在天地之心时,你会被元元归还。神谕曰:“发兵未能捉到道,遂以金为天子。”
刘秀在朱温即位时所说的“平定天下”和“海恩”,其实都是空洞的说辞。大约25年前,“世界”和“海洋”不仅仅属于刘秀。在刘秀称帝的那一年,中国领土上还有其他几个皇帝。长安有刘璇,弘农有赤眉军的刘彭子,睢阳有柳永,益州有公孙述,安定天下的大将房鹿也被匈奴人称为“汉帝”。谁会死还不知道。光武帝刘秀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再次大放异彩。
从当时的实力对比来看,刘秀集团和新起点政权谁胜谁负还很难预料。然而,赤眉军的军事行动使胜利的天平向刘秀一方倾斜。25年春,赤眉军闯入关中地区,不断重创守军的重新做人。重新开始的政权因为赤眉军的牵制而无暇东顾。对于这个天赐良机,刘秀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他派邓禹带队西征,成功攻占河东,然后渡过黄河,入侵关中。刘秀亲自率领主力围攻洛阳。今年九月,赤眉军入侵长安。十月,刘秀兵不流血进入洛阳。被认为是刘秀最强对手的“另起炉灶”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在关中元气大伤的赤眉军,离开关东,被刘的大军困住,被迫投降。汉朝最大的农民军崩溃了。随后几年,绥阳刘涌、东海董贤、蒂奇张步、庐江李习安、荆州秦丰等割据势力被逐一消灭;彭宠、苏茂、邓丰等叛军被消灭;五派、友来、杜青等农民军也相继战败投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文玲评论说,赤眉军曾经很强大,推翻了青林统治的政权,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但是赤眉军的势力没能持续,最后被迫撤出关中地区。原因是赤眉军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统一全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在作战过程中,只注重立即攻城,最终导致物资供应不足,被迫撤出关中地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秀的军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统一全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刘秀一步一步地努力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新秩序,从而拥有了坚实的后方,为最终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洛阳是它的首都。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在古人的观念中,洛阳居于“天下”,是王朝都城的理想之地。建武元年(25年)十月,光武帝刘秀领兵入洛。从此,洛阳成为东汉政权的首都。直到初平元年(190),军阀董卓抢了少帝,放火烧洛阳。由于洛阳在长安的东部,与定都长安的汉朝不同,后人习惯称刘秀的政权为东汉或后汉。
刘秀以光复汉朝为己任,视自己为汉朝正统的继承者。如果恢复旧都长安,似乎更能体现光武政权的合法性。两年前,刘璇在洛阳和长安之间选择了后者。刘秀定弃长安于洛阳而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因是什么?
光武帝刘秀从南阳出发,定都洛阳,有利于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平定东方敌对势力。后来平息混乱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周秦汉唐的地缘政治体系中,洛阳就算不是首都,也是仅次于首都的战略重镇。在辛莽时代,“立帝之德,立洛阳为国”的预言相当流行。王莽曾经派人按照首都的格局修建洛阳,为迁都做准备。东汉建都洛阳,也有顺应人心和“天命”的考虑。
东汉建都洛阳,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地区转移到河洛地区。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从东西对峙转变为南北轴心。刘秀能够在东汉建立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以为汉”的社会思潮。但是从创业过程来看,还是挺难的。王夫之曾说,光武帝得天下,比汉高祖更难。元代学者郝静评价说:“我们虽是返老还童,却是和丈夫一起创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燕萍评价: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孤进行了改制,但新政不符合社会现实,不仅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反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人们怀念西汉初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复兴汉朝成为民心所向。光武帝刘秀顺应汉朝民思的社会潮流,借用儒生华强《红赋赋》中的预言性话语,说“刘秀发兵赶不上路,四夷聚野,四七月间以火为主”,成功地将“汉民思”的社会潮流转化为支撑其复兴汉朝的重要力量。
以上是关于电视剧《长歌行》(上集:取天下)中刘秀历史的真实面貌。本文摘自《中国通史(下册)秦汉魏晋南北朝》,作者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授权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