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公元前?~公元前619年),东周春秋时期的周王。姬姓郑,周惠王之子。统治时间为公元前651-619年。在位三十三年。在王祥时期,诸侯争霸日趋激烈。为了赢得霸权,诸侯们各显其能,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机会扩充实力。在大国和众多小国争霸的时代,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和晋文公,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在周襄王统治时期,他们的地位高于纣王和其他诸侯国。王祥垮台了,他的儿子王仁臣建立了政权。
惠王病逝后,郑绩担心子代争位,秘不发丧,赶紧派人到齐桓公求援。齐桓公立即在陶涛(今山东鄄城县西)召集诸侯开会,宣布支持郑绩为天子。郑绩即位后松了一口气,宣布惠王的死讯。
子代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开始,他曾多次指导西戎士兵攻打周,但都被接连击败。公元前636年,郑绩发现了隗后和紫黛的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岱得到消息,率领西戎兵再次攻打周,攻占了都城。郑绩仓皇出逃,投靠了郑国(今河南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援。公元前635年,即位不久的晋文公出兵攻克了当时子代所在的温,但却活捉了子代,随后又将郑绩迎回都城,子代被处死,从而平定了内乱。这种内乱在历史上被称为“子带乱”。
公元前651年,郑绩在位时,齐桓公在宋国石湫(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召集了鲁僖公、宋襄公、魏文公、郑文公、徐熙公、曹公公等国会联盟,以齐桓公为主联盟。为了感谢齐桓公的支持,郑绩特地派周再孔公爵参加会议,并把周天子祭祀祖先的肉分发给齐桓公。他还表示,齐桓公不必鞠躬致谢,以示对齐桓公霸权的承认。这个联盟的历史被称为“丘陵联盟”,这使得齐桓公的声誉达到了顶峰。六年后,齐国名臣管仲病逝,两年后,齐桓公也病逝。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夺君主的宝座,国力被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权地位。
然后是宋襄公,一个谈论空仁义道德的军阀。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攻打于洪(河名,今河南柘城县西北的何穗)。他认为君子不能趁敌渡河,趁敌不列阵前冲锋,或者活捉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于是不顾部下的再三请战,错失战机,最后在冷静列阵后被楚军击败,自己也是受伤阵亡。历史上他被称为非常愚蠢的人的代表。
公元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之战中击败了楚军,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晋文公向郑绩赠送了1000名楚国俘虏和100辆缴获的战车,后者归还了100张红弓和1000张黑弓,并承诺晋文公可以征服其他诸侯。同年冬,在郑地(今河南原阳县西南)遇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人们甚至建议郑绩去参加会议。郑绩觉得周天子已经堕落到服从诸侯命令的地步了。他很尴尬,又被晋国的强大所慑,只好去了。后来孔子写《春秋》的时候,为了保护周天子的面子,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天子猎于河”。晋文公于是成了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之后,秦穆公占据了主导地位。他雇佣了一个有才能的人,比如普里西拉,来增强国力。公元前624年,他征服了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获得了巨大的威望。甚至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也被邀请加入他,秦穆公被尊为西戎的霸主。秦国还大力向东发展,扩张了1000多里。郑绩派使者送去12面铜鼓向他表示祝贺,这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权。
公元前619年8月,郑绩病死。郑绩死后,谥号成了助理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