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于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面群山环抱。北临渭河,蜿蜒曲折,银蛇仰躺。巍峨的陵墓群峰环绕,与骊山融为一体,风景秀丽,环境独特。1974年春天,临潼县西洋村的村民们意外发现了一支庞大的地下军队:秦陵兵马俑。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千年皇陵依然深埋地下,但陪葬墓的文物却不断诱惑着人们去思考:如果秦始皇陵被打开,会有多少谜团被解开?
第一个要解开的谜团,一定是秦陵地宫的规模。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修建及相关情况,史书记载:皇帝继位之初,历山被贯通而治,与世融为一体。天下遣一百七十万人,经三泉,下铜器,通墓。这座宫殿充满了奇怪的东西和珍宝。让工匠做一个弩箭,近距离穿的人就需要射。以水星为百河海,灌输机器,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久而不散。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的壮丽景象。有穿越三泉而建的地宫,有奢华的陪葬品,有水银为代表的河海,有防止盗墓贼的弩,有装饰在玄宫顶部的天文星辰,有地面模拟的中国版图统一图,有鲸油制成的长明灯,长久照亮整个地宫。《旧汉书》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包括“极深”和“极深”。
此外,在《汉九夷》一书中还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50大寿的时候,丞相李斯向他汇报:我带了72万人修建骊山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都点不着。我在挖的时候只听到了空 空。秦始皇听后下令“再走三百尺甚至。”而《吕氏春秋》记载“最浅者为狐之升官,最深者为泉水”,即最深者为泉水。如果“边上三百尺”可信的话,那么秦陵下部的面积就触目惊心了!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地下宫殿的深度在500到1500米之间。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数字不可思议,因为如果把地宫挖到1000米,就超过了陵墓所在地与北侧渭河的落差。这不仅会使地下宫殿中的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水倒灌到秦墓地下宫殿中的危险。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领域的专家学者推测,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从坑口到地宫底部的实际深度约26米,最深到地表约37米。
不管地宫的确切深度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地宫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巧妙结构都超乎想象。那么,传说和史书中“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地宫想象是什么意思呢?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给出了“天文在上,地理在下”的推论,应该是在墓顶上绘画或刻线。在Xi交通大学的汉墓中发现了类似“天文”和“地理”的壁画,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断。“地理”呢?
北魏学者李道元解释“以水银为江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九州五岳,有地理之势”。按照这种说法,地宫里应该有水银来象征山川地理,对应“天文”。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在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结果表明,土封中心12000平方米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汞含量平均值是墓外其他地方的8倍。秦始皇陵圈地汞异常是地宫大量汞挥发所致,其分布呈规则的几何形状,证明司马迁记载地宫“以汞为百河海”的内容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