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子万里的大丈夫。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兵匈奴腹地决战的皇帝。自战国以来,匈奴的入侵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汉朝建立后,一直面临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虽然从汉初就开始实行“亲疏”政策,但是几个公主和无数馈赠的财物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送他们接受的东西,送他们留下的公主。
但只要机会合适,匈奴还是会派兵劫掠,让汉朝很惨很无奈。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足够强大了。刘彻审时度势,决定放弃“亲和”,采取强硬的进攻行动,派军队到匈奴腹地决战,彻底清除了这块心病。但是这个决定并不好。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生而马上长,迁徙不定。虽然他们进入汉朝边境像往常一样容易,但要主动找他们决战却非常困难。长安远离匈奴腹地,近万里。几十万人要在茫茫戈壁和一望无际的黄沙中跋涉数月。
军事情报基本上是通过马蹄铁传递的。即使是最快的马也要来回跑几个月。联系不方便,地形不熟。此行要么奇袭,抓匈奴主力,秋风扫落叶;要么孤身一人,被困大漠,数十万大军可能失去匈奴的马刀。
面对这一切风险,刘彻没有退缩,而是精心安排,精选精兵,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边境反击的胜利,将匈奴远远地驱赶到了大漠以北,确保了边境的安宁。是刘彻创造了真正的骑兵时代。骑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使骑兵真正成为战略军种是从中国汉武帝开始的。根据刘彻统治时期,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骑兵与战车合并,以战车为主力。之后,骑兵完全取代了战车,成为汉朝军队的主要兵种。
在与匈奴的频繁交战中,汉军越来越感受到战车笨拙被动的弱点和塔尔坎机动灵活的明显优势。因此,刘彻全力发展骑兵,使汉匈战争完全成为骑兵与骑兵的对抗,从而使中国古代的骑兵完成了从一般辅助军种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
随着骑兵的迅速发展,养马制度也不断建立和完善。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马流行,产生了“大街小巷马,楼群中人”。名将霍去病远征漠北,能调动24万兵马随行。
正确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汉与匈奴打了十几场仗,每次都是几万士兵,三十多万,进行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等几次大规模的进攻。
给匈奴重重一击,逼得他们高唱“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甜;“吾失山,令妻无色”的哀歌避开了漠北,导致“漠南无朝廷”,长期以来来自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边境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第二,能当好部长的知己
公元前141年,刘彻十六岁,即登基为帝。十六岁天子,野心勃勃,想大显身手,有大计划。他知道,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选贤任能。
所以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唤天下贤人。这个消息传遍了全国,学生们欢呼起来,或者举荐自己,全国各地的贤人聚集在首都。刘彻非常重视,通过写问题、阅卷、亲自面试等方式选拔了一大批人才。
刘彻的用人标准是“广开艺能之路,博采众长”,“凡县县验官有异才者,皆可为将国之绝者”。换句话说,只要你有才能,不管是什么样的才能,只要你愿意为汉朝的事业而奋斗,都是可以任用的。
除了选拔官员的正常制度外,刘彻还实行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如宰相公孙红、御史(主管监察)和礼仪如颜诸、等都是从贫民中选拔出来的;张汤、杜周、廷尉和虞照是从小官吏中选拔出来的。
匈奴王子金日禅,因兵败葬于汉宫养马。这样的人生经历,可以和霍光、上官桀一起被选为托孤的重要官员。正因为如此,刘彻时期人才济济,以至于后世写(韩曙)的班固在写这一段时惊呼:“得汉者昌于此!”。
特别突出的是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等人的重用。卫青,原是刘彻的妹妹平阳公主的家奴,养马,是个连朝堂都进不去的下人。住的主要地方是马厩。然而,在学习了他的技能后,刘彻提拔他为将军,并让他带领军队进攻匈奴。
卫青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能够打赢别人打不赢的仗。当其他人在沙漠中迷路时,他能够找到敌人。战斗变得越来越容易,军官的地位越来越高,直到他成为军队中的最高职位,成为一名将军。卫青的侄子霍去病被刘彻委以重任时,还不到二十岁。
刘彻认出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让他带兵打仗。没想到霍去病特别好胜,把匈奴赶出万里。直到很多年后,霍去病死了,匈奴人一提起来就发抖。真的给汉朝出了一口恶气,不愧是一代名将!
董仲舒是一个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学者。为了好好学习,我三年没出门,所以不知道春夏秋冬。刘彻阅卷时,被他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在卷子上批了“贤者之首”四个大字。又命人将董仲舒召至官中,当面商议,君臣就天道、性命、治乱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刘彻受其君权神授、一统天下的宏大理论的启发,采纳了其“抑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将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张倩是个普通的医生(保镖)。刘彻任命他为汉朝特使,与西方国家接触。
丝绸之路通过两次任务,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西至地中海东岸,绵延1000多公里。这条大通道的开通,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敢于做“得罪自己”的勇气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责的皇帝。在登基之前,刘彻是一位勤奋好学、有进取心的王子。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他善学黄老、儒学,善调丝竹,善作词,善舞剑。
他胸怀宽广,广交好友,认真学习父亲如何管理政府,注意大臣们的言行,为日后顺利继位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当他成为皇帝时,年轻的刘彻并不觉得自己有所成就,而是更加努力工作。他严于律己,勤于从政,有时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到了中年,刘彻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愿望,成为了一位威严而英勇的皇帝。他在空之前自信心也很高,觉得自己可以和儿时的偶像秦始皇比肩,也有资格做秦始皇做的事情。
于是他彻底检修了宫殿,离开了医院,到处巡回演出。泰山闭关打坐。后来觉得仅仅靠盖房子,闭关打坐什么的,夸夸自己,还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伟大”。我选择了“年号年”的方式,给岁月烙上我个人的印记,让人们在活着的同时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
刘彻在很多方面都向秦始皇学习,有好的也有坏的,以至于连秦始皇都迷信长生不老。结果自然和秦始皇一样,除了被那些方士骗了,一无所获。然而,刘彻是刘彻,他很快就喝醉了。晚年,他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检讨,并做出了《致罪人书》。
公元前89年,刘彻在位第五十二年,当桑弘羊等人邀请他按照以前的思路继续在西域轮台垦荒,并为此向百姓多征三十元的宾税时,刘彻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圣旨。
除了说填海“扰民”,别再搞了,老百姓也不再多收钱了。在圣旨中,也明确写明:“自我即位。他做了许多不合理的事情,让世界上的人都很难过。过去的事不能后悔。从今以后,凡是损害人民利益,浪费天下财物的,一律消灭。”
要实行除苛、减赋税、复耕、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忏悔”。刘彻承认错误的勇气和他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是非常可贵的。
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感受王朝的危机,凝聚人心,但是在皇帝的尊重下,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在知道自己的错误时,能够及时改正,调整自己的执政方针,这正是汉武帝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