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郭子仪的结局:霍星和郭子仪是两个朝代的将军,但他们得到了不同的结局。霍星被杀了,但郭子仪用最完美的结局演绎了他的一生。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
以技术见长的霍光和郭子仪,堪称汉唐中兴之臣。但是,如果他们是PK,郭子仪会更好。无论古今,做人做事都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衡量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些层面来说,霍光的失败恐怕就在于“把他的家庭整理好”。
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二十多年来禁止他出入,但他外出时,他在车上服役,小心翼翼,所以他很安静,也很小心。”他是汉武帝身边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武帝晚年体弱多病,对死后政权的和平过渡深感忧虑。因为智在“巫术灾难”中自杀,的位置一直悬着空。
汉武帝强调年轻的福陵继位,但小儿子即位的政治局面必然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有中流砥柱才能坐上皇位。汉武帝在手下一批干部中寻找忠实可靠的人选,最终选择了霍光。他借周公负朝图,隐晦地表明了他的意图。武帝元后第二年春(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
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武帝刘弗陵的侍郎。与大将军金日、大将军上官桀、古学士桑弘羊等一起辅佐朝政。霍光接受汉武帝的信任后,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皇帝八岁时,朝政由光决定."。到霍光为止,霍家出了两个西汉名将,一个是霍光,另一个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
两兄弟的功绩不相上下,一个驰骋沙场,一个辅佐朝廷,都在西汉50多年了。霍光忠心辅佐汉献帝刘弗陵,在汉献帝的信任下,粉碎了上官桀、桑弘羊、燕王旦等多个夺权阴谋。就在霍光安心治国,人稳步发展的时刻,天才皇帝赵涵去世,年仅21岁。
本来霍光13年的辅助生涯就要结束了。谁能想到,新一轮的轮回开始了?也许命运开的玩笑有点戏剧性,但也让霍氏一族高兴。没有人希望权力从霍家手中溜走。后来霍光的字写得太棒了,震惊了历史。他废除了残暴的新国王刘贺,立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子刘一的孙子刘询为汉武帝宣帝。
霍光辅佐汉高祖宣帝6年,加上跟随汉高祖赵迪13年,以及近20年的御史生涯。他尽了最大努力,在大多数时间里,国家处于稳定和繁荣的状态。汉武帝的好战使汉朝国力空空虚,汉武帝前期积累的财富不增反减。百姓挣扎在贫困线上,武帝留下的其实是一个巨大而不厚实的外壳。
霍光上任后,很多措施都遵循一个原则:休养生息,为民守财。长期的一贯性政策就像一剂药性平和的中药,慢慢调理男人的虚损之身。20年逐步实现了“文景之治”后的又一繁荣局面,史称“赵璇中兴”。
但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治家一样,霍光没有跳出时代的圈子,没有摆脱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没有摆脱当官做儿子的腐朽传统。在位时,其宗族子弟皆为高官显贵,霍势力盘根错节,深植朝廷,“党亲相连”,而其宗族多为恶,给霍氏家族留下祸根。
霍对又好又有功,对他又敬又畏。一首习语《眼中钉》的流传也生动地勾勒出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如果君主真的怕你,对于一个没有篡权野心的忠臣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也为霍光死后霍氏家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通常皇帝的气质是:越想越气,越算账。然而,霍家真正麻烦的根源并不在这里。
前面说过,霍光输给齐家,主要是因为霍光有“老婆”。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在默默支持他,但对于霍光来说,背后有一个霸气的女人在拉他。霍显原本是霍光唐火的嫁妆侍女。妻子去世后,她抚养孩子,成了小三。
她骄奢淫逸,举止趾高气扬。她想尽办法把和自己性格一样的女儿霍嫁入宫中,买通了御医。在登基的第三年,她毒死了怀孕的皇后许。这是导致种族灭绝的原因之一。老婆如此嚣张,下面的子侄家奴可想而知。
公元前68年,霍光驾崩,近20年的御史生涯是霍光的谨慎随从汉武帝的政治升华,他为汉朝的稳定和复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宣帝为他举行了自汉朝以来所有英雄无与伦比的盛大葬礼。葬礼后,宣帝还两次写信,称赞霍光“为小郭襄作出的贡献”。但是霍光死后,她家的仆人们还是不知道如何收敛。妻子,儿子,亲戚,奴隶,宣帝,有点盘算着霍氏的官场脉络,国内家政不修,外部根节众多,渐渐成了一种制度。想了想,宣帝决定算旧账。公元前65年,清理了霍家族。
霍昀、霍山自杀,霍禹被捕,在城中斩首。霍显和霍的后宫兄弟都弃城而去,霍侯做了王,被弃在昭泰宫。几十个霍的亲戚连坐带杀,大祸临头。时隔十余年,汉高祖宣帝只稍稍平反了霍光,只恢复了他的“位”和姓氏,而没有恢复他的名誉。
看看郭子仪。郭子仪经历了七个朝代,即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从玄宗开始,他的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甚至他的曾孙唐德宗都受到郭子仪的保护。
唐明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提拔郭子仪为魏,任灵武县令,充节度使于硕放,命其率军平叛。唐朝的国家命运几乎完全掌握在郭子仪一人手中。不止一次,许多国家的灾难和危机都是由郭子仪一一解决的。天下无事的时候,皇帝担心自己的工作盖过了主,就把他发配到野外。虽然朝鲜的大部分文官和武将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下,但一旦天皇有所怀疑,他会立即交出权力,从容离开。
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一接到圣旨,没有怨言,化解了危机。所以四代君主都得仰仗他。单从条款来看,和霍光一样,郭子仪的儿子、女婿、子侄都被提升了军衔和爵位,还有60多人是幕府下属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将军。然而,郭子仪尽力不去触碰皇权的禁区。
《醉打金枝》这出戏,是君臣之间的暗流博弈。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艾国的妻子是圣平公主,代宗的女儿。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艾国要求升平公主向父母行礼。公主的地位比公婆高。现在她对公婆的行为让人无法接受。
一次家宴后,喝醉的艾国指责升平公主坐在公婆之上。盛平公主反驳丈夫的愤怒。
郭文忍无可忍,抬手给了公主的妻子一记耳光。可怕的是他还加了一句“你就因为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我告诉你,我爸根本不想当皇帝,不然,他会得到你的房子?"
一方面是眼中钉肉中刺,一方面是酒后乱打。虽然六子艾国告诉了他的公主妻子众所周知的真相,但郭子仪的负荆请罪无疑是看透了国主的后患。郭子仪的惶恐打消了戴宗深深的疑虑,终于得到了戴宗的一句话:“不要傻不要聋,不要做作家。”
从郭子仪的出生到他的死亡,大唐的命运与他紧密相连。有了郭子仪的“崛起”,就有了大唐的希望;有郭子仪的“倒下”,就有大唐的跌跌撞撞。与安史之乱的隐藏情节相比,郭子仪的隐藏边缘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否则就很难有人从头到尾开始。汾阳郡的宫门一直都是大开的,卖夫卖卒的人都可以进出。
郭子仪的儿子多次建议他的父亲。后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家有500匹马吃公家的草料,我家有1000多个仆人吃官粮。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界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稍微煽风点火,郭家都可能招来灭族之灾。现在我打开门,让任何人进出。就算有人想陷害我,也没有借口。”儿子们恍然大悟,都佩服父亲的远见卓识。
郭子仪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数字来概括:一生戎马,为国作战,西京光复,八子七婿,为官朝廷,八五岁死,坟前加十尺,一生哀荣。
作为历法中为数不多的带有“富”、“贵”、“寿”、“考”四个字的臣子,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是这样的:“我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不疑主,对所有臣子极尽嫉妒之能事,极尽奢靡,不怨人。”
与霍光家族相比,汾阳郭氏家族的兴盛,说明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兼顾,“齐家”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