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土耳其新婚也有红盖头,什么时候传入的

为什么土耳其新婚也有红盖头,什么时候传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74 更新时间:2024/1/24 16:26:27

在我国传统婚姻化当中,掀盖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红盖头也成为了中国新娘的一个标志。如果你看过土耳其人的婚姻,你会大仙土耳其人也有着红盖头。那么为何土耳其也会有红盖头呢?中国的红盖头又是怎么传入到土耳其的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1、横贯亚洲的红盖头

如果仔细想一想,多数汉人应该也能意识到:「新娘戴盖头」并非汉文化所特有。

洛宾记谱的维吾尔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只不过与歌词中描写的浪漫景象相反,这其实是一首戏谑歌曲:

尽管这首歌曲脍炙人口,人们依然很少把「维吾尔新娘」与「红盖头」联系起来。因为说起婚礼,多数人脑海中只有「中式」与「西式」两种,而「掀盖头」的仪式无疑是中式的。

但实际情况是:不仅中国,亚洲许多地区的婚礼,最重要的时刻也莫过于掀起红盖头的瞬间。

中亚、土耳其以及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都有揭盖头的仪式,这种仪式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往往放弃红盖头,选择西式婚纱,这使推崇传统文化的人痛心疾首。不过,颇令人振奋的是:在我们所不熟悉的异域,人们仍然秉持婚礼传统,坚持让新娘佩戴红盖头。

然而,他们保留的真是一种「东方传统」吗?

2、「盖头」由西传来

今天我们想象中的古代新娘都戴着盖头,但揭盖头的仪式其实直到南宋才产生,而在当时,这类民间婚俗也是饱受士大夫诟病的。

南宋大臣朱光庭就批评这样的婚礼是「鄙俗杂论,不识亲迎人伦之重」。我们今日以为的传统,在当时被认为是对传统的背叛。

宋朝之前的婚礼,往往是肃穆的场合,而在宋朝,婚礼逐渐嬉闹的氛围发展。这变化很有可能是受到外族的文化影响,而「盖头」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值得说明的是,宋朝的「盖头」也并非「红盖头」,而是紫色的。直到外族文化进一步涌入的元代,「红盖头」才真正被提起。

而早在汉族新娘戴上盖头之前,它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一种常见的草原装束了。

就算没有婚礼,游牧民族的女子也会如此穿着,「盖头」既有「防风沙」的现实用途,也象征着高贵的身份。

这也是盖头能够成为婚礼标配的原因:盖头代表着高贵身份,而她们需要跨越相当远的路程,才能达到嫁去的部落。遮蔽旅途中的风沙,也是现实的需要。

早在北齐时期,作为一种马上的装束,盖头就从西域传入了中原。唐朝初期开始,贵族女子出行,就会戴上类似的头饰。

最接近盖头的是一种叫做「幂篱」的款式

而人们之所以穿戴幂篱,就是不让人窥探到面庞和身体。《旧唐书·舆服志》就记载说:「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这类头饰在早唐流行,到了盛唐,人们衣着更加开放,幂篱之类的穿着也就此逐渐绝迹。

在宋朝,盖头这种来自西域的头饰又重新流行了起来。就算不在马背上,民间也喜欢穿戴这种能够遮住面庞的装束。《清波杂志》中就记载:「妇女通步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全身,俗谓之盖头」

而在南宋社会中再次流行起来的这种装束,也逐渐成为了婚礼时标配。

不过,就算盖头来自草原,有什么理由说婚礼时「掀盖头」的仪式就一定来自草原呢

3、红盖头防太岁

看看当时的人们是为什么「掀盖头」就知道了。

在很多人看来,「掀盖头」这种仪式在南宋横空出世,并不难理解:盖头能够很好体现出新娘的娇羞感,而在宋朝之前就流行过「以扇掩面」的风俗。

在唐朝,更是必须由人诵读完「却扇诗」,新娘才会把掩住面庞的扇子除却,商隐就是写作这类诗的好手。

但问题在于:盖头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娇羞。

最早对于为什么要盖盖头的解释出自元杂剧《桃花女》,剧中写道:「手帕儿遮蒙了我脸皮,我则怕撞见着那凶神的这太岁」,也就是说戴红盖头,是怕被太岁看见。

太岁是人们假设出的具有占卜意味的太岁星。民间出行、迁徙、修建房屋等都要注意忌避太岁。在唐宋之后,它不再具有天象意义,而变成藏在地下的凶神鬼怪形象。

这与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对于新娘为什么戴红盖头的解释十分类似,他们是为了防止「邪眼」(evil eye)的侵害。

邪眼,就是嫉妒或羡慕的目光,突厥民族认为这样会带来坏运气。所以越是像婚礼这种受到祝福的时刻,越是柔弱的生命,就越该不被他人看见。

同属突厥民族的哈萨克人,至今仍然有出生的孩子不满四十天不能给外人看的习俗。

其实,汉人也同样有防止「邪眼」的传统。作家张洁就在《无字》这一自传性色彩浓厚的长篇小说中,提到了农村「眼睛毒」的说法

单纯用盖头防太岁还不够,在《桃花女》一剧描述盖头风俗的段落中,还同时提及了另一种与之配套的习俗叫「举筛」:

剧中的桃花女让身边人举着筛子走在队伍前,并称它为「千只眼」,说「那千只眼在前,可不把日游神先赶过一壁」。

这也同样有其突厥传统的原型:避免邪眼的另一方式就是佩戴叫做 nazar的护身符。土耳其人往往相信佩戴着眼睛图案的护身符,能够吸走「眼睛毒」的诅咒。

也就是说,汉人婚礼用来辟邪的方式,无论是「眼睛」还是「盖头」,都和土耳其躲避「邪眼」的方式如出一辙。

再说盖头的颜色,传统土耳其新娘之所以选择红色作为盖头的颜色,是希望红盖头能像护身符一样,吸引走邪恶的目光。

但这样做也导致「盖头」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不祥之物。

所以,在有该习俗的地区,无论是使用冬不拉琴、马鞭还是木棍,几乎都会强调用木制物品掀开盖头,而不直接触碰。

在《梦梁录》的记载中,南宋揭盖头时使用的是秤或者机杼,也是木棍形状的物品。试图做出解释的学者总在「秤」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而「不接触盖头」可能才是事情的关键。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人常用哪种植物象征母爱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我国古人常用哪种植物象征母爱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一提,因为马上母亲节了,所以很多古人的一些习俗风俗我们还是需要非常了解的,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别错过了,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吧。1、我国古人常用哪种植物象征母爱答案是:萱草。并不是康乃馨,康乃馨是现代母亲节送给

  • 豆腐下酒,不如喂狗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俗语或者谚语,那些词语的意思还是非常有深意的。比如说这个“豆腐下酒,不如喂狗”。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豆腐下酒,根据字面意思咱们知道说的是喝酒的时候用豆腐做配菜,生活中不论是走亲访

  • 母亲节的由来,母亲节祝福语文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母亲节就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很多人都知道在这一天,会给妈妈送上祝福。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个母亲节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母亲节到底是不是中国的节日都不知道。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母亲节的由来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 发起,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用的是哪个朝代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的典故出处非常的感兴趣,想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是用的哪个朝代的典故,其实问题什么的还是比较简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答案解析,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 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应该怎么贴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门神的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很多吧?一般都是武将,比如说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位可是最火的一对门神了。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他俩是怎么就成门神了。那么他们俩到底应该怎么贴呢?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应该怎么贴门神五花八门,诸如“祈福类”、&

  • 破阵乐·露花倒影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破阵乐·露花倒影》这首词,是由北宋词人柳永创作。该作品描绘的是,宋仁宗时期全国一片繁盛的景象,文字比较的华丽,就像在读一偏都市风貌实录,内容非常丰富。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下这首词的意思,还有当时的背景,如果你想了解的话,可以来看看,同时欢迎大家留言写下你的感悟。1、《破阵乐·露花倒影》全文露

  • 品令·茶词诗歌鉴赏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词人黄庭坚为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创作了这首《品令·茶词》。其实黄庭坚本人生于有着“茶乡”之称的修水县,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非常了解种茶、采茶、卖茶的过程,因为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茶的看法,还有他对故乡的怀念,读

  • 辛弃疾的两首《鹧鸪天·代人赋》分别有什么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辛弃疾,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这个诗人可以说是非常的出名,虽然他生活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但是完全不影响他作诗的能力,尤其是两首《鹧鸪天·代人赋》。虽然诗的名字是一样的,但是两首诗的内容却风格迥异。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首诗的含义吧!1、第一首《鹧鸪天·代人赋》寒鸦伴着落日的余晖飞回了巢穴,

  • 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哪位母亲教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哪位母亲教子的故事,其实前后我们仔细的一些分析会发现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这个故事很多人也都学习过,也都知道的,所以到底说的哪位母亲的教子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学习看看。1、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哪位母亲教子的故事子不

  •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占领临安,宣告宋朝灭亡。王清惠当时成为了元军的俘虏,她在经过北宋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内心的悲痛再也抑制不住,然后写下了这首《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该词文字细腻,感情充沛,每读一次似乎都能感同身受。如果当时我们遭遇那样的情况,会有多么的悲痛啊。1、《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