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含出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含出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2686 更新时间:2024/1/26 20:07:08

最近很多人想必被一些有钱的恶人做的恶心事给刷屏了吧,真的过份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网友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小编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处

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不用担心分的少了,但是要担心的分配的公平不公平;也不要担心人民生活的贫穷不贫穷,但是一定要关心人民的生活是不是安定的。其实核心就是踏实公平公正,并不是多少的问题。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原文、翻译、赏析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赏析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的"爱神"到底是谁?是梁山伯还是牛郎?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中国版的“爱神”想必大家也都比较感兴趣吧,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中国版的“爱神”到底是谁呢?很多人说是这个梁山伯我祝英台,那么真的是这两位吗?还是说有其他的一些说法,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期待你的加入。中国古代历代的神

  • 苏轼《花影》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花影》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写下的。当时王安石再度担任宰相,苏轼些《花影》的目的,其实是在暗讽王安石,表达对新政的不满。那该诗理解起来比较的简单,对于喜欢苏轼或者古诗的朋友,都可以来欣赏一番。那译文和赏析都已经整理好了,各位小伙伴们就赶快来看看吧。《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

  • 《五日观妓》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五日观妓》是唐朝诗人万楚的作品,该诗具体的创作年份已难以考证,但从描写的场景来看,应该是处在唐朝比较繁华的时期。诗的内容主要描写端午节会观看的乐伎表演,该诗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艺术水平也非常的独特。那这次就准备和各位好好聊一聊《五日观妓》,一定不要错过啦。《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 雨打小暑头,45天不耕牛是什么意思,45天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就在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这个节气所代表的是夏天正式的开始,“暑”这个字也就意味着非常的炎热,但是要知道这个节气并不是最热的时候。那么关于俗语“雨打小暑头,45天不耕牛”是什么意思呢?45天又是指的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

  • 去莫高窟参观允许拍摄洞窟里的壁画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选择去莫高窟游玩,毕竟那么神秘的壁画还是让人非常的向往的,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如果去莫高窟参观洞窟里面的允许拍摄这个壁画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专业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介绍介绍,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一起来揭秘看看。1、去莫高窟参观允许拍摄洞窟里的壁画吗答案是否定的,肯定是不允许拍摄

  • 晏几道《思远人》赏析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这首词,出自北宋词人晏几道之手。晏几道的名气不算大,但他的个人成就很高,作品特点也很鲜明。这首词就比较的特别,字间味深意厚,值得好好品读。那有关《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的译文和赏析都已经整理好了,希望大家这次能有好的收获,下面就赶快来看看吧。《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

  • 韦庄《思帝乡》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思帝乡》是著名诗人韦庄的作品。韦庄生于唐朝末年,他亲眼见证了唐朝的灭亡,天下再次陷入混乱。或许这也使得韦庄在进行创作时,他的角度和手法和其他词人不太一样。这首《思帝乡》写的是一位女子对一个多情男子的向往,非常具有故事性,而且语间充满了美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明了什么道理,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齐国大夫邹忌劝说齐威王,希望他能够多多纳谏,接受批评。其实在古代,大臣对君主提这样的要求是有很大风险的,搞不好便会掉脑袋。但邹忌不怕危险,他勇于进言,其精神值得敬佩。而齐威王也很开明,他觉得邹忌说的有道理,便下令鼓励大臣、百姓纳谏,还有丰厚的奖

  • 《田园乐·其六》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田园乐》一共是有七首诗,是王维创作的一组六言绝句,喜欢王维的朋友可能会读过,那这次主要是讲讲第六首,各位如果比较感兴趣,建议可以来看看。那这些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当时他已经过上了悠闲的生活,对其他事物已经漠不关心。那这首诗的画面感非常强,也是一首很好理解的作品。《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的作品,这首词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难,主要是表达出了作者苦闷的心情,还有对人生的叹息、无奈。该词在阅读时,就能感受到其意境,还是非常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所以准备和大家好好欣赏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有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