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国有哪些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我国有哪些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51 更新时间:2024/1/17 9:12:40

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很多的博物馆,能够看到很多出土的物,这些文物代表着各地不同的文化,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有一些文物可能会有在其他国家进行展览,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但是有一些文物却是被禁止出国展览的,不管任情况都不允许出国进行展览,那么这样的文物你知道有多少吗?为什么要禁止出国展览,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1.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在四维时代AR技术加持下,来自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在我们眼前“复活”了。华夏灿烂文明,造就了不计其数的文物瑰宝,但中国现存的文物有多少?

为了这个数字,国家文物局花了整整3年,投入了10万人,终于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数字,10815万件(1个亿)。值得注意的是

在数量惊人的文物中,有64件文物,被列入首批永久禁止出国(境)名单,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老外想看,只能跑来中国看的文物”。因此有人问:拥有怎样身份的文物,才会被国家下令永久禁止出境?

目前为止,中国有哪些被禁止出国的文物?16年前,国家文物局下令禁止一级文物出国展出。至今为止,共发布三批名单,均为国家级珍品。在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明文规定以下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的文物”。

从“入选”的文物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被禁止出境的文物有以下“身份特征”:

1、历代出土古尸

2、宗教场所的主尊造像

3、质地为象牙、犀角的文物

4、元以前书画、丝作品

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器

这些被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要么是具备重大的史料价值且极其容易损坏的漆器或书画,要么是宋、元前的孤品。

比如,能发掘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的红山文化文物。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4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但一批可上溯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文物,开始促使中华民族儿女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

当年红山文化文物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表示,这对追溯华夏文明有重大意义。

极容易被损坏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部分为孤品)。

除了《清明上河图》齐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如今知名度颇高的书画作品陆机《平复帖》卷、冯承素摹羲之《兰亭序》卷、展子虔《游春图》卷等中国传世书画,也被列入禁止出境的名单中。

还有一些独树一帜、世界罕见且流传时间较长的传世瑰宝。

曾在电视上“露脸”、属夏代晚期青铜器的三星堆青铜神树,也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中。

源于3000年前、流传着“通天”奥秘的青铜神树,与华夏民族神话中的“扶桑”、“太阳神鸟”紧密相连。

还有一件存有2498块玉片、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作为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具备重大的历史意义。

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铜奔马。

藏于甘肃博物馆、因造型精致无比曾倾倒一大批外国观众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曾在1973年古代历史文物出国展,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为什么要被禁出境(国)?

一些惨痛经历告诉我们答案。

这64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瑰宝,大部分都是绝品孤品。一旦出境展出,在运载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损失则永远无法挽回。

1983年,日本大阪展出秦兵马俑,一位游客却越过栅栏,敲碎了玻璃橱窗,严重损坏了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美国展出,被一个美国青年掰掉了一个手指,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1993年,越王勾践剑被运往新加坡参加战国楚文物展,工作人员不慎将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

这些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为让国宝的生命更好延续,我们需要想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3.数字化保护势在必行

举个例子:书画的寿命是有限的,民间一直流传着书画最多只能“活”1000年的说法,再加上阳光、空气及紫外线影响,常使一幅完好的书画产生虫蛀、霉变、退色。

200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能领略这些传世名画?是否还能完整清晰地鉴赏到宋元年代的国宝?答案是肯定的:利用数字化手段,文物数据可实现永久“保存”。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历经数字化“复刻”后,这幅书法作品不再被“困”在冰冷的库房中,每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线鉴赏,也不担心因质脆受损。

假若书画作品不幸受损,我们还能根据这幅书画的三维虚拟数据,对国宝进行修复。

对一些后世名声远播、但不可移动文物(如武侯祠博物馆的唐碑),数字化手段还能让人们足不出户,“身临其境”品鉴历史。

对于一些因历史因素而流失海外、暂时无法回家的国宝,我们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把它们“带回家”。

“文物既要保护好,也要被认知”。伴随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次性解决了文物“难保存”和“难细品”两大难题。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名言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苏格拉底,听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朋友们不会觉得陌生了,他是公元5-4世纪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及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成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的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格拉底最著

  •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40句经典语录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西塞罗,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古罗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以及雄辩家等等。西塞罗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奴隶主骑士家庭,成年后早期当过律师,后来以善于雄辩成为了古罗马政坛上的名人。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西塞罗的语录,希望大家喜欢。西塞罗经典语录1.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

  • 为什么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究竟对不对?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一直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意思就是说,自从南宋的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灭亡,从这时候开始,中华文化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取而代之的是蒙古文化,中华文明已经断层,之后的一切都已经不是原来的了。但是这种观点还是为大多数人所不接受,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是谁提出来

  • 七言律诗有什么特点?唐诗七律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七言律诗是诗歌载体之一,因为每首诗都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格律十分严格,因此被称为七言律诗。据记载,七言律诗最早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后来到唐朝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其实大家应该都有读过唐代诗人著写的七律,其意境、风格都属顶尖作品。这次就来为大家介绍下七言律诗的特点,还有10首七律的赏析,感兴趣的朋友

  • 耶稣12使徒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稣选择了12位使徒,都是普通平民出身,基本上都是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甚至有些都不识字。这些人在跟随耶稣的三年时光中,与耶稣相伴左右,听着耶稣讲道行事,在见识上逐渐增长,同时也开启了智慧之门。在耶稣死后他们持守了耶稣所教导的信仰,并依照耶稣的遗训四处传道,最后大都因为传道而被罗马

  •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说法是从何而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平时在看电影或是电视剧的时候,每当有貌美的女子登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听到一个一句话:“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之类的形容语。这句话用于表达对女子的亮丽外形,那么为何要用石榴裙来形容呢?石榴裙又到底是什么裙子呢?为何那么多人拜倒在它之下?一起来看看吧。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先需要知

  • 范进中举当了多大的官?竟然因此发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范进中举》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男主范进一生都在追求利禄,想要入仕为官,但他的性格却卑怯懦弱,奴性十足。范进为了参加科举,家里已经穷到无钱买米,等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人后,竟然喜极而疯,让人既感到惊叹又感到可怜。实际上作者通过范进的经历,对当时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进行了讽刺。如果这件事是真

  • 赠张云容舞中的张云容是谁?杨贵妃唐诗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杨贵妃能歌善舞,是唐朝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更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过除此之外,杨贵妃其实还作过一首诗。在《全唐诗》中就有收录一首杨贵妃的作品,名叫《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有名《赠张云容舞》。不少朋友都好奇这位张云容到底是谁,其实张云容是杨贵妃身边的侍女,而张云容的音律曾打动过杨贵妃,因此诞生了

  • 二十四史有哪些?为什么有辽金却没有西夏?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的历史,除了通过很多文物之外,更有文字典籍的帮助,而史书更是最直观了解古代历史的一部分,虽然说史书也不可全信,但相对来说的确是更加权威一些。而史书里面非常有名的就是“二十四史”了,那你知道二十四史里面都是哪些史书吗?而且有一点非常奇怪,二十四史里连辽史金史都有

  • 龙涎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贵是怎么做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龙涎香,这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香料,并且还被看作是四大名香之一,龙涎香就在其中。龙涎的解释很简单,就是龙的口水,但是龙涎香肯定不是这么制作出来的,龙本身就是一种不存在的神话里的神物,那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龙涎呢?那么龙涎香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又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价格?1.龙涎香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