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寒如何养生有什么习俗

大寒如何养生有什么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90 更新时间:2024/1/23 5:21:17

马上就要到2020年大寒的时间了,大寒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是最后一个节气,但是并不代表着大寒结束之后气温就一定会上升,而且有些地方大寒还没有小寒更冷。而大寒因为已经很接近春天的时节了,所以也不会特别冷。再加上大寒临近春节,春节又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很多人也都是非常重视的。那么2020年大寒是什么时候,在大寒这一天有什么节日习俗呢?大寒时节又该如何进行养生,大寒过后要怎么过呢?

1.大寒简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汽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兹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大寒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平气法”划分节气,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其中第三候尤其能说明大寒的气温极低:此时,水域中的冰能一直冻到水中央,且又厚又结实。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2.各地习俗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可事实上,作为最后一个月“腊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喝粥”、“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蒸供”、“赶婚”、“赶集”、“洗浴”等。

“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喝粥”,即俗话说的“喝腊八粥”,腊月逢八日喝粥风俗由来已久,这种粥由米、豆、枣、莲、花生、枸杞、栗子、果仁、桂圆、葡萄干、核桃仁等放一起熬制而成。

“纵饮”,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

“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做牙有“头牙”和“尾牙”的讲究,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但对雇工来说,尾牙可不好食,因为雇主往往会在餐桌上决定雇工来年的去留,故有“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一说。尾牙餐很丰盛,硬菜少不了一只鸡。过去不好明说解雇,便用鸡头示意,鸡头朝谁表示解雇谁。

因为有这种“潜规则”,为了让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终大餐,有的好心雇主会将鸡头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鸡头,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除尘”,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

“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蒸供”,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称。

“赶婚”,迷信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赶集”,即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大寒迎年”的风俗还有不少,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祭祀”展开的,其中一些风俗尚存。为什么会这样?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腊”条交代得很清楚:“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大寒所在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最早源头就在这里——祭祀的月份。所以,祭祀是大寒节气后古人最紧要,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饮食变化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2009年春节就包含在大寒节气里。因此这样的大寒节气里,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3.节气养生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对于冬季进补,医学专家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有着许多的专家持反对态度: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人的体质与以前大不相同,没几个虚的,所以在秋冬进补和预防疾病时,要考虑这种体质变化。”

但也有持支持态度的:冬令进补,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进补法则,历经考验,其效果不用置疑。

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因而大多数专家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本节气最需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支气管炎,早晨和傍晚尽量少出门。

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室内取暖时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凉一些湿巾之类以保室内湿度。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

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坚持脸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以此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波斯萨珊王朝美术有哪些魅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帕提亚人在公元3世纪中旬的时候建立了帕提亚往常,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安息国,在这之后,这个王国便立下了绵长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不少的遗品。这些遗品当中混杂着浓烈的希腊风格以及游牧民族的传统,另外还有美索不达米亚的趣味。这些最具有代表的就是玛拉米尔的霞米神殿出土的青铜贵人像、哈特拉出土的乌塔尔王像等,

  • 伊特鲁里亚文化有哪些魅力,起源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说道伊特鲁里亚文明,这是在公元前10世纪一直到前1世纪期间,位于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的古代文明,在公元6世纪期间文明程度达到顶峰。后来罗马人来到了亚平宁半岛,随后两个民族便产生了冲突,最终被罗马共和国所吞并。随着伊特鲁里亚这个文明的消失,其文字、语言、文化典籍等等都慢慢的失传了。伊特鲁里亚的文化为后代

  • 春节前灶王爷什么时候上天,什么时候请回来?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灶王爷其实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民间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位神,我们的吃喝就是灶王爷管的呀,所以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灶王爷一般都是在地下的保护大家的,但是在春节前夕会到天上去一会儿,那么具体什么时候去天上呢?还有去了天上之后是需要我们请回来的,那么又需要到什么时候请回来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 中国最古老的方言是什么?揭秘七大方言的来历源头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历史上汉族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数次分化和统一,所以各地逐渐产生方言。还好现在普及了普通话,不然大家出了省可能沟通起来都会变的非常困难。那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方言的历史,汉语一般被分为十大方言,有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那你知道这些方言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吗?如果好奇的话那就赶

  • 小年为什么要祭灶?灶王爷到底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过小年的时候,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习俗,但是有一个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习俗,那就是祭灶,即祭灶王爷。传说灶王爷会在这一天上天去做汇报,人间的百姓就会给灶王爷吃很多糖,让他上天之后说自己家的好话,也就是上天言好事。不过,这个灶王爷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他会成为灶王爷呢?灶王爷的真实身份到

  • 子虚乌有有什么典故?出处在哪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子虚乌有”这个词,意思是很简单的,就是说一样东西完全是不存在,纯属胡编乱造出来的,但是为什么用子虚乌有这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意思呢?你知道子虚乌有这个成语该怎么用,也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你知道子虚乌有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吗?我国的成语基本上每一个都对应了一段历史故事,那么子虚

  • 小年有什么习俗要吃饺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小年是一个与“大年”也就是春节相对应的节日,而小年的日期其实是不固定的,全国各地的小年的日期都与当地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而小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很多传统习俗都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其中就有一个在各个节日都适用的吃饺子。那么,在202

  • 春节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而且还是袁世凯提倡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就快到春节了,这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而说起春节,很多人肯定都以为,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流传下来了,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实际上,“春节”这个节日,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最开始还是袁世凯批准的。很多人恐怕都不相信吧,这到底是为什么,在袁世凯

  • 是否可以利用《周易》推断出《连山》和《归藏》的内容呢?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连山》和《归藏》就不得不提这个《周易》,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的大,但是这个《连山》和《归藏》其实早已经失传了,但是《周易》就还在,那么有的人问了,是否可以通过现在的这个《周易》来推断出失传很久的《连山》和《归藏》的内容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有这两本书吗?请看《周礼》:据载

  • 全国吴姓24个字辈分排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不少人说了自己姓吴,但是并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其实这个还是可以查询到了,小编也给大家查了一下,有人给做了统计的,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大的吴姓聚集地的吴姓辈分排列情况,有感兴趣有需要的可以看看,祝福大家能寻根成功!广西吴氏字辈大全(更新时间:2016-07-02)广西桂平市盘古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