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86 更新时间:2024/2/13 6:45:25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又有多少人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千古绝句呢?《清明》中的这句绝句很好的勾勒出了晚唐清明时节的风貌,颇有给人凄清之感。仿佛自古以来,清明节便是一个自带清冷哀婉背景音乐的节日,总与祭祀、怀念相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古人又究竟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

1、清明节的由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人从先秦时代便极重视祭祖活动,这也是清明节的文化源头。但在秦汉时期,我国并没有官方规定的祭祖节日,更谈不上有清明节。事实上,两汉时“清明”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气,西汉前期《淮南子》中记有清明节气:“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则记“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将其完全作为农业时令对待。

清明节真正走上节生巅峰,成为盛大的节日,是在兼并了上巳、寒食这两个古老的节日之后。

上巳节是上古时期极重要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这一天先民要来到水边祭祀、沐浴拔楔(带有驱邪的巫术仪式),青年男女在这时嬉戏择偶,其乐融融,“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孔子弟子曾皙言志时也将上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为乐事。

魏晋时,上巳节正式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时有钱有闲的士族常会去水边玩一种高端游戏——曲水流觞,而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写出了垂名千古的《兰亭序》。唐代上巳节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唐德宗把它和重阳、中和(二月一日)并称“三令节”,足见对上巳节的重视。每逢上巳,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 ,作曲水流觞之会,并且还要拿钱物赏赐文武百僚。民间的上巳节更是多姿多彩,男女争相来到水边祓禊饮宴、现场交友,繁盛非常,“彩幄翠畴,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杜甫笔下杨氏出游也是在上巳“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上接上巳,下连清明。相传寒食节是因为晋文公欲逼功臣介子推出山做官,放火烧山误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为此而立。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寒食节实际起源于上古时期“改火”的风俗: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崇拜火神,认为发生与火有关的灾难是由于久燃不熄的旧火作祟,需要定期熄灭旧火,过一段时间选择新树再次钻木取火,方才能趋吉避凶。在新旧火交替时,只能吃冷食,故而称为“寒食节”。

早在西周,政府便令专管取火的小官摇着木铎在街上下令禁火,“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汉代寒食节并不普及,多在北方流行时间长短各地亦不相同,山西太原地区甚至长达一个月,使得“老少不堪,岁多死者”,直到东汉周举出任并州刺史方才禁绝这一陋习。

唐人对寒食节甚是重视,朝廷明令寒食禁火三天,直至三天后的清明节方才重新开火。也正是在唐初,寒食节扫墓祭祀成为习俗,烧纸钱也成为普遍行为,白居易便曾写到“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身在远方不能回乡者,往往临水遥祭“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然而生性浪漫的唐人在悲痛的祭祀过后,往往会立刻在墓园设宴狂欢,上一秒哭成狗下一秒吃成猪,政府对此头痛不已,严令禁止唐人坟头蹦迪“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责打)一顿”,然而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下梁不正上梁必歪,下令禁止墓园欢宴的皇帝其实是最“嗨"的,在寒食节宫里设冷食宴请重臣,狂欢从早到晚,并给全国公务员放假七天,民间取消宵禁,百姓可以彻夜游玩。

唐代上巳、寒食、清明三节相连,逐渐融合“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理学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带有原始野合色彩的上巳节一蹶不振;寒食节要吃冷食扫墓,不似踏青的清明节般受欢迎,二者逐渐被清明节合并,清明成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到了明清,清明节渐趋今日模样:“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2、清明节的习俗

2.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首先是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2.2、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清明前后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临风”的季节,春风和煦,风光满眼。人们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放松身心。

2.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我们不提倡哦。

2.4、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2.5、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2.6、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2.7、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2.8、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2.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比如唐玄宗就非常喜爱斗鸡。

2.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也是十分热闹。

2.11、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欧阳修最有名的作品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欧阳修的作品问题,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个欧阳修的,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欧阳修著名的作品有哪些呢?下面可以跟谁小编一起来盘点看看吧,这些著名的作品也都非常值得学习和欣赏,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了,一定别错过了,速度的吧!1、在文章方面:最有名的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

  • 古代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的一些词语,都是有相应的意思的,最关键的是这个三教九流里面三教和九流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毕竟这些在历史上都是有要各种含义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教是哪三教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就是指儒、释、道这三种宗教,儒家本来

  • 鞑靼怎么读,鞑靼人是什么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说道鞑靼人是什么民族,其实鞑靼人并不是指定的某一个民族,而是过得民族的一个共同称呼。鞑靼人总体来说是历史上蒙古人扩张时期的金帐汗国的后裔,在这里面包含了蒙古人,以及金帐汗国所统治的突厥人以及本土的一些五花八门的游牧民族。那么今天小编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鞑靼人,在本文中就先不谈咱们中国人眼中的鞑靼人。1

  • 绿肥红瘦中红瘦指的是什么花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是春意盎然啊,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了,看最近说得比较多的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词了,话说这个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本意是指的一种花,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绿肥红瘦中红瘦具体是指的是什么花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红瘦指的是什么花红瘦本意指:海棠。并不是大

  • 花朝节的风俗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花朝节,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节日,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来自于民间,最早是踏春游赏的节日,之后便成为了百花的生日。花朝节的出现不晚于南宋中期,在吴自牧《梦粱录》有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这是有关花朝节日的

  • 王阳明心学20句是哪20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都想学学王阳明,他的一些话一些心学观点都还是非常不错的,话说这个王阳明比较著名的心学有20句,那么这20句到底是哪20句呢?话说还有哪些比较值得探究的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rdq

  • 举办花朝节的意义是什么,十二花神是哪十二个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关于花的传说中,十二月令花神的传说可以说是最让人神往的。十二花神是中国民间的传说,农历的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这一天被称之为花朝节,所以在民间有着一个花朝之庆。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生日的节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ld

  • 王阳明心学四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王阳明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也非常的历史,他的一些学说什么的也都非常的给力有意思,值得人学习,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了,这个王阳明心学有四句非常经典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呢?还有这四句又具体要怎么解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1、无善无恶心之体解析:王阳明说过

  • 花朝节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清朝诗人蔡云写的《吴歈》这首诗中有写到:“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句诗很好的表现出旧时候江南民间庆祝百花生日花朝节的盛况,让人感觉满目锦绣,如临其境。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花朝节,看看关于花朝节的来历和传说。花朝节又名

  • 花朝节活动活动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一年一度的花朝节又到了,在《诚斋诗话》有写到“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其意思就是农历的二月十二是花朝节,也可称之为做扑蝶会。在以往的农历二月,花朝节属于民间节日,是专门为百花庆祝生日的节日。在山间、小溪、村舍、园林,还有林荫小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