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迷而知反成语是怎么来的?迷而知反成语典故介绍

迷而知反成语是怎么来的?迷而知反成语典故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83 更新时间:2024/1/18 16:18:50

今天为大家带来“迷而知反”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典故,古代也是在发展中诞生出了很多成语,因为那个时候存在的字并不多所以需要用四字词代替一些意思。在三国时代就有很多成语诞生,迷而知反就是其中之一。曹丕登基后表现的非常不错,不会像曹操一样轻易动怒,而且还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迷而知反就是在曹丕承认错误中发明的,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朗传》注引《魏书》,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主人公为曹丕。原文如下:

车驾既还,诏三公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成戒。况连年水旱,士民损耗,而功作倍于前,劳役兼于昔,进不灭贼,退不和民。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今将休息,栖备高山,沉权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车驾当以今月中旬到谯,淮、汉众军,亦各还反,不腊西归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撤退之后,下诏对三公说:“三代为武将,就成为道家所厌恶的人了。好战不休,古代就有完整的戒规。况且连续几年的水灾旱灾,人口减少很多,但征讨之事却多于以前,劳役之重超过以往,出兵不能歼灭敌人,退兵不能使百姓安定。屋漏在房顶,淋雨在屋内,然而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还可以称之为没有过错。现在将来停止征讨,让刘备安身高山,让孙权隐没九渊,将征讨之事暂时搁置起来。军队应当在这个月的中旬到达谯县,在淮水、汉水一带的军队也将各自返回,不能在此举行腊祭就要西归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丕在诏书中所说的“迷而知反”,意为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这也是由曹丕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魏与东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曹丕决定兴兵讨伐东吴。此举遭到包括王朗在内的众多曹魏大臣反对。《三国志?王朗传》载,王朗不仅曹丕不宜亲征,而且应该“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外曜烈威,内广耕稼,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渊,势不可动,计不可测。”不过,王朗及众多大臣的意见被曹丕拒绝,曹丕执意而行,轻率出兵,最终无功而返,陷入别动,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大军回撤之际,曹丕向三公发布诏书,解释此次撤军的原因。非常有趣的是,这一次曹丕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迷而知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乞巧节是怎么来的?乞巧节和七夕节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七夕节”俨然已经成了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传统情人节”,但偏偏声势还是大不过西方的情人节。而且,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了解七夕节和乞巧节,会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时间上、习俗上都是分开的。那么,今天就来正确认识一下,为什么说“七夕情

  • "避讳"是什么?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要避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可以想象吗,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一定要弄清楚当时的高位者是谁,你当然不能直呼其名,就连他名字中的字,你如果遇到了,都必须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还记得《琅琊榜》中为了避讳母亲的名字,梅长苏会把一个与母亲相同名字的地名减去两笔的情节吗?就是这样。这样看来,帝王、长官、贤者、长辈的名字,都是需要一种比较尊敬的态

  • "饮中八仙",带给你不一样的"八仙"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八仙”,很多人第一想到的,一定是神话传说里的八位神仙,他们的故事也是流传甚广,还有许多以他们为主角的成语、俗语。其实,不只是虚幻飘渺,在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八仙”,他们生活在唐朝,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饮酒。杜甫为他们八个人作了一首诗,就是《

  • 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别被名字骗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常常用一个简单的带有数字的词语,来概括同一时期或者不同时期成就比较高的几个人,比如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等。所以,第一眼看到“八大山人”这个称呼,不少人都在想会是哪八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骗人的称呼,真正的八大山人究竟是谁?事实上,“八大

  • 词牌名和曲牌名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产物,有些朝代以诗见长,有些朝代以赋闻名,而说到词、曲,第一印象自然就是宋朝和元朝了。我们都接触过宋词元曲,知道它们每一首都有自己的词牌名和曲牌名,因为这些词曲在当时是以唱出来的方式流传的。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再唱,但是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一种音律的美。那么,这些确定每首词曲音

  •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现在的端午节,俨然已经成为了“粽子节”,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咸粽子与甜粽子的争论上,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端午节是怎么出现的。也许很多人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一生的抱负无法施展,众人皆醉,带着遗憾投江。然而这一个认知,却得到了不少人的怀疑,认为端午节并非为了纪念屈

  • 各个朝代女子婚姻情况的变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并不是所有朝代的女子都像我们印象中那样没有婚姻自由,出嫁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结婚之前甚至连丈夫都没见过,结婚之后又必须一切听从丈夫的,丈夫不幸过世就要听从孩子的。很多时候,当时的大环境会对女子的婚姻状况有一定的影响,改嫁并不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那么,历史上有哪些朝代对女子的婚姻自由没有过多约束

  • 中国古代人写的诗词是很美,但是现代人写的反而感觉很水?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中国的古代诗词很多网友都知道的,那叫一个有意思啊,那叫一个厉害啊,但是你慢慢的会发现其实好像我们现代人写的诗词怎么感觉好水,完全就是不在一个水平上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中国人丢失了写现代诗词的方法还是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应该说,现代人写的诗很水只是个别现

  • 三国有关的成语有哪些?关于三国的成语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你知道在三国时期有哪些成语被发明出来么?其实整个三国的历史并不长,但是文学作品却有很多,其中也加上了一些东汉末年时期。至于说成语那就更多了,想想我们现在还在使用几千年前人们使用过的表达用语,也是感叹中文的魅力和强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七个在三国里的成语,或许是因为一件事或者是一个人发明出了这个成语,一

  • 泰山压卵是什么意思?泰山压卵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时期,虽然是三分天下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但是上层文化的一些东西还是有发展的,整个三国时期就有很多成语被发明了出来。其实成语也就是古人一种简化表达方式,不过形容的实物非常的准确。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泰山压卵这个成语的典故和意思,泰山压卵是指双方的力量非常悬殊,类似于以卵击石,一起来看看详细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