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马陵之战后,为何齐国开始由盛转衰呢?-趣历史网

马陵之战后,为何齐国开始由盛转衰呢?-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312 更新时间:2023/12/14 1:11:25

马陵之战是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伏击战之一。当时魏国国力强盛,魏公决定称王,他在宋国摆出天子仪杖,但此次齐国、韩国并没有到来。于是魏惠王下令攻打韩国,齐国则派兵救援。此后齐军和魏军在马陵展开了一场大战,这次孙膑在战略上完全碾压了庞涓,使得齐国从始至终保持优势。最后齐军将魏军全歼,魏国就此步入衰落。虽然这场大战齐国获胜了,但此后齐国却也由盛转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後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於博望,盟而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自战国起,三晋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天下诸侯瞩目,因为处于中原腹地的这三家,时时刻刻影响着战国的格局。

我们并不陌生的连横合纵,三晋也是这两大对立的阵营争相拉拢的对象。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能称霸诸侯,除了魏文侯的任人唯贤,李悝的惊世变法,吴起的改革军制外,还有一项不能忽视的外部原因,那就是结好韩赵。

在魏文侯看来,三晋只有抱团,才能增加左右战国时局的能力,正是基于这认识,魏国的称霸之路走得格外顺畅。

但是魏文侯死后,继任的魏武侯,却一改三晋一体的策略,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与韩赵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此时的韩赵并不是魏国的对手,所以当魏国欺负它们的时候,它们一致把求救的目光转向了齐国。

而正是有了齐国的参与,魏国非但没有在韩赵那得到便宜,反而走向了衰落,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而这两场战役,齐国可以说打的是非常漂亮,但马陵之战中齐国明明打了胜仗,为何却是其由盛转衰的起点?

那么马陵之战中谁得益最大?其实也并不是打了胜仗的齐国,是冷眼旁观的秦国。

马陵之战后魏国丧失霸主地位。

桂陵之战中,魏国的庞涓虽然被俘,但魏武卒的主力尚在,所以魏国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就立即重新恢复了战斗力,但魏惠王并没有意识到战略问题,于是又把战争的方向对准了韩国。

韩国打不过,学着赵国,也向齐国求救,接下来爆发的就是庞涓被射死在大树下的马陵之战了,在这场战争中,魏国不仅损失了庞涓,太子申也被俘虏,当然最为严重的是魏国所向披靡的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

而失去魏武卒的魏国,就如同一只断了牙齿的老虎,在豺狼云集的战国时期,这样一只老虎,自然无法维持其霸主地位。

说到这,你可能就有疑问了,魏武卒没有了不可以在训练吗,其实并不可以,因为魏武卒有着时代赋予的不可复制性,即使魏国想要在训练,没个三年五载是无法成行的,可是其余的诸侯国会给魏国这个机会吗?显然并不会。

马陵之战后齐国开始由盛转衰。

马陵之战中齐国,看似打败了魏国,并且把魏国从老大的位置上拉了下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齐国就此开始称霸了,而是代表着齐国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别急着反驳,且听飞鱼慢慢分析。

首先,马陵之战后,齐国损失了两员大将,一个是孙膑,一个是田忌,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正是这两人联手打出来的,而在马陵之战后,邹忌(就是我们课本里出现过的与城北徐公比美的那位)忌惮田忌的大功,于是就对齐王说尽田忌和孙膑要造反的谗言。

于是乎,齐王就下了田忌的兵权,田忌看形势不妙,就逃亡了楚国,而孙膑也从此之后无所踪影,据说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并且一心钻研自己的兵法——《孙膑兵法》,这部兵法的竹简本于1972年2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

此外,齐国这两次战役打过之后,齐王正式称王,因此却被南部的楚国视为威胁,紧接着楚国兵出徐州,打得齐国连连败退,最后被迫求和,齐国自此开始衰落。

马陵之战后秦国开始强势东出。

说完了魏国和齐国,我们接着说马陵之战后为何秦国得利最大,当三晋打得不可开交,齐国又插足其中的时候,秦国在干什么呢?此时商鞅正在秦国变法,可以说正是中原的战乱,才使得秦国有了足够稳定的国内局势,从而进行深入的变法。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基础,而稳定的国内局势又是商鞅变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从此时起,秦国在闷声中崛起了。

马陵之战后,魏国丧失霸主地位,当然也不可能再阻止强秦的东出,这场战役之后,秦国也立即趁着魏国衰败,由商鞅亲自带军,进攻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结果魏国被迫割让了整个河西,使得呈马蹄形的魏国疆域,自此断了半边。

河西之地,并不是简单的一块地,这地方不仅土壤肥沃,还是重要的军事重镇,秦国得到了这块地,就有了黄河作为天险,这也导致了以后秦国东出争霸,利用这块地保证了本土的安全,纵观后来秦国东出,几乎全是在其他诸侯国地盘上进行的打仗,本土的稳定,也给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所以说秦国才是马陵之战的最大获益者。

马陵之战中齐国明明打了胜仗,为何却是其由盛转衰的起点?因为齐国不仅失去了孙膑和田忌,而且被楚国视为了眼中钉,可以说齐国明面上打了胜仗,其实却失败了。

马陵之战中谁得益最大?不是打了胜仗的齐国,是冷眼旁观的秦国,中原大地上三晋、齐国、楚国,都在马陵之战前后卷入了中原大战。

这就让秦国有了在国内进行彻底变法的契机,等到中原的战争消停了之后,秦国已经完成了变法,当山东诸侯国看清了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时,已然已经晚了,此时的秦国已如同猛虎一样,猛虎的獠牙既然已经露出了,不见血又怎么会轻易收场呢?

秦国之所以能崛起,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几乎全都占了,而山东诸侯却始终不能同心抗秦,最终的被灭,其实也只是六国的自作自受罢了。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盘点:梁山武功最高的十位好汉-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梁山108将中,武功最好的10人和最渣的10人,分别是谁?梁山有108好汉,有武功不俗的顶级高手,但也有滥竽充数的武功渣渣。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山武功最好的10人和最渣的10人,分别是谁?第一人是卢俊义。这点没有任何争议,卢俊义曾活捉史文恭,大战耶律四子,在梁山中武功属于独一挡的存在。然后就是梁山五虎

  • 伽倻琴简介,关于伽倻琴又有什么起源与发展?-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伽倻琴,亦称朝鲜筝,是朝鲜民族的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가야금。流行于朝鲜半岛和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九 全文-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五 全文-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

  • 有哪些与程昱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人,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将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八尺三寸,美须髯。本名程立,因梦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

  • 魏延对蜀汉有何作为?他没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魏延是蜀汉一个比较著名的将领,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建兴六年(228年)到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当时蜀汉的五虎上将除了赵云参加过第一次北伐并在不久后逝世外,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人都在此前逝世。当时魏延是蜀汉少有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那诸葛亮为何不重用他呢

  • 扎木年应该怎么演奏?在哪些活动上有所应用?-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扎木年历史悠久,究其起源,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扎木年是古代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一种多弦乐器演变而成的;有的根据藏文古代文献《西藏王统纪》中,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为数较多的西藏学者也根据藏文古文献认为:扎木年源于西藏本土,

  • 考姆兹简介,目前博物馆收藏的这种乐器是什么样?-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考姆兹,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译名还有库木孜、考木兹。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库木孜库木孜,又称考姆兹,柯尔克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

  • 大忽雷和小忽雷为何会一度流落民间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大忽雷和小忽雷是我国古代精巧绝伦的两张琵琶。它们的出现和演变,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美谈。相传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大书画家韩滉,在四川骆谷地方发现了一株奇树,便命知县派工匠砍伐下来。该树木质坚硬,敲上去发出金石之声,看树纹有金色交织其间。于是,

  • 忽雷外形是怎样的?有怎样的发展历程?-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百科

    忽雷:我国古代弹弦乐器。忽雷在古代又称“胡琴”、“二弦”,马上弹奏,《文献通考》把它列入琵琶类,叫作“忽雷琵琶”。最初流传在西南地区,称为“龙首琵琶”,在唐代极为盛行,后世鲜有记载。发展历程公元4世纪早在公元4世纪时,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画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状、梨形的琵琶。汉魏以来,西域乐人通过“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