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的月亮和月饼文化

中国的月亮和月饼文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24 更新时间:2024/1/3 0:20:06

又近中秋,那一轮月亮又要圆满了,大大小小的食品店铺又摆上了花花绿绿的月饼。过中秋节,不说月亮,也不谈月饼,总之会让人感到淡然无味。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离不开天的象,二离不开人的吃。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生研究中国化,他说天人关系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食品文化正是天人关系的结合点。这里所说的天,实际上是岁时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不时,不食”。中国人什么时候吃,吃什么东西,为什么吃,怎么样吃,这背后都有悠久的根源和深奥的道理。

自从唐高宗渊八月十五那天,举着吐番人进献来的芝麻圆饼,用手指着月亮,说了一句“应将胡饼邀蟾蜍”之后,饼和月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月亮给人们带来多少遐想,月饼又给人们带来多少回味。

月亮文化

中国人在对月亮的崇拜、想象、赏玩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独特的情感,这心理和情感是细腻的、柔美的、感伤的、内敛的。中秋节是关于月亮的节日,别的节日都喧嚣热闹,惟有中秋,宁静深远。

中秋节始于唐,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只是个传说,可唐代的大小诗人没有不寄情于月亮的却是事实。一本全唐诗,几乎处处见月,竟没有一首是写太阳的。不论是“长安一片月”,“月出惊山鸟”,还是“明月出天山”,“月上柳梢头”,似乎只有月亮才吸引眼球,才给人灵感,才与人生相伴相随。唐以后,元的明月愈加华美凄清,什么“月波疑滴”、“月洗高梧”,什么“离宫吊月”、“流烟淡月”,还有“鸡声茅店月”、“和月宿芦花”,这一脉相承的月亮情结,已经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

我们期望光而不耀致中和,我们喜欢月光似水而长存。我们的历法即从月周而复始的缺而又圆中悟出,我们的哲学从月亮的空与有、虚与实、形与神中提炼。那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圆月,正是一颗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中国人的思维,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我们最大的非遗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对月亮的领悟和理解,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中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累积、演绎的月亮文化,内容之丰厚、内涵之深广,才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今天知道,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饼文化

中国饼的历史,如果从殷周时的闻太师饼计,已经有3000多年。有说月饼是贵妃命名的,但月饼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最早被赋予团圆之意是明代。明刘侗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明田汝成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清以降,月饼制造,日愈精良,巧名异状,品种繁多。

食品文化,是附着在食品上的全部文化,包括食品本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也包括它的食材、配方、工艺、口味、造型和包装。千百年来,月饼同中华饮食一起发展,经千锤百炼,各地区形成了京式、广式、苏式、滇式等十几个大小邦式。首先,月饼一定要圆形,中秋才用、才吃,其次,月饼一定要分食、共食,具有团圆寓意。这是月饼的隐喻性特征,说明月饼早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吃食,而有其精神符号意义,月饼的礼品性也绝不是自今日始,而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尽管现在比月饼好吃的东西有的是,可以拿来送礼的东西也不少,可人们在中秋前夕,还是要吃一块月饼,给亲人朋友送一点月饼,这样才踏实充盈,才有幸福感、归属感,才像一个中国人。月饼这一食文化和食风俗的深入人心,是月饼长久的真正缘由。

月饼同中秋的月亮一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想这也是月饼被称之为国饼的缘故吧!

月饼是中华先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月饼还会继续与时偕行、创新发展,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但它将会是中国人永远喜欢的传统食品和节日礼品。

标签: 中国人我们文化食品月亮中秋月饼中国

更多文章

  • 嘉定三屠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这是,江南,不仅,扬州,传统,民众,嘉定,于是

    多尔衮颁颁布"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后,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七月初一,嘉定当

  • 大清国号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号,大清,大青,优秀,国家,意思,传说,当年

    关于清朝的国号,有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被敌人追杀,他骑着一匹青色的马,这匹马跟随他多年了,非常有感情。这马好像也通人性,驮着努尔哈赤不知疲倦地一路狂奔,终于摆脱了敌军。而这匹马却倒地不起,活活累死了。努尔哈赤很心疼,含着泪把马埋葬了,并在马的坟前祷告说:"大青马呀,大青马,如果有一天我努尔哈

  • 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除夕夜为什么要放鞭炮?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老人,鞭炮,白发,爆竹,人们,燃放,过年,除夕

    中国过新年有个习俗,那就是放鞭炮,那你知道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吗?让学习啦小编来告诉你吧: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

  • 康熙帝及其儿子们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意思,这个,阿哥,自己,名字,康熙,吉祥,顺治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很多人肯定都或多或少知道,这位不世明君有哪些功绩。可能也觉得这位皇帝的名字有那么一点好听,至少比他弟弟福全读起来霸气得多,那么为什么顺治帝要给自己的皇三子取名玄烨呢?玄烨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含义呢?很多人听到玄烨的“玄”字,第一反应多半是玄妙。正如老庄所说“玄之又玄

  • 不接受请托关说的沈葆祯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果然,最大,提供,一个,现代化,求情,关系,大人

    沈葆祯奉命担任福建省钦差大臣时,境内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时在布政使衙门中,有着一个上下关系匪浅的胥吏,平常即仗势欺人、狐假虎威,虽然他与沈大人有点远亲关系,但沈大人却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该胥吏因处理军饷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将其严审,并历数其罪状,最后着依军法处置。这时布政使也赶着为其求情

  •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长城修缮至今无统一标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最美,相关,修缮,进行,小河,辽宁省,了解,长城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称,他们是在用白灰“对长城进行修葺”,该修缮项目每一步都经过审批,“合理合法”。长城专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

  • 《史记》故漏破绽的一篇列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军队,社会,孙子,司马,自己,列传,司马迁,兵法

    司马穰苴是史上著名的大军事家,享有同兵圣孙子同列的盛誉。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是个战争频繁的时代,那时的兵家名将如云,可在《史记》中,绝大多数人连个露脸的机会也没有,即使兵圣孙子,也只能委屈他和孙膑吴起挤在一起。然而,司马迁却为齐将司马穰苴专列一传,可见司马迁对司马穰苴是何等看重!但是,细读此传,却看不

  • 一丝不茍的曹彬与窦仪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不久,不能,所有,公家,财物,皇帝,滁州,攻克

    曹彬是后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负责掌管宫中的茶和酒,殿前督点检赵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说:这是公家的酒,不能随便给你,要喝自去买吧…!窦仪是后周世宗时礼部侍郎。当赵匡胤攻克滁州时,世宗命其将滁州官府内之财物抄录登记,并入国库。不久,赵匡胤亲信奉命向窦仪拿取部分抄没的绢帛,窦仪则说:赵将军

  • 古代避讳引起的笑话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那么,天下,皇帝,名字,于是,禁止,羊肉,避讳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由于皇帝的避讳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一个个让人喷饭的笑谈。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

  • 国庆节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全国,大典,这一,国庆,政府,开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