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葬礼"瓦罐坟"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哪些地方有这个习俗?

葬礼"瓦罐坟"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哪些地方有这个习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76 更新时间:2023/12/18 2:49:11

葬礼“瓦罐坟”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看过《皇帝二大爷》的人,一定对剧中的“瓦罐坟”印象深刻,儿子亲自送60岁的老母亲入坟,每送一餐砌一块砖,直至坟墓完全封死,而老人只能在狭窄的墓中等死,每吃一顿饭就意味着离死亡更进一步,其残忍程度不亚于活埋,从伦理的角度来说还尤有胜之!

很多看过电视剧的人都对剧中这一幕表示质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怎么可能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事呢!

那么“瓦罐坟”是否真的存在于历史之中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瓦罐坟”的传说

首先声明一点,在我国所有的正史中,均未出现过与“瓦罐坟”相关的任何记载,所谓的“瓦罐坟”只出现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之中。

据《民间杂谈》记载,“瓦罐坟”是云南某地的一种丧葬风俗,所谓“瓦罐坟”就是先在地下挖出一个一人大小的墓穴,然后三面砌上石砖,只留一个出口,因为形似“瓦罐”,所以得名“瓦罐坟”。

与其他墓葬不同的是,“瓦罐坟”所葬的不是去世之人,而是活人!

根据当地习俗,年满六十岁的老人由子女亲自送入“瓦罐坟”,每日送一餐,每送一餐砌一块砖,连续三百六十五天,最后墓穴完全封死,而里面的老人会被活活饿死!

此外,如果这期间老人试图逃跑,或者破坏砌好的砖,会提前将墓穴封死!

整个过程极其残忍,无异于活埋,而且由子女亲自执行,有违纲常伦理,为天理所不容!

关于“瓦罐坟”的质疑

由于“瓦罐坟”不见于正史,所以史学界一直对其持怀疑态度,主要根据有两点:

第一,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治国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以“孝道”治天下,至今还流传着“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感动天的故事,而且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父为子纲,怎么可能会出现“活埋”父母这种惨剧人寰的事呢?

第二:杜甫在《曲江二首》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礼记·曲礼》也有相关记载:“八十九十曰耄”。

如此看来,古代是有八九十岁的老人的,那么六十岁就送入“瓦罐坟”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但是持质疑态度的人们显然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封建社会中是存在着很多不毛之地的,就比如阳明当时被发配到贵州,而贵州在当时被视为“瘴疠”之地。

所以封建社会中一些文明没有开化的蛮夷之地是有可能出现“瓦罐坟”这种惨剧的!

而且近年来不断有考古队发现疑似“瓦罐坟”的古墓,所以说“瓦罐坟”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人为杜撰。

出现“瓦罐坟”的社会根源

那为什么会出现“瓦罐坟”这种有违伦理的人间惨剧呢?原因有二: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由于生产力低下,村落中因为年迈而难以从事劳动的老人就被视为“多余之物”或者是“无用之人”,为了节约口粮,避免资源“浪费”,就有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被送入“瓦罐坟”的规定。

而且这些生产力低下的地方大多文明不开化,所以他们没有“孝道”或者说“孝道”的观念很薄弱。

其次就是因为封建迷信,一些蛮夷之地会认为老人过了六十岁还健在,就是在侵占后人的寿命,所以《皇帝二大爷》中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阴世”之人,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人的寿命就是到六十岁,再多就是“盗取”后人福缘,如此观念之下,“瓦罐坟”也在意料之中了。

小结:

“瓦罐坟”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丧葬习俗,只存在于一些蛮夷之地,实际上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孝道”,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但这里面却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之所以会有“瓦罐坟”这种惨剧发生,根源就是食物不够,生产力低下。

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先让人们吃饱肚子,才能谈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先把“蛋糕”做大,再想办法把“蛋糕”做好!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这个道理!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皇帝故事:春秋时期,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为什么"荧惑守心"是不祥之兆?"荧惑守心"之兆有办法化解吗?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野史秘闻

    为什么“荧惑守心”是不祥之兆?“荧惑守心”之兆有办法化解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古代不少王朝都有研究天文星象的地方,在帝王们看来天上的星象是可以预示祸福的。“荧惑守心”就是一种被认为是凶兆的星象。不少帝王都曾经遇到过,在他们看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遇到大麻烦了。其实,所谓的“荧惑守

  • 古代的驸马和公主洞房前,为何要安排一个"试婚格格"?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野史秘闻

    公主作为皇上的掌上明珠,就算长得很普通即使很难看,也不会存在“难嫁”局面。而对驸马选择的条件就比较的苛刻了,无论是从家室,还是自身的品行,外貌这些都是要经过层层筛选的。而一旦被皇帝钦点为“准驸马”后,驸马和公主入洞房之前竟然要和宫女先睡上一晚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奇葩的习俗?真实原因令人面红耳赤。其实这

  • 延续200多年的"四时捺钵"制度到底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辽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辽朝是由马背上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一个朝代,所以在辽朝建国200余年以后,由于常年居住在草原上,以游猎生活方式为主,这个朝代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捺钵。这个政治制度,为辽国根据其疆域面积和民族文化习俗,首创而成的一项特

  • 皇帝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得了"健忘症"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皇帝故事:赵匡胤戒毒,十年以后成了开国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历史上真正的"如懿",3年生育了3胎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野史秘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去年有两部大热的古装剧,男主角都是乾隆,虽然人物角色相似,但设定却截然相反。在《延禧攻略》中,继后和乾隆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乾隆对继后的感情大半是依赖和信任,与爱无关。而在《如懿传》中,继后却摇身一变成了乾隆一生最爱的女人,

  • 贾宝玉说妙玉是"嫦娥",他们在一起会怎么样?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野史秘闻

    贾宝玉说妙玉是“嫦娥”,他们在一起会怎么样?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首先从年龄上来说,这是姐弟恋,还是比较悬殊的姐弟恋,应该超过“女大三”了。因为妙玉进贾府的时候,已经十八岁了。而宝玉直到多年以后的八十回终了,还未到婚龄。好吧,姐弟恋也没关系,妙玉没有娘家也没关系,没有嫁妆(除了她收

  • "拍马屁"是怎么来的?"拍马屁"需要什么技巧?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野史秘闻

    “拍马屁”是怎么来的?“拍马屁”需要什么技巧?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拍马屁”溯源于元朝文化。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良种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可见,“拍马屁”当初只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但后来用到人身上,词义就完全改变了,由开始的夸赞马变成讥讽对人的

  • 关羽的赤兔马身价有多高?为何能成为"三国第一战马"?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野史秘闻

    关羽的赤兔马身价有多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有一坐骑名为赤兔马,就书中描写是一匹难得的稀世宝马。而古代的马作为交通工具其实可以和今天的车划上等号,那么,关羽的这匹赤兔马相当于今天什么价值的车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赤兔马的由来书中描写的赤兔马最初是董卓的爱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