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北魏"子立母死"制度是什么意思?对当时有何影响?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是什么意思?对当时有何影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399 更新时间:2024/1/16 13:57:07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魏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更好的治理国家实行了许多的措施,在众多措施中,比较独特的一项制度就是“子立母死”制度。如果后宫女子所生的儿子被选为了下一任统治者,为了避免后宫女子凭借自己的地位把持朝政,因此就要将选中的继承人的母亲杀死。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确实是将太后干预朝政的隐患给扼杀了,但是却也给北魏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引发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北魏建立时,人们的思想还受到母权社会时期的影响,加上人的本性就是对于母亲有一种依赖,所以北魏都是比较注重孝的,在加上继任的统治者都是出自于皇室,皇室的子孙很难享受到父爱,从他们出生开始,更多的还是获得的自己母亲的爱,所以他们对于母亲的感情都十分的深厚。

拓跋珪在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之后,第一位受到这项制度迫害的就是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当时拓跋珪选择继承人时,他选择了拓跋嗣,根据魏收在《魏书·道武七王列传》中记载,拓跋珪曾告诉拓跋嗣:“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但是对于拓跋嗣来说,他对于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不愿意因为自己成为统治者而让母亲被赐死,所以后来拓跋嗣就偷偷地逃跑了。在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利益的巨大诱惑之下,拓跋嗣都选择挽救自己的母亲而不选择统治者的位置,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皇室之中的亲情是更让他们所珍惜的。

拓跋嗣逃跑之后,拓跋珪就需要重新选择新的继承人,他选中了当时的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按照“子立母死”的制度,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同样需要被刺死。虽然在众多历史资料中的记载里,拓跋绍本人是一个十分阴险,并且喜欢强取豪夺的人,但是他对于他的母亲却是十分的敬重。在得知拓跋珪要杀掉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母亲,救带领着自己的亲信偷偷的潜入宫中,将拓跋珪给杀害了,并且自己登上了皇位。

拓跋嗣在听到拓跋绍杀死拓跋珪并且自己登上皇位的消息之后,又与城中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合力发动了兵变,将拓跋绍打败,平定了拓跋绍的叛乱,拓跋嗣由此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北魏历史上的魏明帝。“子立母死”制度的制定给拓跋珪自己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相信这是拓跋珪没有想到的。拓跋珪去世的时候不过三十九岁,而他的次子拓跋绍死的时候才十六岁,由此可见,“子立母死”制度最先的受害者还是皇室的父子。

众多年轻嫔妃因此丧命。

虽然拓跋珪被人因为“子立母死”制度而丧命,但是这项制度却一直在北魏实行,因此在北魏历史上,因为此想制度而丧命的后宫嫔妃众多,比如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母亲景穆皇后刘氏、世祖拓跋焘母亲明元密皇后杜氏、恭宗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等等,她们都是“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受害者。北魏历史上,只有到了统治末期时的最后一位太后得以幸免,但是此时的北魏也已经走到了历史最后的尽头。

北魏后期皇室子嗣严重减少。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时期,皇帝是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嫔妃之下还有众多的美人,她们年轻时可以凭借自己的美貌获得皇帝的宠爱,但是到了年老色衰的时候,所获得的荣华富贵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母凭子贵”。所以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皇室子孙一般都很多。如果自己所生的儿子能够登上皇位,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太后,更是成为全天下地位最高的女子,所以我国古代社会中,后宫嫔妃之间进行斗争,除了争宠之外,更多的还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但是在北魏时期指定下“子立母死”制度之后,北魏的皇室子孙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到了后期更是少得可怜。根据魏收在《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当时后宫嫔妃“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因为自己生的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那么自己不但不能够凭借儿子尊贵的地位享受荣华富贵,还会使得自己因此丧命。所以当中后宫之中,许多的嫔妃都采取多种方法来避孕,很少主动的渴求生下皇子,这样就使得北魏的皇室血脉一度凋敝,“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弊端也充分地显现出来。

统治者的乳母或保姆借机干预政治。

拓跋珪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本意是保证皇权的统治,并避免大权旁落到外戚的手中,所以要将母族的主要凭借势力进行打击。但是,拓跋珪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由于选择继承人时,继承人的年龄相对较为幼小,还需要乳母或者保姆的抚养。在长期的抚养过程中,由于继承人年龄小,很容易就对于自己的乳母或保姆产生审核后的感情和依赖。在继承人登上皇位之后,也通常都会给予这些乳母或者保姆较高的地位,她们本来出身低微,是没有机会参与到朝政的,但是凭借与皇帝的深厚感情,她们也有了一定参与朝政的机会,这也为后来她们干预朝廷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为后来冯氏临朝听政提供了条件。

拓跋珪实行“子立母死”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成为皇太后之后的后宫女子干政,但是他的考虑并不全面,虽然当时的太后母族是最有势力的一方,但是后宫之中其它的女子同样也有很多母族势力强大的人,由于拓跋珪疏忽了对于其他后宫之人的管制,使得“子立母死”制度反而为后宫其它人除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从而为她们干预朝廷政治提供了条件。

文明皇后冯氏就是北魏时期凭借“子立母死”制度成功的将对手除掉,并且掌握国家统治大权的代表。冯氏本事汉人,后来入宫,被高宗选中,成为了贵人,后来因为获得了高宗深深的宠爱,被立为了皇后。高宗驾崩之后,她为了展现出自己的悲痛,还自己投身于火海之中,被人救下之后很久才苏醒。冯太后本人也是一个十分聪慧的人,她凭借自己的智慧谋略,平定了乙浑的叛乱,使得北魏的政局稳定下来,她也开始了第一次的垂帘听政。但是统治者的位置并不是容易的,冯氏本人虽然有才能,但是第一次听政时,还是因为经验不足,不久就下台了。

后来冯太后吸取前朝的窦氏等人的经验,亲自抚养当时被选中的下一任统治者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孝文帝的母亲在“子立母死”制度下被杀害了,冯太后掌握政权的最大对手已经被除去,在孝文帝登基之后,她凭借抚养皇上的身份再次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冯太后垂帘听政掌握股价政权之后,对于国家的朝政都进行直接的干预,孝文帝的存在也成为了冯太后实行各项制度措施的一个傀儡。冯太后掌握北魏的朝政长达二十五之久,在她掌握政权期间,实行了多项的政治措施的改革,尤其是其实行的汉化政策,更是对于后来民族融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冯太后在长期的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中,深深地看到了“子立母死”制度对于自己掌握政权的重要作用,所以她不仅利用这项制度将继承者的母亲杀害,并且也将其母族一起的拔除,这样冯氏就能够牢牢地将北魏政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子立母死”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出拓跋珪想要避免大权的旁落到外戚手中的作用,反而更加的促进了后宫干预朝政,掌握政权的局面。

虽然拓跋珪在实行这一制度时,与当时国家稳定统治政权的社会实际需要相符合,但是“子立母死”制度却被后来其它人所利用,成为获得政权的新途径,这也是拓跋珪无法预知的事情。

标签: 奇闻异事

更多文章

  • "气补"是什么?从历代皇帝的寿命来看到底有没有作用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奇闻异事

    “民以食为天”,人活就离不开食物,因为食物是维持人的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次,良好的食物营养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再者,食物也是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一旦缺少某种食物营养成分,人体就要生病,比如缺少维生素丙(即维生素c),人会患坏血病;缺少铁,人会患缺铁性贫血等。难怪人们都很重

  • 明朝灭亡衍生多个南明朝廷,为何没能反清复明"?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奇闻异事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吴三桂开门清兵入关,李自成进城崇祯自杀。到了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后中原大地浮现出3个朝廷政权,首先是李自成建立大顺朝廷,清兵入主后开创清朝,还有一个就是明朝剩余的官员们辅佐朱由崧续建南明朝廷。从此南明依然跟清兵顽强抗争到底,一共斗了三

  • 古代为什么没人伪造圣旨,过程复杂几乎做不到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奇闻异事

    在古代的时候,皇上的威严是不可侵犯的,皇帝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没有敢反驳的,一般他传达命令的时候,一般都是要下圣旨。但是皇帝的圣旨也是需要人去宣读的,在加上那个时期的交通和信息等非常的不方便,那么被人想要弄个假圣旨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吧?其实不然,我们都可以想的到,那么皇帝自然也会想到,而且肯定会有相应

  • 关于托梦的那些故事,你一定不知道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奇闻异事

    门神的由来和托梦有关唐代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武将是我们所熟知的门神。为什么他们会被封为门神呢?这来源于“魏征斩龙王”的故事;其中,龙王托梦给唐太宗,要求魏征不要问斩龙王。泾河龙王因与长安城的一位相士打赌,违反玉帝旨意,降大雨泛滥长安城,触犯天条,玉帝降旨,要斩龙王。龙王乃向相士求救,相士指点向斩龙

  • 清朝的"典妻"是什么意思?穷人没钱娶老婆怎么传宗接代?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奇闻异事

    清朝的“典妻”是什么意思?穷人没钱娶老婆怎么传宗接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的后期绝对是历史上最为穷困的时期之一,因为长期不和外界联系,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滞后,加上不断地遭受入侵,国家大量赔款,百姓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所以很多的穷人汉子根本娶不起老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把传宗接代看得非常

  • 唐朝已经有"离婚协议"?浅谈我国古代离婚制度!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奇闻异事

    唐朝已经有”离婚协议“?浅谈我国古代离婚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我国古代婚姻结构还不严密时,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建立起来。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如《周易》记载妻子离家出走。秦始皇巡游时发现男子

  • 揭秘:喝酒猜拳的时候喊的"五魁首"是什么来历?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奇闻异事

    我们国家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酒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而喝酒更是已经成为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行为,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者兄弟朋友聚会,一定少不了酒,但是酒不能干喝,不然会很快喝完,不但容易醉,也提不起酒桌的氛围,所以行酒令这种酒桌文化就出现了,行酒令就是为了“助酒兴”而出现的。笔者认为

  •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你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奇闻异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鱼玄机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永恒的美,例如浩瀚宇宙中璀璨的星河,每一颗都在自顾自的转动,散发着需要几亿光年才能传到眼中的光芒;短暂的美,例如窗台上那株洁白的昙花,熬过漫漫长夜,目不转睛的盯着才能一睹盛开的芳华。自打鱼幼微成为温庭筠的学生,时常正大光明

  • 范蠡:"美人计"的献计者,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土豪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奇闻异事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范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范蠡原本是一个楚国人,心系天下想创造出来一个盛世和平的年代。可是无奈楚国这个国家没发现这么一个人才,导致他最后身去越国发展自己的伟大志向。但是命运弄人到了越国他也没有得到重用,但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止范蠡放弃自己的理想。在经过多年的等待以后属

  • 受伤了重伤血流不止,为什么塞入牛腹就能治好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奇闻异事

    古代的政权都是建立在战争之上,天下的大融合也是在分裂后,由强者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而在科技落后,火器上不算盛行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肉搏对垒,以死伤人数来决定成败。所以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在战场上进行生死搏斗时,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中医的治疗理念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