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雍正皇帝为什么非要派李卫去赐死年羹尧?

雍正皇帝为什么非要派李卫去赐死年羹尧?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1/23 6:32:18

雍正王朝》中,除了有皇帝、皇子、朝臣之间的相互争斗,还有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内斗演绎。皇四子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以后,除了要面对廉亲王胤禩为代表的“八爷党”势力,还要应对昔日“四爷党”成员对于皇权的威胁和挑战。恃宠而骄、摇摆不定的隆科多;功高震主、不知死活的年羹;都让雍正皇帝费尽了心思,用尽了手段。

年羹尧,作为“九王夺嫡”事件中为胤禛继位称帝做出卓越贡献的潜邸奴才,雍正皇帝继位后又在西北战场立下不世功勋,拥立大功和西北军功,再加上自己“出身潜邸”、节制西北四省的封建大吏身份,让年羹尧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逐渐成为“作死界”翘楚的年羹尧,对雍正皇帝的皇帝权威乃至皇权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但出于自身形象的维护;“诛杀功臣”骂名的顾虑;雍正皇帝一再容忍着这个“换做别人,早已经死了几次”的“西北王”!

西北大捷让雍正皇帝得以将全部心思收回,专注于国内各项新政的推行;更让初一登基、立足未稳的雍正皇帝得到了片刻的缓冲、朝野的支持。但是雍正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年羹尧时,年羹尧面对群臣跪拜,安坐马上;雍正皇帝近前,年羹尧驱马靠近;于朝臣面前,放出“我军中将领只知有军令,而不知有皇上”的狂悖之言;都时刻在挑战着雍正皇帝的忍耐底线。

被雍正皇帝派往西北军中的耿直之臣孙嘉诚,被狂妄的年羹尧杀害以后,朝野上下对于这个“恃权而骄”、“毫无人臣之礼”、“狂悖犯上”的年羹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弹劾。就连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张廷玉也给出了“不杀年羹尧,无法给朝野一个交代”的态度后,雍正皇帝下定决心,将已经被贬为杭州城门看守的年羹尧赐死!

时任江苏巡抚的李卫,被雍正皇帝命令前往杭州,亲自赐死年羹尧!

那么,李卫被雍正皇帝安排这样一个差事,是因为江苏巡抚对杭州地方事宜的该管?还是雍正皇帝故意为之?

一般情况而言,皇帝下令赐死一个小小的城门守卫,当地县衙就能办理;就算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潜邸奴才,是曾经的抚远大将军,让前往传旨的人员赐死年羹尧即可;雍正皇帝为何派人先行绕道苏州给李卫传旨,然后让李卫亲自前往赐死年羹尧,多此一举呢?

首先,应该确定,雍正皇帝遣派李卫前往杭州赐死年羹尧的行为,是故意为之!

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故意为之呢?

我们从雍正皇帝、李卫、年羹尧三人身上详细分析:

01 对于雍正皇帝而言

从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到年羹尧取得西北叛乱的胜利这段时间内,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而言,意义重大。

对于当初的皇四子胤禛而言,时任川陕总督、负责西北大军钱粮供应的年羹尧能够有效钳制胤禵的西北大军,保证其不可能发动兵变,保证康熙皇帝对胤禛的皇权平稳交界,皇位传承的顺利进行;

对于初一登基的雍正皇帝而言,时任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如果能够取得西北战事的胜利,能很大程度上稳固雍正皇帝的皇权统治,能省点雍正皇帝很大部分心思,从而专心于弊政改革、新政推行;

所以,同时拥有“拥立之功”和“西北军功”的年羹尧能够在“作死”的边缘上徘徊基本是雍正皇帝直接造成的。也就是说,年羹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对于严重挑战自己忍耐底线甚至皇帝权威的年羹尧,一再容忍,不愿诛杀,原因有三:

1、年羹尧是雍正皇帝一手调教、提拔而成的封建大吏,将其除掉,无疑就是对自己的否定,会让自己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2、朝野上下对于年羹尧的弹劾虽然合情合理、无法反驳,甚至都是忠于大清、忠于“君臣之礼”的清流派大臣所为,但这毕竟是雍正皇帝最为反感的“朋党”行为,是“聚众要挟”,这是雍正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如果雍正皇帝顺了这些清流大臣的心意,将年羹尧处死,无疑就是雍正皇帝向“朋党”行为的低头和默认,这会严重影响雍正皇帝的权威乃至皇权统治;

3、同时拥有“拥立之功”和“西北军功”的年羹尧乃系雍正朝“功臣”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雍正皇帝背负着“弑君篡逆”、“只有奴才,没有兄弟”的骂名。如果将年羹尧处死,那么雍正皇帝就会再被添上一个“诛杀功臣、兔死狗烹”的骂名。

所以,雍正皇帝不愿意对年羹尧动手,但在朝野上下口径一致的弹劾下,在年羹尧死不悔改的作死行为下,甚至连张廷玉这个深知雍正皇帝心意的心腹重臣也给出了“处死”态度后,雍正皇帝不得不对年羹尧动手了!

但作为大清王朝的帝王,雍正皇帝就算是迫于压力不得不杀掉年羹尧,也要保持自己不低头、不屈服的“执拗”。而这份无可奈何的“执拗”就是雍正皇帝派遣李卫前往的重要原因。

就算将年羹尧处死,也只能我的人来办!

雍正皇帝的无奈还在于其“钱、粮、军”大局规划后的痛心,自己费心安排的全局管控,必须毁在自己人手中才行!

在当初的“四爷党”成员中,邬思道“半隐”离去;皇十三子胤祥必须留在雍正皇帝身边擎天保驾;隆科多则掌管着步军统领衙门,乃系雍正皇帝和京城安全的另一层保障;剩余的年羹尧、李卫和田文镜才是雍正皇帝用以布控全国、从全局出发而用心设置的“钱、粮、军”管控体系。

年羹尧手握重兵,镇守西北,基本代表了清朝的军事力量,乃系雍正皇帝皇权稳固的京外有效保障,是其对于“军”的全局布控;

田文镜时任河南巡抚,而河南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产出大省,有清一朝一旦有大型战事发生,河南一般就会成为军粮的主要供给地。而且,就河南的地理位置而言,它几乎可以顾及到全国范围内所有的粮草供应。这乃是雍正皇帝对于“粮”的全局布控;

李卫时任江苏巡抚,作为清朝的“钱袋子”,江苏地区每年上缴的赋税占据了清朝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稳定住了江苏地区就能保证清廷的财政收入。这是雍正皇帝对于“钱”的全局布控。

不可否认,雍正皇帝在京城内和全国范围的用心安排和从大局着眼做出的具体安排,仅靠着昔日“四爷党”的几个关键人物就能基本完成对国家命脉、对朝廷大政的完全管控。

年羹尧一死,这个“钱、粮、军”完美大局的布控体系就会被破坏,雍正皇帝用尽心思来保证皇权稳固、保证新政顺利推行的完美体系在“外力”的影响下被打破,雍正皇帝心中的无奈和心疼可想而知。

按照雍正皇帝的“执拗”秉性,如果自己的安排非要被破坏不可,也必须由自己人来完成,才能稍微平息他心中的愤懑。作为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前往“亲自破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2 对于李卫而言

除了雍正皇帝自身的原因,对于李卫的选择,也有着雍正皇帝对于李卫的具体打算和暗里用意。

1、信任和震慑兼备的帝王心术

昔日的“四爷党”成员中,除了一个身有残疾的“智囊”——邬思道,其余几乎所有人都被雍正皇帝委以重任,并在各个险要部门为雍正皇帝掌管着偌大的大清国。年羹尧的倒台,让雍正皇帝开始了对自身政治势力的担忧。

对于李卫的委派,就有将其视为“自己人”的绝对信任,又有具体政局环境下的必要震慑。

和“孤臣”田文镜不同,李卫作为雍正皇帝一手调教、一手简拔的潜邸奴才,因为其乞丐出身和胸无点墨的客观缺陷,让雍正皇帝对其的政治智慧、政治站位乃至人臣纲常等方面不得不更为担心。

年羹尧的倒台,让雍正皇帝得到了足够的教训,让雍正皇帝对寄予厚望的李卫更为担忧,对其的震慑和提醒也变得更为必要。

2、让李卫积累人脉和政治声望,为其正在进行的“财政改革”助力

李卫,从一个流浪街头的小乞丐变成一方封建大吏,而且是江苏巡抚这等肥差,原本就饱受朝野上下诟病,再加上雍正皇帝命令李卫在江苏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严重伤害士绅阶层的新政改革,就更让李卫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了代替雍正皇帝受过的“替罪羊”!

在全国一片反对新政的声浪中,在李卫诸多客观缺陷的制约下,新政推行乃至李卫的官职都变得岌岌可危甚至难以为继。所以,雍正皇帝必须想尽办法为李卫“包装”,对其强行改造。

让李卫声望提高、资格提升最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亲手处死一个得罪了朝野上下的年羹尧。拥有了这项可以得到朝野上下认可的功劳,对新政的推行、李卫政治声望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03 对于年羹尧而言

作为“九王夺嫡”事件中坚定支持皇四子胤禛的“四爷党”成员,年羹尧替胤禛完成了太多和“王道”之举不沾边的“背地阴谋”,他对于胤禛负面形象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了几乎洞察一切的邬思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年羹尧临死之际将雍正皇帝曾经的阴谋手段和盘托出,将会是对雍正皇帝形象的致命打击,如果再牵扯坊间盛传的“雍正继位不正说”,甚至会严重威胁雍正皇帝的皇权统治,皇帝之位。所以,雍正皇帝不会给予年羹尧这个“大放厥词”的机会,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雍正皇帝也必须将其扼杀。

从本质上将,李卫和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而言,意义等同,甚至因为“近前服侍”的便利,李卫对于雍正皇帝昔日的负面形象更为了解。所以,即使年羹尧给李卫说了什么,也不会有所影响。而且,以雍正皇帝对李卫的忠心程度了解,就算年羹尧临终将“不该说的说出来”,也绝对不会被除李卫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

所以,保住昔日秘密,维护自身形象,也是雍正皇帝派遣李卫前往赐死年羹尧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按照剧中的演绎,出身雍正皇帝潜邸的年羹尧和雍正皇帝之间是有真感情的,这份感情来源于长时间的同舟共济、来源于年羹尧前期的绝对忠诚,更来源于雍正皇帝在每个关键时期,年羹尧的坚定站位和忠诚表现。

这也是雍正皇帝在明知道年羹尧“议功以后,功过相抵,仍然死有余辜”,却还不忍心痛下杀手的原因之一。

从年羹尧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感情上,也能找到李卫被派去亲赐年羹尧自尽的原因。

雍正皇帝之所以不得不将年羹尧处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已经犯下了众怒,已经得罪了包括张廷玉这类不太愿意表露政治态度的决策层高官。如果让这些人前往此时年羹尧,年羹尧会得到何种待遇,可想而知!甚至,他能不能落下一个囫囵尸体都是一个未知数。

作为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作为李卫的“救命恩人”,年羹尧和李卫之间的真感情,雍正皇帝非常清楚。派李卫去,他既不会违抗雍正皇帝的圣旨,私放年羹尧;又不会对年羹尧百般凌辱,而只会让其体体面面的走完最后一程。

雍正皇帝用李卫亲往赐死年羹尧,就是雍正皇帝为了将这段“君臣知遇”的感情划上一个句号。

而年羹尧将曾经的胤禛交给他的那串念珠,交给李卫,说道:

“狗儿,替我把这个还给他!”

也就是年羹尧给予雍正皇帝“派遣李卫前来赐死,而非别人”的正面回应。

年羹尧的痛哭中,有悔、有恨、有怨、有情!

标签: 雍正清朝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宜妃没向皇太后行礼,雍正惩罚她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宜妃,清朝,风云人物

    母以子贵,但母也能因子而贱。这种怪现象在清朝宫廷之中发生过。作为老皇帝的后妃,侍奉先皇,为其生儿育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新皇即位,按道理应该倍加尊崇。但是这位后妃没有。她是康熙皇帝的宜妃!康熙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死在了畅春园。四阿哥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可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雍正皇帝竟然下

  • 西晋的土地制度是怎么样的?详解西晋的土地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西晋的土地制度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西晋的土地制度,给大家一个参考。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徵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曹魏推行的大规

  • 合州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合州之战,战史风云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讲讲南宋时期,宋与蒙古之间发生的钓鱼城之战。钓鱼城之战又名合州之战,蒙古大军南下入蜀围攻钓鱼城。钓鱼城军民为了保护城池,而奋起抵抗,终于挫败了蒙古大军的进攻。1258年七月,蒙哥汗率领蒙古大军,从六盘山(今宁夏境)兵分三路向四川推进。大军很快攻取了川西、川北的大部分地区,抵

  • 钟会为什么会中姜维的反间计?为什么他会选择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钟会,姜维,历史解密

    钟会是个极端聪明的人,他一直是司马家族最重要的谋士,在司马家族壮大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人,把他比喻为西汉的张良。可是,这样一个聪明人,在获得姜维后,却毫不怀疑地选择信任姜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以至于中了姜维的反间计,残杀自己的部下,反被部下造反杀掉。(钟会剧照)很显然,钟会在获得姜维

  • 石秀是好人吗?为什么被称作拼命三郎?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石秀,野史秘闻

    梁山上多不是好人,杀人狂、土匪、强盗、地痞、恶霸、逃犯。所谓的好汉,其实屈指可数。其一是见义勇为的鲁智深。另外一个,就是拼命三郎石秀了。石秀一生,绝对是很讲义气的。第一,救杨雄。石秀出场时,杨雄被踢杀羊张保等几个小混混殴打。因对方人多,杨雄一个人被四面抓住无法使用武功,差点吃了大亏。明明对方有很多人

  • 夏侯霸投靠蜀汉之后是何地位?他与张嶷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风云人物

    夏侯霸,字仲权,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夏侯霸因为司马懿诛杀曹爽,又与郭淮不和,因此,夏侯霸觉得自己很危险,怕司马懿对他下手,于是,便投降了蜀汉。夏侯霸投奔蜀汉的过程非常艰辛,他进入阴平小道之后,迷路了,没有吃的,无奈之下,将战马杀了充饥,然后步行,蜀道难行

  • 黄天荡之战的结局怎样?宋朝名将韩世忠为何被妻子弹劾?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天荡之战,韩世忠,文史百科

    韩世忠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年轻时勇气过人,能骑马驯服马匹。好喝酒不受约束,十八岁时参军。公元1130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水域,截击金军归师,史称黄天荡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129年冬季,金太宗以完颜宗弼为统帅,率领军队十万南下攻讨宋。十一月,宗弼军自马家渡渡江。

  • 邯郸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各国有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是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以赵魏楚联军获胜告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过程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

  • 揭秘:勇武刚烈的马超为何却不受刘备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魏蜀吴三家都不乏猛将,要说在战场上,作为主将,敢拼敢冲,敢于亲冒镝矢,屡次亲身犯险这样的人并不多,马超可以算一位,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马超投降刘备以后,处境一直很尴尬,不受重视(小说《三国演义》里,马超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历史上或无“五虎将”之说),最终在刘备即位后第二年,满怀遗憾

  • 朱元璋的一个错误决定,害得后代的人自相残杀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自古以来,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然而,男人在有点权势地位之后,就会选择抛弃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不管是富豪还是暴发户,都会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忘记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沉睡在别人的温柔乡里。不过,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眼里,只有马皇后,这个与自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妻子。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