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解密:一直不甘心人后的沙僧为何愿意做三师弟?

解密:一直不甘心人后的沙僧为何愿意做三师弟?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46 更新时间:2023/12/27 9:30:30

古时候形容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宰相贵为首辅,尚有下属之份,况乎芸芸众生?每一个头头都是从下属升迁而来,每一个头头的上头都有或多或少的头头,本身也是下属,这或许就是官场之宿命。

做下属,窃以为需要《西游记》里的沙尚借鉴几招。

小说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可以看做是沙僧再次步入“仕途”的前奏。工作分配问题,是早已安排了的,职位高低问题,是早已设定了的,别奢望做师兄,资历这个东西,不宜提倡,但是赶上了还真没辙。在这个桥段里,沙僧的诸多表现,似并非不甘于人下,而是意在证明点什么。

对新单位的识别,观世音曾有明示,“取经人”这个招牌比较抢眼,留意过往僧侣即可。然则沙僧初见师父师兄,“奔上岸来,径抢唐僧”。联系到后来的他是那么的老成持重,此举甚是突兀。

跟猪八戒酣斗三次,累计数个时辰,相当从容,可是每当孙悟空上前助战,他却唯有躲闪,钻进河里,有些意味深长。观世音派出木叉,将沙僧扶上马又送了一程。当木叉前来说明情况,他还在拿腔捏调,“取经人却在那里?”指着孙悟空道:“这个主子,是他的帮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

再回头看自我介绍那一段,跟数来宝似的,从闯荡江湖、拜师学艺、入朝为官的种种成功、荣耀和富贵,到犯罪挨贬、流放生活的种种失意和沦落,絮絮叨叨五百多字,不可谓不详细,对猪弹琴,如此不厌其烦,又作何解?

初入仕途者不妨琢磨琢磨。所谓“付出是下属吃饭的金碗”,那是上岗后的事儿,上岗前呢?争取印象分,大概没坏处。

很显然,沙僧对新单位的人事及现实环境是做过充分研究并有了明确判断的,定位比较准,重点是猪八戒。他知道该表现什么,怎么去表现,创造了有利于自己的机会,水下功夫,让孙悟空自愧不如,武艺对决,与猪八戒平分秋色,恰如其分的告诉了几位上司尤其是德行不佳的猪八戒:我不是滥竽充数的怂包,也有过辉煌的履历,我有能力有资格成为你们的好下属好帮手!

争取印象分,是下属获得信任、展望前程的铺垫。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下属的印象分之于上司,如骑者,似运道,有心人努力者,才能获之,不是有那么句歌词嘛,这个世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妙悟不在多言,善学者还需把握规律。

沙僧认师前,“整一整黄锦直裰”。

注意,这个礼仪动作,当初猪八戒是没有的,高下立判。

在古代,循守礼节,既是规则,又是原则,容不得半点马虎。小说中,沙僧重视此类细节的描绘非多,关乎原则性矛盾时,譬如猪八戒经常闹散伙,他是绝不让步、公开指责的,而对那些非原则性矛盾,譬如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取笑争吵,他却总是不置可否,甚至有时还参与,真正做到了“内不愧心,外不负俗”,树立了一个好下属的典范。

认师仪式完毕,等于“仕途”开始,沙僧的表现欲突然化为乌有。八戒的话很不好听:“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沙僧装聋作哑不搭腔;孙悟空在一旁打圆场:“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他仍然装没听见。

这叫什么?叫收敛锋芒。

他也许意识到,身为下属,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不能急于表现、针锋相对了。弱敌不轻,强敌不畏,那是打仗;跟自己的上司同事,可不能得理不让、头头是道,那样做的话,很容易被认为是鸡鸣狗盗。

他也许意识到,身为下属,收敛锋芒,还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环境,于人于己,均大有裨益。事实上,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之好,为读者所公认,小说中不乏其积极维系取经队伍和睦的例子。

做人与做官有时虽然不能合拍,但大多时间是一致的,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好比一份无字的考卷,答案写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中,而别人的态度又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官方读物中也常有“以人民之心为心,方得人民之心”的说法,角度不同,道理一致。

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

屁股坐歪了会断送前途,对工作百弊而无一利。沙僧用自己的坚认不拔,不求回报地服务着取经团队,此谓谋全局之正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能从全局考虑者,能为团队谋福者,自然为同事所善待。

沙僧对自己的下属定位,在本桥段中已然可以得到很全面的折射了,特别是上岗之后。比如听领导的话,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孙悟空可没这么乖过;比如他很勤快,也沉静忠诚,“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不像八戒病太多,贪吃贪睡还不断抱怨。

到底还是师父眼毒,评价最为深刻,“三藏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何谓“和尚家风”?用佛家术语来说,就是“本性无所挂碍”,自然流露,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这体现了沙僧的日常修炼与持之以恒的自律,与自我介绍中的食人狂魔形象无法嵌合,但我相信唐僧的眼光。

“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后来白马西去,沙僧一路上秉承此风,坦坦荡荡,不似八戒那样常常进退失据。

下属入职前后的处事方法(也包括才气),如果得体且合乎规律的话,可以称之为“道”;但是从发展层面看,做一个称职的让领导放心的下属,光有方法是不行的,还需要“德”的支持,比如工作积极、不执拗、不贪婪、遵守规则和服从原则等等,毋庸置疑,沙僧两方面都很出彩。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下属,着眼于“道”与“德”,去梳理沙僧这个史集合体,应该说,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进一步总结,不外乎三点。

一曰淡泊明志,修德正心。搞清楚自己为何入仕,入仕该干什么等问题,志趣健康了,心态摆正了,一辈子在基层也能干出成绩。

二曰节制欲望,防患未然。《菜根谭》有言:“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此一方面,悟空、八戒都走过弯路,独沙僧未入其障,近乎于廉。

三曰无私尽职,任劳任怨。在什么位置干什么活儿,下属不下属的不重要,对得起那份俸禄最重要。古人强调的“居官不为子民,如衣冠盗。”虽然刻薄了些,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之道理是不虚的。

标签: 沙僧取经和尚

更多文章

  • 跟东晋谢安学育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谢安,育儿,辛弃疾,谢道韫,荀子,支道林

    东晋名士谢安在东山隐居期间,兄弟谢奕、谢据、谢万等人的子女都归他教养。他善于教育,经常以身作则,淳淳善诱,将谢家的一群小子辈培养成杰出的人才。对这一大家子的谢氏儿女,宋朝大词人辛弃疾曾不无羡慕地填词赞叹称:“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

  • 北宋野史:让欧阳修贬官的绯闻是与外甥女通奸?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野史,北宋,欧阳修,贬官

    欧阳修活了66岁,做了42年的公务员,一生三次被贬,两次与范仲淹有关,还曾两次遭遇绯闻。第一次被贬是在1030年5月。当时范仲淹上《百官图》,批评宰相结党营私,任人不唯贤,结果反遭诬陷,贬至饶州。欧阳修对范仲淹主张改革、为政清廉向来尊重,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持,结果也被贬到湖北夷陵。第二次被贬是在10

  • 天庭的“蟠桃宴”为何不是仙苹果宴、仙橘子宴?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游记,蟠桃宴,天庭

    迄今为止,也听了不少的神话故事,但只听说过“蟠桃宴”,却未听闻过有“仙苹果宴”、“仙橘子宴”等等,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传说中的仙果并不少,不但外形奇特,而且效用无穷,为什么唯独仙桃能够举办宴会,另外的仙果就没有此殊荣呢?难道这是个巧合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桃子在神仙们的心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

  • 解密:孙悟空为什么用“犀牛角”给天庭和佛教送礼?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孙悟空,佛教,西游记,

    孙悟空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不送礼,不求人,凭自己本事吃饭。可是,《西游记》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战青龙山,四星挟捉犀牛怪”中,孙悟空送礼了,原著道:“少顷间,八戒发起性来,掣出戒刀,将辟尘儿头一刀砍下,又一刀把辟暑儿头也砍下,随即取锯子锯下四只角来。孙大圣更有主张,就教:四位星官,将此四只犀角拿上界去,进

  • 《连城诀》之情淡如菊:丁典随霜去可叹逝于阴谋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连城诀,丁典

    他是大侠客,为了她甘愿身陷牢中,只为每天看到她的菊花,为情,甘愿付出所有,为她等待许久,却引来了阴谋,最后终于毒计之中,可悲可叹,却是情人已逝,君自不能活,愿与你相守天地间,哪怕沦落阴阳之中,刀自血中留,爱自心中留,典愿与霜去,奈若何。月明秋来,蝉鸣吟晚。烛尽泪收语难断。刀痕人面映狰狞,君来妾意仍款

  • 揭秘:宋朝历史上同时被三大名妓包养的男人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柳三变,名妓

    柳七官人没有工作,又不愿吃父母的,京城三大名妓争着养他,这三大名妓是: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名妓散尽千金,只求柳七官人与之一寝,求得一词一诗。所以,当柳七终于被人举荐到杭州去任一个县官时,消息传来,东京妓界一片呜咽。临行那天,没有别人送别柳七,全是妓女!柳七有诗为证:近读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读

  • 宋朝东京汴梁色情业发达:不仅有女妓还有男娼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经济、艺术、政治中心,其繁荣程度,后世难以企及,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

  • 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朱高炽为啥又想迁回?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朱高炽,明朝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首都一直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但是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曾一度想迁都回南京。这是为什么呢?朱棣为啥迁都北京?大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

  • 朱棣酷政:要求百姓一户一年上缴国家一匹马驹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明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在朱高炽颁发的大赦令中特别有意思的一条,就是废除了老爹朱棣在位期间,要求每户人家一年必须为朝廷提供一匹马驹的规定。这条大赦令在今天看来特别搞笑,但是在当年,这条命令却大得

  • 奇闻异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尤袤葬父亲轶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袁世凯,孙中山

    这些年,盗墓小说很流行。其实盗墓的历史很久远了,早在战国时期,一些任侠之士(其实就是三环小霸王们),他们闲着没事就去盗墓发财。《史记》里就有介绍: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纂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打得一手好劫,盗得一手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