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上的项羽是什么样的 项羽形象是怎么改变的

历史上的项羽是什么样的 项羽形象是怎么改变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1274 更新时间:2023/12/4 13:30:17

对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项羽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是楚汉之争中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贵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项羽一生充满了传奇性色彩,从巨鹿之战中勇冠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诸侯,楚汉之争兵败最终自刎乌江,无论是对其功勋的推崇,还是对其失败的可惜,他所创造的辉煌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素材。

从史籍《史记》中项羽的原始形象,再到文学体裁唐宋诗歌、宋元戏曲和平话小说中的项羽形象,最后进入到现代传播视域中,项羽形象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人物形象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试图系统性地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文学书写加以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背景特点及作家的个体差异性,探究项羽人物形象文学书写的演进规律及其魅力。总之,进一步完善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对以往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已有的浅析问题进行深化,对其中对比鲜明的矛盾进行剖析,对于认识和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史籍中所记载的项羽是后世项羽形象传播和演变的基础,有关项羽的文学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基石。有关项羽的史书记载主要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除此以外,班固撰写的《汉书》和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也有对项羽生平事迹的记载,但是它们中的文字书写与《史记》中相差不大,有些甚至是原文直接照搬。因此,本章对于历史叙事中项羽形象的探究主要基于司马迁的《史记》,对《汉书》和《资治通鉴》中也有一部分的涉猎。

最早有关项羽的记载和描述主要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费十三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 3000 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所谓本纪,就是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后人许多史学家对项羽列入“本纪”之列颇有微词,但司马迁书写时并未以“成王败寇”的单一标准衡量项羽的历史地位,他认为项羽在灭秦中有很大功劳,“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将其列入了“本纪”之中,享受与帝王同等的书写地位,这也足以见得司马迁对项羽历史功勋和作用的肯定,韩兆琦在其《史记通论》中认为:“司马迁的这种超人的气魄和胆略,是后代任何一位史学家所无法企及的”。

《史记》中关于项羽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史记·高祖本纪第八》、《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及《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也有所涉及。项羽为人有以下特点:

一、乱世英雄、西楚霸王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于公元前 232 年,卒于公元前 202 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纵观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大致从公元前 232 年至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 209 年),主要记述了项羽的出身、性格等基本特点。第二个阶段是项羽自江东起义至最后灭秦的全过程,大致从秦二世七月(公元前 209 年)至公元前 206 年。第三个阶段是项羽入关,并分封诸侯王的全过程,大致在公元前 206 年。第四个阶段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变弱,直至最后兵败自杀的全过程,大致在汉之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汉之五年(公元前 202 年)。

二、性格暴虐、目光短浅

孟子·公孙丑下》中曾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因此,人心向背是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项羽一生作战勇猛,在反秦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推翻秦朝残暴统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楚汉之争中败给了汉王刘邦,最终没能得到天下,究其失败原因,除了长年战争导致大军的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项羽没有赢得民众的爱戴,甚至许多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其性格的残暴为他政治上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中多次描写了项羽的暴虐,其中有许多项羽屠城坑杀的情节描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的事件。根据《史记》的描写,经过巨鹿之战的秦军受到了重创,这一次的失利使章邯在秦朝廷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秦二世胡亥派人责备章邯的作战不力,于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谒见赵高,司马欣宫廷门外驻足了三天,赵高不仅不见,还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和陈余都向章邯建议,以章邯现在的处境不如顺应潮流,和楚军等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反秦,于是章邯派人前去楚营谈判,提出愿意归顺项羽。项羽考虑到粮草的供给,经过与诸将商议,他最终接受了章邯及其部下的归顺。

项羽带领的部队是以前诸侯国的大军,有很多在秦国服过徭役,当时秦兵对他们肆意欺辱使唤,等到章邯带领秦军投降了诸侯国的大军,受过秦军侮辱的诸侯国士兵都反过来奴役报复秦军,秦吏卒都窃窃私语:“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有将士听见了这些话就上报给了项羽,于是项羽不加考虑就命蒲将军等人在新安城南坑杀了二十万降卒,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和于都尉董翳进入秦地。当时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都是下定决心归顺楚军反秦,只要项羽稍加善待已经投降的秦士卒,二十万人的大军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可军事上过于自负的项羽不加思考就残忍地把秦军士卒处决,这一做法不仅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更使得三秦地区的民众对项羽恨之入骨。而另一方的刘邦则采取截然相反的安抚政策,因而民心归向逐渐倒向刘邦一方,百姓殷切期望刘邦能够称王,这为刘邦还定三秦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

对待齐国的反叛项羽也是采取极端残忍的手段进行武力镇压。汉之二年项羽率军平定田荣部队的反叛,据《史记》记载,项羽大败田荣之后并没有放过齐国的无辜百姓,他下令烧平了齐国的城市房屋,全部活埋了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掳掠了齐国的老弱妇女,随后项羽夺取齐地直到北海,杀人、烧城。他的这一做法导致齐国人聚集起来,团结起来反抗楚军,田荣的弟弟田横也收集了逃散的几万齐军士卒,在城阳反击,项羽的作战步伐就此被阻断,面对团结起来的齐国民众,项羽的打击镇压并不奏效,因此大军一度停滞不前。

不仅如此,鸿门宴之后,项羽引兵向西屠咸阳、杀子婴、火烧阿房宫,导致大火三月不灭,还大肆掠取财宝和妇女,秦朝子民刚刚摆脱了秦二世的暴政和奴役,又见证了杀人如麻的项羽,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狼去虎来”的感受,因而对项羽的统治称霸产生本能的排斥和厌恶,面对他的暴虐和屠杀,民众有的也只是害怕和畏惧,而不是真正的服从。

除了攻地屠城,项羽还常常用残忍的手段处置违抗他命令、忤逆他的人。据《史记》记载,项羽一把大火火烧阿房宫之后,怀思欲东归,于是对身边的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身旁的人听闻此言,随即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罢大怒,当即下令烹煮了说这话的人。劝谏之人建议他建都在关中,也是考虑到关中土地肥沃,四周都有山河作为屏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关中都不失是一个称霸和称王的好地方,而在项羽的身上有一种贵族式的思维方式,他的脑海里一直存在着富贵必然衣锦还乡的思想,一旦功成名就,就必然要享受众人的爱戴和敬仰,其目光短浅的一面可见一斑。面对霸业的建构,项羽也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虽然他胸怀大志,但缺乏明确的战略决策也注定了他政治生涯终不会长久。

除了烹杀对他忠言逆耳的人,对于处置对手的手下也是毫不心软。《史记》中记载: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纪信主动请缨伪装成刘邦,掩护刘邦出逃,足以见得纪信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义士。面对项羽的厉声质问,纪信也毫不怯懦,他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项羽因恼羞成怒最终将纪信烧死。项羽没能赏识到纪信身上矢志不渝的忠诚,也意识不到笼络纪信为己所用可能带来的益处,烧杀纪信不仅体现了项羽手段的残忍,而且将其缺乏识人辨才眼光的缺点暴露无遗。

项羽在军事上和用人上采取了不顺从就杀掉的极端政策,因而暴露出他气量狭小,缺乏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相比之下,刘邦知进退、明得失的政治手段和知人善任的用人观就显得更为高明,项羽“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模式极易引起其他人的怨恨,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使项羽失掉人心、失掉许多有助于其成就霸业的良臣名将。

项羽一生富于传奇性的色彩,他成就了叱咤风云的伟业,建立了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项羽因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为后人所景仰。在一代代文人的书写下,项羽的形象常写常新。纵观项羽形象的演变史也是其形象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对于项羽形象的传播方式和塑造方法也有所差异。

史学家笔下的项羽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可看出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同时又具有刚愎自用、多疑等性格弱点,这些史籍对项羽形象的描绘平实而又简洁。

标签: 项羽巨鹿之战

更多文章

  • 阴丽华作为刘秀的正妻 刘秀称帝后为何没有立她为后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秀,阴丽华

    对刘秀和阴丽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秀称帝为何不立嫡妻阴丽华为后?东汉皇帝刘秀尚未发迹时曾说:“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从这句话就不难看出,刘秀对执金吾率军出行一表人才心生艳羡,对美貌出众的阴丽华又是多么神往。惋惜的是,刘秀虽然出身皇族,但是因为

  •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的21个女儿怎么样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宋朝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的21个女儿怎么样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可能会有人奇怪,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为何耻的是宋徽宗。因为宋钦宗委实是个被推出来背锅的,他是徽宗的长子,登基完全是因为他爹不想当亡国之君。靖康元年(1

  • 宋真宗赏赐大臣一壶御酒,为何里面却是珍珠?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宋朝

    宋真宗赏赐大臣一壶御酒,为何里面却是珍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次宴席,赵恒(宋真宗)赏赐宰相王旦一壶酒,并一再叮嘱:“此酒美味,切记等回家后再打开”。王旦至家,打开酒壶吓了一跳——酒壶里面满是晶莹剔透的珍珠。皇帝这是何意?慌乱中王旦一阵思考后恍然大悟,心里五味杂陈!同

  • 历史上最惨的“状元”,最后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明朝

    历史上最惨的“状元”,最后怎么死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隋朝时期,朝廷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拔人才,于是就创建了科举考试制度,此后这种制度就一直在延续着,而科举制也为很多的寒门学子创造了很好的机会,能够光宗耀祖,很多的寒门学子也为苦学十几年就是为了能够中榜,而在历史上却有一位状

  • 明朝开国功臣获免死金牌,最终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代,明朝

    明朝开国功臣获免死金牌,最终结局如何?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朱元璋大家应该都挺了解的,他是明朝的创始人,他手下的将士有很多,为他统一天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朱元璋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在登基以后,他对功臣们进行了嘉赏,分封诸侯的有不少。其中被封为永嘉侯的是朱亮祖,而他也

  • 历史上李渊选择退位真的是被逼无奈吗?真相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渊,唐朝

    李渊,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的记载,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兵变。公元626年7月2日,为了争

  •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对北伐态度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三国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对北伐态度如何?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

  •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朱元璋真的对刘伯温下手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还不了解: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为何要杀刘伯温?朱元璋真的是被冤枉了吗?从情理上来说,朱元璋并没有杀刘伯温,刘伯温属于是正常的生老病死。首先,刘伯温这个人,由于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所以很多人把他和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以至于在很多人心中,

  • 带秦国走上霸主之位,历史上赢稷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赢稷,战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封为诸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赢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也被称为秦昭王,他在位五十多年,凭借着强大的政治能力,带领秦国走向了霸主之位,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六国提供了政治军事基础。01挟持楚王,获黔中之地赢稷上台时,楚国虽曾受

  • 雍正临死前赐死一个让乾隆坐稳江山六十 这个人到底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清朝

    雍正临终忍痛赐死一人,让乾隆稳坐江山60年,这个人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清两朝,一直以来都是讨论度最高的两个朝代,一个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在位的朝代,另一个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论是它们的繁荣与落寞,以及之后各种变化,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