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为何没有被架空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为何没有被架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456 更新时间:2024/4/15 3:26:26

对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615年,张差拿着木棍,闯入太子住所,打伤守门太监,还嚷着要刺杀太子。此时,万历皇帝已经25年没上朝了,在群臣激愤之中,他不得不走出来,见了朝臣。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

他是明朝最特殊的皇帝,整整28年没上过朝。在躲避朝臣的第25年,因为太子遇刺,他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出来接见了朝臣。

这个事件,又被称之为“梃击案”,也被称为明朝末年的三大疑案之一。

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皇后没有儿子,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便要册立郑贵妃的儿子,即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大臣们都不同意,要求以长子为尊,应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明朝的皇帝,都比较听大臣的意见。

最终,朱常洛就当上了太子。

但没多久,也就是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一个叫做张差的人,拿着木棒闯入了太子的住所,打伤了守门太监,还囔囔着要去刺杀太子,最终被太子的近侍逮捕了。

审问之下,张差交代自己是被两个庞保、刘成两个人引进宫的,并且交代,只要他拿着棍子打倒一个穿着黄袍的人,下半辈子的吃喝就不愁了。

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

合理推论,郑贵妃夺太子之位不成,便想要杀人灭口。

群臣激愤,大家都开始上奏,要求处置郑贵妃,以谋杀太子之罪处死。

当时的万历皇帝,本来都不想搭理政务,但问题是,这件事涉及到了国本之争,如果他再不出面,基本上等于释放信号:我要改立太子!

一边是宠妃,一边是太子。

这件事,朝臣们都没有权限来处理,于是乎,躲避朝堂整整25年的万历皇帝,只能站出来处理这件事。

不过,他没有处置郑贵妃,还对她说:“你去求太子吧!”

《明史列传》: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

而太子一听,父皇显然不想要处理贵妃,于是,他马上表态,不想要大动干戈。

最终,梃击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错全归到张差和两个太监的身上。

处理好家务事,万历皇帝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25年没有上朝的万历皇帝,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对群臣说:“你们放心,太子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太子也很上道,连忙表示:罪魁祸首是张差和两个太监,如今已经处死了他们。

连当事人都不追究了,群臣也没有道理发脾气。

就这样,一场谋杀太子的大案,就这样草草解决了。

在任何朝代,谋杀太子都是天大的事,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这件事是否是郑贵妃所为,亦或者是太子自导自演?

事情的真相,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也能看出,哪怕25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依然能够把朝臣玩得团团转,依然能够巧妙实现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知,这个不上朝的皇帝,绝非庸碌之辈。

那么,问题来了。

万历皇帝有手段、有见识、有胸怀,他为什么不上朝呢?他不上朝之后,又是如何把控朝政的呢?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一直以“懒政、怠政”闻名。

但最开始的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10岁登基为帝。

登基后的前10年,他一直兢兢业业,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监督下,天蒙蒙就起床,听儒臣讲经,然后学习史书,听朝臣上奏。

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如果时间停留在这里,那么,能比朱翊钧还要勤奋的,可能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了。

朱翊钧不仅勤奋学习,处理朝堂也是一把好手。

他大力支持张居正改革,改善明朝经济,也改良了党争的混乱局面。

当然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有了不小的意见。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皇帝老师,又和司礼监是同盟,尽管不曾危害国政,但在很多事情上常常忽略了万历皇帝的感受。

帝王权威是不容冒犯的。

朱翊钧很不爽,但他没有发脾气,而是一次与又一次嘉奖张居正。

太后有时候也会忽视朱翊钧,因为每次有大事,太后都会问朱翊钧: “使张先生闻,奈何?”(取自《明使》)

由此可知,从10岁开始,朱翊钧就生活在老师张居正的阴影之下。

万历十年,朱翊钧迎来了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因为这一年,张居正去世了。

老师去世,朱翊钧终于可以亲政了。

而上台之后,他性格大变,骤然翻脸,直接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荣誉,还查抄其满门。

在朱翊钧心中,只要清算掉老师张居正,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帝王权威。

然而,他错了。

虽然,亲政后,他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了西北、西南和朝鲜边境,但他也发现,朝堂上的尔我诈,数不胜数。

最初,他清算张居正,本意是想要自己掌控局面,结果,受益的却是另外一批文官。

这些人,借着打倒张居正的名义,背地里谋取自己的利益。

因为这些人,朱翊钧对朝堂很失望,也产生了倦怠之意。后来,另外一件事的发生,直接让他萌生了退意。

这件事,就是立太子之事。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要册立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可朝臣们纷纷以祖制、国本等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朱翊钧不愿意,但又没办法不顾朝臣们的意见。

于是,他选择了“拖”字解决。

与此同时,勤勉政务的朱翊钧,也整日开始流连酒色,身体每况愈下。到后来,他直接以身体原因为由,心安理得地罢朝。

但在群臣的压力下,朱翊钧的“拖”字没有奏效。

万历二十九年,他被迫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进入了完全消极懈怠的状态。

他的这种怠政治,被后人称为“六不做”,即:

不郊,不亲自郊祭天地。

不庙,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无视臣民的诉求。

不朝,不上朝,不主持朝廷会议,就算大臣跪宫门也不予理会。

不见,不接见大臣,一般的官员根本见不到皇上,台省各路官员更是二十几年没见过天颜。

不批,不批示大臣的奏章。明朝大臣不轻易上奏,除非有急事。而万历皇帝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将大臣的奏章“留中”。不给批示,事情就完全办不了。

不讲,不参加经筵讲席。经筵本来是为皇帝专门设置的讲席,由大学士等人每日为皇帝讲经史,探讨治国理念。但这万历皇帝连朝都不上了,自然也就不参与经筵讲席了。

因为他长年累月的“六不”作风,朝廷各个党派林立,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派别众多,有的官员位置更是空缺许久。

但即便如此,万历皇帝一朝,并没有让大权旁落。

皇帝真正的权威,依然掌握在万历自己手中。

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万历皇帝多么厉害,而要感谢明朝的制度。

其一,完善的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

明朝的上传下达,是通过两个制度完成的,即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

内阁的官员,是由皇帝选派的,负责将向上帝奏报,写意见,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

一般来说,皇帝不需要自己想解决方案,只需要对内阁官员的意见给出批示就行,也就是所谓的“批红”。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能够完成批红,经常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明成祖感觉,皇帝这样过劳实在不行,就搞出了司礼监。即由翰林院大学士,教会太监识文断字,然后太监们帮着皇帝搞朱批。

为什么非要由太监来做这件事情呢?

主要还是因为太监的身体特殊,他们没有后代,容易被人瞧不起,就更能够忠心为皇帝办事。

在这两种制度下,如果要掌控朝政,那么这批人不仅要掌控内阁,还需要掌控司礼监。

而这二者,基本不可能达到。

一个是属于官员外部系统,一个是宫内系统。

一件事情要想通过去执行,就要必须要有批红和皇帝的盖印。

因此,虽说万历皇帝不上朝,但朝政的上传下达,他完全可以通过这两项制度基本控制。

其二,不上朝,不见臣子,不等于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不上朝,不怎么接见臣子,并不等于他不理朝政。

事实上,自从张居正死后,内阁的首辅就出现了频繁更换的局面,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王锡爵、沈一贯……

里面干不到一两年的人,大有人在。

首辅频繁更换,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真正掌控内阁,最后受益的自然是皇帝。

而且,自从张居正去世后,内阁首辅中就再也没有人和司礼监混成同盟。

万历皇帝,牢牢地把司礼监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如果发生什么大案子,必须由皇帝出面才能解决时,万历皇帝一定会自己站出来主持,梃击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样一来,朝廷党派虽然林立,但谁也没办法真正做大,更无法夺走皇帝的实权,真正的大权还是在皇帝自己手中。

只不过,随着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时间越来越长,明廷也逐渐混乱衰落。

真正的有识之士,对万历皇帝的行为深感失望,接连辞职的不在少数。

万历四十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也 “拜疏自去”。

深处朝廷之中的人,经常上奏得不到回应,官员空缺也没办法及时补上,有时候一个县令要当两个用。

《明史》:“至是六科只四人,而五科印无所属;十三道只五人,一人领数职。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督抚监司亦屡缺不补。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时攀执政与哀诉。诏狱囚,以理刑无人决遣,家属聚号长安门。职业尽弛,上下解体。”

万历四十六年,当努尔哈赤征讨大明王朝,明军溃败,万历皇帝依然不管不顾不上朝,沉醉在他的花天酒地之中。

也正是因为他,大明王朝活生生由盛转衰,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标签: 万历明朝

更多文章

  • 宇文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宇文泰,南北朝

    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一,家世显赫宇文泰是炎帝之后,鲜卑贵族后裔,少年时气量就大,轻视钱财,乐于施舍,用以结交贤能之人。孝昌二年(526年)六镇民变时,宇文泰追随葛荣。尔朱荣灭葛荣,认为宇文泰兄弟才智

  • 曹丕登基之后曹洪是什么下场?要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洪,三国

    曹洪,魏武帝曹操从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曹洪两次救过曹操的性命,没有曹洪,曹操就死了两次了,也不可能统一北方了,曹洪这么大的功劳,按理来说应该受到极高礼遇才对,但是,却恰恰相反,结局并不好,曹操的儿子曹丕当皇帝后,甚至要杀曹洪,这是为什

  • 夏姬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多传奇?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夏姬,春秋

    是夏姬,春秋时期郑穆公和少妃姚子的女儿,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夏姬出身郑国公室,本名‘姬少’。在先秦时期,能够拥有自己姓名的女子,那可都不是一般人。唯有最高等的贵族,才会有这个待遇。当然,夏姬显然有这个资格,因为她是实打实的公主,她爹是郑穆公。她爷爷的爷爷,

  • 李广利真的是一个草包吗 汉武帝重用他的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广利,汉武帝

    李广利真的是草包吗?如果李广利真的那么菜,汉武帝为何要重用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著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其实并不完全是草包。如果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草包,汉武帝也不会让他领兵讨伐匈奴。李广利在战场上也是有高光时刻的,只不过闪光点确实不多,

  • 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当中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武帝,儿子

    对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结局都不太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自杀,两个儿子早逝,只剩下老五刘髆算是顺利活到了终老。“皇家儿女难将养”这是出自某影视剧中的台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权利的漩涡中挣扎

  • 贾谊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他经历了哪些事情?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贾谊,汉朝

    贾谊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从贾谊的故事里,我们可以领会一个道理:做人,应该宠辱不惊,人家对你好,要过得去,人家对你不好,也要过得去。贾谊这个人才华横溢,但是书生气太重,如果贾谊的才华运用得当的话,应该能成为汉朝开国以来,唯一一

  • 丁谓的一生对宋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丁谓,宋朝

    丁谓的一生对宋朝做出了哪些贡献?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丁谓在《大宋宫词》第七集中高调亮相:他出类拔萃的科考文论令皇太子眼前一亮,殿试答辩时气定神闲侃侃而谈,句句打动皇太子之心:“我大宋之国土,可成为子民栖居之家园,亦可成为杀人之修罗场!”他认为:“唯有让战求和,方能休养生息!”皇太子正

  • 宋英宗赵曙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愿意祭奠宋仁宗?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曙,宋朝

    宋仁宗死后,赵曙为何不愿意亲自去祭奠他?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两宋名声最好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皇帝之一的宋仁宗赵祯驾崩。随后,其养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宋英宗赵曙这个皇帝比较特别,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备胎皇帝,其父赵允让曾在宋真宗时期,因宋真宗无子被接进皇宫当作皇位继承人

  • 来俊臣是谁?他为何能成为唐朝第一酷吏?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来俊臣,唐朝

    来俊臣是唐朝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无赖出身,善于告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唐朝在武则天掌权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特殊人物:此人本是市井无赖,靠着告密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而后青云直上,成了朝中的大官。做官期间,他以手段酷烈,擅于严刑逼供而闻名。他掌权的时候,满朝

  • 周兴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兴,唐朝

    周兴是武则天时期被重用的酷吏之一,精通律法。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唐朝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件趣事。武则天主政时期,曾有两位出了名的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这两位酷吏以手段残酷,严刑逼供闻名。在武则天时代,这两位酷吏,曾是朝堂上的噩梦,让很多官员闻之色变。不过后来,有人向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