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吕颐浩是谁?他的一生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吕颐浩是谁?他的一生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928 更新时间:2024/3/19 23:11:47

吕颐浩,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秦桧是宋朝最著名的奸臣,他曾经独相二十多年,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一度让宋高宗赵构都忌惮不已。

但秦桧这么权势滔天的人物,也曾经遭遇过政治上的滑铁卢,也曾经被政治对手扳倒过。

扳倒过秦桧的这位牛人叫吕颐浩。

吕颐浩是宋哲宗时期的进士出身,到宋高宗执政时期,已经算是四朝元老了,资历比宋徽宗时期进士出身的秦桧要深一些。

他跟宋高宗的关系也很深,几次在宋高宗陷入危难之中时挺身而出,帮助宋高宗摆脱危机,深得宋高宗信任,也因此,才有能耐扳倒秦桧。

本文就聊聊这位跟秦桧交锋大占上风,将其赶下宰相之位的南宋初期名相吕颐浩。

一:老谋深算,躲过“靖康之耻”

吕颐浩很精明,老谋深算,还因为这份精明躲过了“靖康之耻”。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吕颐浩在担任燕山府路转运使期间,遇到了“常胜军”统帅郭药师叛宋降金事件。

结果,吕颐浩也被郭药师裹挟降金,金人退走后才被放回宋朝,“金人入燕,郭药师劫颐浩与蔡靖等以降,敌退得归。”

此时的宋朝因丢掉了燕山府,也正在筹备新的向北的防线,看到吕颐浩回归后,觉得他有在河北一线工作的经验,朝廷就任命吕颐浩为河北都转运使。

但吕颐浩马上就以有病在身为由辞官不做,离开了国都汴梁。

他辞官不做有二个原因,首先,觉得建立的新防线挡不住金军南下,到时候自己首当其冲的要担责,干脆一走了之。

这其实也是他一贯的政治态度,早在他被任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时,他就表过态:“开边极远,其势难守,虽穷力竭财,无以善后。”不建议朝廷接收被金人遗弃的地盘,不愿意去做燕山府路转运使。

辞去河北都转运使的职务也是一样的态度,而且,因为在河北地区待过一段时间,对金兵和郭药师的了解更深刻,精明的他哪能不赶紧脱离苦海?

其次,他虽然是被郭药师裹挟,但毕竟是有过降金的污点,没能展现出士大夫的气节,比如自杀殉国,或者怒斥叛臣等等,因此,他需要避免政敌以此来攻击自己。

就这样,辞职归乡的吕颐浩因为既不在抗金前线,也不在汴梁城中,躲过了让宋朝进入灭顶之灾的“靖康之耻”,并在宋高宗登基后,成为新朝的臣子。

二:三次挺身而出,帮助宋高宗解决危机

吕颐浩曾三次挺身而出,献策帮助宋高宗摆脱危机,其中不但有主动帮这位皇帝拦截追击的敌人的恩惠,还有救驾大恩。

第一次是在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当时,金兵随着宋高宗的脚步南下,想抓住宋高宗。

时任扬州知府的吕颐浩马上站出来,让宋高宗赶紧渡江南下,自己留在扬州抵抗,帮助宋高宗撤退争取时间,以及阻止金兵渡江南下。

宋高宗深受感动,顺利撤退到江南后,马上就给吕颐浩升了官,《宋史·吕颐浩传》中记载:

建炎二年,金人逼扬州,车驾南渡镇江,召从臣问去留。颐浩叩头愿且留此,为江北声援;不然,敌乘势渡江,事愈急矣。驾幸钱塘,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还屯京口。

第二次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逃到南方的宋高宗倒霉的遭遇到了一次兵变,就是著名的“苗刘兵变”,被叛臣苗傅、刘正彦逼迫退位。

吕颐浩知道这事后,马上赶到江宁,联系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组织援救,顺利解决了“苗刘兵变”,帮助宋高宗复位,《宋史·吕颐浩传》中记载:

时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即遣人寓书张浚曰:“时事如此,吾侪可但已乎?”浚亦谓颐浩有威望,能断大事,书来报起兵状。颐浩乃与浚及诸将约,会兵讨贼......进韩世忠为前军,张俊翼之,刘光世为游击,颐浩、浚总中军,光世分军殿后。颐浩发平江,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辟。

事后,吕颐浩拜相,“以颐浩守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第三次还是在建炎三年,当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誓言一定要抓住宋高宗。

还是吕颐浩先表态,让宋高宗跑,自己愿意死守常州、润州一线,抵抗金兵,后来又献策让宋高宗往海上跑,《宋史·吕颐浩传》中记载:

车驾幸建康,闻金人复入,召诸将问移跸之地,颐浩曰:“金人谋以陛下所至为边面,今当且战且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臣愿留常、润死守。”上曰:“朕左右不可以无相。”乃以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驾至平江,闻杜充败绩,上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

宋高宗逃到海上后,只能陆上称雄的金兵鞭长莫及,宋高宗再一次摆脱了危机。

有了这三次帮助宋高宗逃跑及复位的大功,吕颐浩成为了宋高宗信赖的大臣之一,这为他后来跟秦桧争权,继而扳倒秦桧打下的基础。

三:扳倒秦桧,让宋高宗将其罢相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秦桧拜相,为了平衡朝局,宋高宗想起了吕颐浩,将他召回二次拜相,用来制衡秦桧。

吕颐浩此前被罢相过一次,原因是当韩世忠在黄天荡把金兵围住时,他劝说宋高宗亲征,然后被弹劾了。

以前他总是劝宋高宗逃跑,然后一步步高升,唯一的一次劝说宋高宗勇敢一点,就被罢免了。

但吕颐浩帮过宋高宗多次,需要用人时,宋高宗还是会想起他。

在绍兴元年时,秦桧虽然跟吕颐浩同时为相,但秦桧的资历、功勋、威望都远不及吕颐浩,两人争斗,吕颐浩天然就不落下风。

而吕颐浩回来后,首先要干的事就是要扳倒秦桧,“颐浩既还,欲倾秦桧”。

吕颐浩想扳倒秦桧的原因并非那么大义凛然,不是因为秦桧主张跟金国讲和,而是为了独霸相权,两人之间的斗争是单纯的权力争夺。

秦桧当然也不甘心输给吕颐浩,两人之间开始了一场互相弹劾、争夺权柄的大战。

但吕颐浩棋高一着,他比较能抓住宋高宗的心理,就是不怎么想对金国妥协。

秦桧毫无疑问主张跟金国媾和,但宋高宗当时对于跟金国媾和的心思真不是特别坚决。

毕竟,韩世忠在黄天荡一战,让金国绝了渡江南下的想法,宋高宗感觉还比较安全,有意跟金国扶持的伪齐国政权争夺一些战略要地。

根本原因是,宋高宗害怕金兵,但不害怕伪齐国刘豫的军队。

在吕颐浩二次拜相时,金兵刚刚在此前一年打赢“富平之战”,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宋朝的陕西路,试图通过陕西路进攻蜀中,想占领川蜀大地。

就连在黄天荡之战中大败,却依旧极力主战的完颜宗弼(金兀术)也被调派到了陕西方向,中原及两淮地区,宋军面对的敌军主力都是刘豫辖下的伪齐国军。

所以,宋高宗至少在绍兴元年前后,其实是主战的,秦桧一心主和的策略,此时并不合宋高宗的心意。

所以,当吕颐浩组织党羽弹劾秦桧结党时,宋高宗不介意帮吕颐浩一把,配合吕颐浩指责秦桧,《宋史·秦桧传》中记载:

上召直学士院綦崈礼入对,示以桧所陈二策,欲以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帝曰:"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桧又言'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今无闻。"崈礼即以上意载训辞,播告中外,人始知桧之奸。

随后,秦桧就被罢免了相位,“桧罢,乃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吕颐浩能扳倒秦桧,资历以及跟宋高宗的关系是主要基础。

而最根本原因就是如前面所讲的,当时的宋高宗有心主战,秦桧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可以暂时下放。

否则,吕颐浩跟秦桧之争,到底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四:吕颐浩二次罢相,离开权力中心

秦桧被罢免后,吕颐浩开始掌权,但他只辉煌了仅一年多时间后,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就再次被罢免。

吕颐浩被罢免,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为了给宋军凑集军费,推出了“月桩钱”(篇幅有限,不仔细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搜索了解),导致南宋所辖的多个地区民情不稳,部分农民起义就是以此为由爆发的。

其二是吕颐浩看到宋高宗有心一战,提出了北伐中原的计划,《宋史·吕颐浩传》中记载:

颐浩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谓:“太祖取天下,兵不过十万,今有兵十六七万矣。然自金人南牧,莫敢婴其锋。比年韩世忠、张俊、陈思恭、张荣屡奏,人有战心,天将悔祸。又金人以中原付刘豫,三尺童子知其不能立国。愿睿断早定,决策北向。今之精锐皆中原人,恐久而消磨,他日难以举事。”

但是,绍兴三年时,宋朝的财政是否能支撑北伐,宋高宗心中没底,吕颐浩搞“月桩钱”造成的动乱,他是看在眼中的。

然后就是,宋高宗的主战,仅仅只是想从伪齐国夺下一些战略缓冲地,比如,所谓“守江必守淮”,东线宋军能把防线前推到淮河一线,宋高宗就无比满意了。

在中线,宋高宗也只是想夺占和稳固荆、襄,能好好护卫两淮的侧翼就行。

这样一来,宋高宗躲在临安(杭州),向北至少能打造出三条防御线,安全问题大大加强,将来跟金国谈判时,底气也更足。

宋高宗的主战只是为此而已,并不想去夺取中原,他骨子里还是害怕金兵的。

因此,吕颐浩提出恢复中原的战略,超过了宋高宗心中主战的底线,他忽视了皇帝真正的心意。

再加上吕颐浩有擅权的迹象,主和的秦桧他排斥,主战的李纲他也排斥,让宋高宗感觉到了一些危险。

于是,吕颐浩再次为相仅两年后,就又被宋高宗罢免。

此后,吕颐浩虽然依旧在各地为高官,但没能再次进入到权力中心,后来再次为相的秦桧也不会让吕颐浩再复出。

标签: 吕颐浩宋朝

更多文章

  • 古代军队统帅一般都是征战多年的将军 童贯身为太监为何能够担任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童贯,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太监童贯为什么能当宋军统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军队统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务,一般来说都是由德高望重且有着多年征战沙场经验的将领来担任。即使皇帝昏庸无能,军队统帅这个职务皇帝也会慎重考虑安排一个有着一定经验的人来担任。如果将一个太

  • 天京事变杨秀清掌握大权 韦昌辉是怎么轻易解决杨秀清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秀清,太平天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天京事变中大权在握的杨秀清,为何被韦昌辉轻易屠戮,两万人惨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天京事变的爆发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落,为何会爆发这次内讧事件?这次事件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特别是东王杨秀清当时掌管军政大权,为何被韦昌辉轻易

  • 曹操不是喜欢人妻吗 曹操抓到马超老婆后为何送给了别人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马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俘获马超妻子后,为何没占为己有却送给别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一、曹操和“孙十万”公元215年的三月,曹操灭掉马超、韩遂之后,仅休整了三年,便迫不及待地剑指张鲁,亲统十万大军,开启了扫荡汉中之战。因为就在一年前,刘备趁曹操跟马

  • 曹操手下的强将那么多 曹操为何对典韦特别看重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典韦

    还不知道:曹操手下强将众多,为什么特别看重典韦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典韦是曹操手下的名将,他本是张邈的部下,但是后来投奔了曹操。后来在张绣攻打曹操的战斗中,典韦奋力作战,最后寡不敌众,战死了。曹操知道后,痛哭了一场,并亲自祭奠典韦,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礼遇了。

  •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 李渊为何没有压制住历史米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李世民

    还不知道:玄武门之变前,李渊为何不压制李世民?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其实唐高祖李渊已经很努力了,不是阻止儿子争斗,而是在努力压制二儿子。无奈他二儿子实在厉害。高祖于武德二年就开始制衡军权了,那时候李世民刚打完薛仁杲平定陇右,天下还有好几个割据政权。高祖杀了

  • 陈尧佐:北宋宰相、书法家、诗人,在水利上颇有成就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陈尧佐,北宋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郡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

  • 君田文是什么出身?他组织五国伐齐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君田文,战国

    君田文是战国时齐国贵族,齐国 宗室大臣,战国四君子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田文是战国后期的齐国名士,曾经多次担任齐国宰相,也曾被秦昭襄王看中,到秦国担任宰相。孟尝君出身齐国宗室,晚年却鼓动五国伐齐,差点消灭母国。那孟尝君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一,巧言难父田文是靖郭君田婴之子,

  • 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神机妙算却为何不能一统天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演义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角色就非诸葛亮莫属了。以神机妙算而著称的他,为何却没能一统天下呢?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的诸葛亮,出山之后帮助刘备解决了诸多难题。然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刘备寄予

  • 双亲死后朱元璋找地主借地被拒 朱元璋称帝后是怎么对待他的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地主

    对朱元璋父母双亡,地主刘德拒绝借地安葬,称帝后如何对待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一位放牛的落魄穷小子,再到小和尚,再到起义军的一员,最后登基称帝,朱元璋一生的经历不可谓不传奇,他简直就是励志的楷模和典范。虽然不喜欢朱元璋的人也有很多,但是不管你喜欢与否,朱

  • 三国时期赵云与关羽用一招制敌杀死了哪些大将?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赵云,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赵云在三国名将中,非常厉害,特别是在演义中,赵云在战场上几乎是勇不可挡,一生未遇到敌手,单挑基本没有输过,而且,赵云每次单挑,几乎都是一招制敌,一个回合就将敌将干掉,赵云至少有五次一招制敌,比如,一合刺死河北名将高览,一合刺死东吴大将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