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王莽篡位后,专注改革,为何还是会失败?

王莽篡位后,专注改革,为何还是会失败?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2 更新时间:2024/2/10 22:11:12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王莽

王莽篡位后的十五年里,唯一干的事情就是改革,以及为了应对由此导致的乱局而疲于奔命。

王莽改制的内容,与他所处的时代全然不相符,反而依稀有些近现代概念的影子。因此,他也被冠以了“穿越者”的雅号。但这只是个戏称,实际上,王莽是个彻头彻尾的复古者。作为儒生治国的一次全面尝试,他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要搞清楚王莽改制为啥失败,我们得先弄清楚他为何能够上位。

外戚王莽能够篡位,靠的却并不是外戚,而是天下儒生的支持,这跟西汉后期的衰落有关。

从巅峰走向滑坡,西汉的衰败来的如此之快。在“以霸王道杂之”的汉宣帝时期,西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达到了综合国力的最巅峰;而他的儿子汉元帝即位后,为人柔懦、不懂权谋,逐渐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落。

对于西汉末年的朝野状态,史书中用了两个描述。

在统治阶层,“各从其欲,欲所无穷”,极度的腐败,日复一日的互相倾轧,极大影响了政权的有序运转;

在经济、民生层面,“国家空虚,度用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土地兼并日益严峻,大量资源向权贵、豪族手里集中,朝廷税收锐减,失去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

根据当初董仲舒提出的理念,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即圣君治国;而西汉末年统治者的无能,已经让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心生不满,涌现出了一股“厌汉”的情绪。

另一方面,秦汉以来,“五德循环”的逻辑颇有市场。比如早在汉昭帝时期,就有一个名为眭孟的文人上书声称:“汉帝宜......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成顺天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下场可想而知:以妖言伏诛;

甚至到了汉宣帝时期,仍有一位“盖宽饶”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下场也差不多;

而到了颓势尽显的汉成帝时期,这种言论出现得更加频繁,谷永曾上言:“黄浊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不久后,方士甘忠可提出:“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而到了汉哀帝在位期间,甘忠可的弟子贺良前仆后继的上言:“汉运已经中衰,应当重新接受天命”。

这种舆论流传的太广,以至于汉哀帝本人的思想逐渐产生了动摇,比如他曾半开玩笑的对自己的男宠董贤说:“吾欲法禅舜,何如?”

而王莽之所以能够崛起,外戚身份只是个敲门砖,真正的法宝,则是顺应当时天下文人阶层的“厌汉”思潮、刻意把自己打造成儒家理想中的“圣君”形象。

比如在王氏子弟纷纷极尽骄奢时,王莽却“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而且还“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简直是外戚界的一股清流;

伯父王凤生病后,王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与儒家理念中“孝”的标准完全吻合;

他担任侍中之后,不像其他外戚那样任人唯亲、卖官鬻爵,也不大肆敛财,穷奢极欲,而是一边仗义疏财、赈济他人,一边大力举荐民间贤士,“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王莽还严格要求家人,他的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外形上跟一般人家的奴婢没什么两样;而他的几个儿子中,王宇、王获、王临,都因为触犯了法令被王莽勒令自杀。

因此,在王莽被汉哀帝遣送回封地后,曾经出现了100多次“吏民”为他上书喊冤的情况;甚至到朝廷里参与考试的士子,也在试卷里对王莽的功德大加歌颂。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汉哀帝不得不把他召回。

王莽回京后不久,汉哀帝去世,王莽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成了话事人,在朝臣几乎全票推举下,王莽官复大司马一职。在扶持年幼的汉平帝上位后,王莽按照更加迅猛的节奏收买人心。

比如大肆分封功臣、宗室,先后有两百多人因此得到了好处;

团结老干部,给予退休官员终生领取原俸禄1/3的待遇;照顾鳏寡孤独,遇上灾荒年,他带头捐出自己的土地、钱财赈济穷人,甚至还专门在长安城给贫苦百姓修建了免费住房;

优待老人妇女,承诺不让这些弱势群体遭受政治上的株连;

他扩充太学,扩大招生规模,给太学生们修建了上万间条件优越的宿舍;在郡、县、乡都设置学校,全方位、无死角推行儒家教育;

......

王莽的付出,自然收到了回报。比如,在他拒绝接受朝廷赏赐的田宅时,共计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对朝廷施加压力。王莽最终登上帝位,几乎是水到渠成、被儒生们推上去的。

其后,王莽立即动手,按照他的设想对社会进行改革。他的改制基调,在首个诏书中就已经体现得明明白白:

古者......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即:秦代以来礼崩乐坏,这正是民间困苦的根源所在,因此,自己要以封建皇权的力量,在天下推行儒家所推崇的三代古制。

具体来说,有这几方面:

第一,土地国有,不得买卖,推行传说中的井田制;地主手中多余的地必须上交;

第二,奴婢不得买卖;

第三,除了原有的盐、铁专卖外,酒也实行国家专卖制;

第四,由国家出面贷款,利息极低,取代民间资本;

第五,施行平价贸易,即政府出面收购,维持物价稳定,防止商人囤货居奇;

第六,降低爵位,比如匈奴、高句丽等附属国的首领,都要去掉“王”的称呼,降低为“侯”。

其他还有改革币制、征收土地荒弃税、改革政府架构等等一系列措施。

由上可见,王莽改制的初衷,是希望以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实现自己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以彻底解决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奢靡无度、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困苦的危机。实际上,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礼治。

客观而言,他的上述举措,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痼疾。但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要从掌控社会命脉的地主阶级手中攫取利益,那无疑虎口夺食。

而为了推行这些政策,王莽的新朝采用了法家的严刑峻法,无数诸侯、公卿、平民遭受重罚,反而加剧了阶级的矛盾、社会的动荡。

而且,在遇到挫折后,王莽很容易朝令夕改,导致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对于朝廷的想法、制度无所适从,各阶层逐渐怨声载道。

此外,由于把藩国的“王”降格为“侯”,王莽激起了匈奴等部落的拒绝。面对这种情况,他无视当时的困难,轻易的付诸武力,把数十万百姓拖进持续不断的边境战火中。

最终,王莽雄心勃勃的改制,迎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在官员阶层,“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儒家理想中的礼治,不但没有改变原有的贪腐风气,反而促使其愈演愈烈;

民间老百姓则“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面对繁琐的法令,老百姓无所适从,拼尽全力获得的回报,连税收都应付不了;在家里老老实实待着,也会因为邻居私自铸钱而惨遭连坐。

最终,老百姓只有“悉起为盗贼”这一条路可走,绿林、赤眉军,原本仅仅是求食的流民而已,却被硬生生逼成了席卷全国的起义军。

戏剧性的是,在见识了王莽的改制后,原本“厌汉”的天下,又逐渐回归了“人心思汉”,这就是当时的各股起义军中,纷纷拥立刘氏后代为主的原因所在。最终,出身地主阶层、却已经儒化的刘秀,由于思路清晰、政策得当、能力突出,成功聚拢了人心、民心,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一位。

王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政治家,但却不是个合格的帝王。以我们如今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封建时代的统治,本质上是把社会资源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分配界线上,既要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得满足老百姓的生存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示之以宽柔,更要以务实的法令、制度、权谋加以约束,其难度之大,不是儒家提倡的古制能够解决的。

标签: 王莽汉朝

更多文章

  • 刘娥为什么不学武则天登基称帝 刘娥是不敢还是不能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刘娥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宋刘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皇后垂帘听政11年,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想呢,还是不敢?直接回答问题,不敢。刘皇后和武则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武则天之所以后来能够真的当皇帝,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的。首先是在高宗晚期多病的情况下,她就已经和高宗一起,“二圣临朝”了,

  • 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去攻打日本?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伯温,明朝

    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去攻打日本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天下四方初定,前元余孽

  • 安定王朱尚炌,明朝第一位造反的郡王,他的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尚炌,明朝

    安定王朱尚炌是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样靠“开局一个碗”起家的,可谓是绝无仅有。但是朱元璋出身虽低,却非常谦虚好学,特别善于总结历史上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在他老人家看来,周朝以分封而享国八百年,而那些宗室孱弱的

  • 荆州丢失,关羽身死,刘备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刘备,三国

    说到荆州丢失,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公元219年,受封前将军的关羽命南郡太守糜芳坐镇江陵,将军傅士仁镇守公安,以与江陵形成掎角之势,如此一来,关羽认为后方无忧,于是率领大军围攻襄樊两城。战事之初,曹操派出于禁督七路大军增援樊城,然而主将于禁不熟悉当地的地势环境,也不清楚当时的天气,导致大军被山洪淹没,为

  • 唐顺宗李诵,为何会被儿子废掉帝位?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诵,唐朝

    每当一提起唐顺宗李诵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里曾这么说过:“最是无情帝王家”,世人也皆说皇家无父子,身处帝位,考虑最多的便是天下百姓的生计,对于父子之情,便淡漠了许多。即使是太子,也难以享受几天父爱。唐德宗时,太子岳母有罪,唐德宗恨乌及屋

  • 汉惠帝的皇后张嫣深受宠爱,为何到死都是处子之身呢?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张嫣

    皇后至死仍是处子之身,这在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位与皇帝十分恩爱的皇后,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处女皇后这在历史上实际不多见的事,西汉就有一位皇后深得皇上喜爱,并且多次与皇上同房,可是,她却到死还是处女,此人就是西汉惠帝的皇后张嫣。首先,我们来讲讲这位汉孝惠帝又是何人?他是没高祖刘邦的儿子,

  •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起义中,最厉害的人是谁?他是被谁击败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福通,元末

    说到刘福通,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谈及元朝最后一位军神,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是王保保,即《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兄长,历史上的“天下奇男子”。一次,朱元璋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

  • 后世是如何评价管宁的?他比诸葛亮还厉害吗?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管宁,东汉

    说到管宁,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谈及三国第一人,虽然没有定论,但在大众印象中不外乎就是曹操、郭嘉、诸葛亮、荀彧、刘备、孙权、周瑜等人中之一。风云激荡的三国年代,这些人叱咤风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然而,在王夫之、钱穆等历史名人眼里

  • 揭秘:嘉靖帝的宠妃为何会惨遭凌迟?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端妃,明朝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十七名年轻女性被押赴北京西市,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光衣服,惨遭凌迟之刑。当时,许多人并不知道她们的身份,其实这些被杀的人中,有一位的身份非常特殊,因为她是嘉靖帝的宠妃曹端妃!既然曹端妃深得嘉靖帝的宠爱,为何她的下场却这么惨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

  • 后周太祖郭威的一生经历过什么?选养子柴荣继位有何用意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郭威,五代十国

    你真的了解后周太祖郭威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子承父位是传统,尤其是皇位,就算没有儿子,也是要传给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或者其后人,毕竟皇位关系着江山社稷,天下万民。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那么一位皇帝,他在临终之前,却将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妻侄,这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