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惠文王为什么会攻打巴蜀?原因是什么

秦惠文王为什么会攻打巴蜀?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19 更新时间:2024/2/16 23:22:30

秦惠文王为什么会攻打巴蜀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

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秦灭巴蜀之前,秦国内部有一次关于先攻韩,还是先攻占巴蜀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秦惠文王为何选择攻打巴蜀而非韩国?

战国时代是一个比拼综合实力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军事实力是国家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但是一个合格的强大的军队背后,都有一个经济强盛、内政稳定的社会背景进行支撑,所以在战国时的文臣武将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春秋战国,天子式微,诸侯争霸,乱世纷争的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出现了好多文臣武将的搭档,比如说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吴起、燕国中期的乐毅和剧辛、又比如齐国的田忌孙膑,这些人都是比较好的搭档。我们今天所要提到的这一对,也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搭档,他们就是张仪和司马错。

张仪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他凭借着他卓越的口才,为秦国牟取很多的土地利益,让那个时代的秦国真正的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也当真实现了三寸不烂之舌能敌百万雄狮的奇迹,几次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化险为夷。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张仪,就是秦惠文王的左膀右臂之一,是秦惠文王那个时候政治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靠。

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大将,在秦国历史上也算是非常著名将领,他是远距离长途奔袭作战的主要发展者。这两个人的搭配可以说是,内可以安定秦国的内政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外可以开疆拓土威慑其它的国家,无论是在秦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整个战国时代的历史上都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组合。

我们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他们两个完美的配合,而是他们两个之间的一次意见分歧,而正是这次意见分歧,让秦惠文王发现了秦国的另一处战机,也让秦国收获了巨大的实际利益。这一次分歧就是他们二人关于先攻韩,还是先攻占巴蜀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让我们今天重点分析的就是这两个人对于各自的意见都有着哪些理论方面的支撑,都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针对自己左膀右臂的不同意见,秦惠文王又是如何进行决断的?

张仪主张攻打韩国

天下咽喉韩国是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仪为何主张攻打韩国?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韩国的战略地位。事实上,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核心国家是晋国,而在晋国被分裂之后,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就占领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段,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韩国的地理位置比赵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更加优越。

韩国具有天下咽喉之称,它基本上处于那个时候中原文明所占领的土地中心,与许多的国家都有着相邻的土地,而秦国是一个地处偏远西部的诸侯国,虽然它的土地面积比韩国要广阔许多,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远远没有韩国来得重要,所以占据了韩国其实就等同于占据了中原核心地段的战略地区,对于秦国后来的东进有着很好的奠基作用。

吞并韩国可以钳制魏国、楚国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威慑其他的诸侯国,主要是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我们知道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一直都是战国时代十分强盛的诸侯大国,魏国因为之前进行了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成为战国首霸,此后虽然衰落却也一直排在战国七雄的前列。

而楚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更是地大物博,韩国是一个夹在魏国和楚国中心的国家,如果一旦能够吞并韩国,那么首先在地理上,就能够极大程度上隔断楚国与魏国之间的联系,北面可以对抗魏国,南面可以对抗楚国。

秦国如果威慑了魏国、楚国这两个诸侯大国,就等同于在山东六国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能够极大地提高秦国对于中原地区其他诸侯国的威慑作用,更好地为秦国的统一事业服务。

吞并韩国难度小,能够破除合纵策略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韩国本身综合国力的原因。在战国时期的七大诸侯国当中,韩国的占地面积是最小的,在发展上也是最为弱小的,它甚至比不上北方的燕国,燕国虽然也是积贫积弱已久,但是它毕竟是西周的开国诸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沉淀,而同时它的土地面积比韩国要广阔许多,这就导致韩国其实是山东六国当中最好拿下的国家。

后来秦王嬴政一统六国时,首先拿韩国开刀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攻打韩国比攻打其他的诸侯国要方便很多。张仪是站在统一的大局方面进行考虑的,他认为如果秦国想要一统中原,那么必定要消灭山东六国,而韩国无论是在整体实力上,还是在战略地位上都是秦国最好的攻打对象。同时,如果秦国能够占领韩国的话,那么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政策也就不攻自破了。

标签: 秦惠文王战国

更多文章

  • 乾隆的儿子傅恒的女婿,历史上的永瑆有多抠门?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永瑆,清朝

    永瑆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了几个特别出名的人物。雍正以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刻薄寡恩而出名。乾隆以爱慕虚荣,好大喜功,风流倜傥,奢侈败家而出名。道光皇帝却又以节俭吝啬出名,他不但自己穿带补丁的衣服,就连皇后过生日,也就宰了头猪打发了事。如果说你

  • 小说中吕布是头号高手 历史上的吕布武艺又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布,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吕布实力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布是小说中的头号高手,无人能敌,历史上吕布的武艺又如何今天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吕布、刘备、关羽和张飞。该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董卓控制朝政后,罢黜并谋害了少帝刘辩,引

  • 乾隆仅存的嫡子永璂为什么到死连爵位都没有?真相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永璂,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永璂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按理说,辉发那拉氏出身不低,又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儿子,本该极其尊荣。事实却并非如此,她被乾隆所厌恶,虽碍于面子没有废了她,但最后也是有名无实了;不仅如此,可能是“恨屋及乌”,她的儿子,也就是十二阿哥,名叫永璂,乾隆从来没有重视过

  • 朱棣的生母是谁?他为什么不认自己的母亲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明朝

    朱棣的生母是谁,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熟知明朝历史的都知道,通过发动政变登上皇位的朱棣是朱元璋的嫡生皇子,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明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但坊间对朱棣的身世却流传着很多版本,甚至据《蒙古秘史》中记载,朱棣本是其父亲与一外族妃子所生。那永乐帝朱棣

  • 任森是什么人?击败梁山五将,与金枪手徐宁同归于尽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任森,宋朝

    任森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荡寇志》中,徐槐之所以能够在征剿梁山的过程取得辉煌战绩,除了他本身具备的眼光与韬略之外,与其帐下的几位勇武悍将也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要介绍的这位将领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十八散仙排行第六位、贵陵深处保虚无上真人降生的任森。任森在该书

  • 南宋亡国之君宋末帝是什么下场?历史上唯一一位葬在广东深圳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末帝,宋朝

    说到宋末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历代帝王都有皇陵,当然除了明朝的建文帝下落不明外,其余的帝王都“认祖归宗”了,基本上都和自己的列祖列宗挨着,就算不挨着也会有人陪伴,但这位就与众不同了,他仅活了7岁,放现代还只是个一年级小学生,正是童年最美好的时刻,然而他的生命就定格在8岁,更可悲的是,他的尸体在大海里

  • 朱棣在文治武功上不逊色父亲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朱棣

    对朱元璋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朱棣?不少历史爱好者可能都看到过或想过这个问题。朱元璋复原像从历史上来看,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有两个儿子相当出色,一个是懿文太子朱标,一个是成祖朱棣。朱标常年帮助父亲处理朝政,治政经验丰富,且仁爱宽和,若

  • 五胡暴君的苻坚为什么湖北称为独眼皇帝?凶暴成性屠戮群臣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苻坚,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苻坚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两晋时期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杀的热闹,前秦最著名的皇帝苻坚,提起他都知道两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前秦还有另一位奇葩皇帝暴君苻生,因为他瞎了一只眼睛其从小就不受爷爷的喜欢,他爷爷一次和他开玩笑说,我听说瞎子一只眼流泪,是真的吗?旁边

  • 赵匡胤为什么那么信任杨信?杨信升官后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哑巴?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信,北宋

    杨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当初赵匡胤一手策划“杯酒释兵权”,不仅收回了兵权,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忧患,还在人们心中建立的“仁义之君”的形象。然而这也导致了后来朝中无将可用,为了找到一个可靠的将领,赵匡胤可谓是费尽了千辛万苦,本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个靠谱的张琼,准备

  • 帮秦始皇灭六国的王翦,为什么还能得以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翦,秦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翦帮秦始皇灭六国为何能够逃脱被杀命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从秦始皇创立封建国家到大清灭亡就没有不打仗的。战争之中所产生的许多英雄,他们创造的英雄事迹也在时间的尘埃中化为乌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事迹却是几千年几万年也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