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刘伯温对风水的预测真的这么准吗?

刘伯温对风水的预测真的这么准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86 更新时间:2024/2/15 0:19:46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在老百姓眼里刘伯温是一位神机妙算的风水大师,不亚于诸葛亮。刘伯温经常出现在风水书中,很多书中,都将他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精通占卜术,常常能算出一个人的运势,而且对于地形的勘探也是十分的准确,对于风水的推测,更是达到了通天的地步。古代很多老百姓都认为刘伯温能够知晓前后一千年的事情,是一个通晓天地之人。

刘伯温自幼聪明,天赋极高。他从小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兵法术数等学问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响。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此子,必光大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列刘伯温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将来一定会成为王佐大器国家栋梁。

刘伯温在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远大抱负。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归隐。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当此之时,山雨欲来风满楼,元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各支反元义军纷争不断,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具真龙天子之气。公元1360年,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山辅佐。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从此将刘伯温视为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忠心耿耿地为朱元璋效力,积极出谋划策。他为朱元璋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朱元璋基本上按照刘伯温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在应天称帝。

公元1368年,明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

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享年65岁。在明初的官场中,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派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曾一度占上风,但最终却刘基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虽然《明史:刘基传》看不到刘基在风水方面的记载,但是民间却流传着许多刘基的风水故事。当然正史是不大可能在这样一个重要政治家的传记里,去记载精通风水之类的尴尬事情。但是野史没有这么多忌讳,据明朝人写的《英烈传》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伯温相的地。

当时刘基在正殿基址中,设柱子立在水中,朱元璋嫌太逼狭,将柱子移到后边,刘基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后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被刘基说中了。此外《乐郊私语》记载了刘基在海盐县与风水先生讨论龙脉的事情,认为海盐的山是南方龙的尽头,是风水宝地,只有周公孔子这样的人才配葬在这里。

民间流传刘基的《堪舆漫兴》,乃是后人伪托刘伯温之名而作。而传说刘基被宰相胡惟庸毒死,也是无可考证,但是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机妙算,在风水史上依然是一个里程碑似的重要风水大师 。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个盗墓案文物价值5亿!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之日开始盗墓的历史就开始了。一些人为了一夜暴富,不顾一切疯狂盗墓,来说说自从建国以来最大的盗墓案。曹操民国的军阀孙殿英以盗挖清陵闻名于世,之所以盗挖不过满足于自己的私欲,理由倒是冠冕堂皇,他说此举是体谅地方辛苦,不忍就地筹粮。这是近代以来最大盗墓案。孙殿英影视形象今天一枝梅

  • 人妖和太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太监寿命更长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人说泰国的人妖和中国古代的太监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畸形人,那为什么人妖的寿命短,而太监的寿命那么长呢?据权威调查平台研究,一般人妖的正常寿命是35-40岁,可是太监的寿命就要长得多,甚至比正常人都长寿,有史记载的达100岁高龄的太监就有3个。同样都是“畸形人”,为什么太监就比

  • 福康安竟是乾隆与皇后弟媳的私生子!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的福康安,在正统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没有什么显赫的名气;但因为金庸老先生非常“偏爱”这人,在他的畅销的武侠小说里多次提到,因而当今读者知道他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大家一定还有印象,《书剑恩仇录》和《飞狐外传》、《雪山飞狐》里的那位翩翩风流帅公子,长相酷肖乾隆爷,甚至确曾被误认

  •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后人找到了!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有关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后裔情况众说纷纭,各种研究包括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冯云山是绝后的。《天国南王》的作者李远也是认为冯云山只有旁系亲属,没有直系后人。狮岭冯氏宗亲冯云峰,他提供了一条线索,联合村的新联社有间冯云山的宗祠。11月11日,在狮岭冯氏宗亲的陪同下,花都祠堂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和《天国

  • 风流韵事:韩寿偷香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寿偷香与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一起,被称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今天要说的就是韩寿偷香的风流韵事,搞笑的是最后暴露是因为宰相闻到一股香味,而撞破了他的好事。《世说新语》下卷下《惑溺》: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

  • 脚底有黑痣真的是有大作为的人物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脚底板长有黑痣与历史使命之间的联系最早见于张守节的著作《史记正义》,这本书中引述《合诚图》中的纬学神秘思想,对刘邦这位汉代开国国君的容貌进行了神秘化的描述,“赤帝体为朱乌,其表龙颜,多黑子”。这里的“赤帝”说的就是斩白蛇的刘邦。从汉代开始,黑痣和权贵就

  • 人和狐仙修道,谁先修得功成?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初期的云贵总督、兵部尚书赵良栋军功显赫,在平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中,夺取昆明中立下首功,因此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病逝后谥号襄忠,乾隆年间更进封为一等伯爵。他的儿子赵襄敏,官位也做到了保定总督。赵襄敏爱读书,一天夜里在西楼读书时,他把内外门窗都关上了。突然有一个扁扁的东西从窗户的缝隙中钻了进来

  • 这个人竟然给李自成戴了绿帽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起义期间,有个姓邢的老婆和一个叫高杰的下属。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他们两个竟背着李自成好上了。敢泡上司的老婆,尤其是革命领袖的老婆,这不是作死的节奏吗!这个道理,高杰是懂的。所以,考虑再三,高杰还是带着上司的老婆私奔到李自成的对立面洪承畴的大营里,公开向李自成叫板了。从后来的形势发

  • 秦始皇兵马俑怎么又跟孔子扯上关系了?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首先看了题目是不是会有点惊讶?秦兵马俑怎么会跟孔子《论语》扯上关系?看下文就知道了。翻开《论语》,孔夫子生气时曾说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说,第一个作俑的人他会绝后。孔夫子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他认为,有权有势的人死了,他要用陶土做成兵马俑的模样,以此来作为陪葬。

  • 《水浒传》里有黑女性这一说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水浒传》中的女性给人以一种放荡的感觉,民间则把《水浒传》中的女性简单粗暴地归结为三大泼妇四大淫妇。有人认为,水浒108将中只有三位女将,而且绰号却一言难尽,母大虫、母夜叉,一丈青虽然含义有争论,比起前两个算是好一点的了。有人便以此为证据认为作者本身是看不起女性的。针对这个问题,男女生理差异、体力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