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却成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却成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31 更新时间:2023/12/6 10:28:37

一生“三次出嫁”的宣姜,是倍受后人批评指责的女性。

《诗经》中与宣姜相关的“刺诗”竟然多达十一首。不光在数量上碾压了”群芳”,而且从内容上来看,更是极尽讽刺之能事。

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诗经》里的这种舆论导,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让宣姜的“不贞”之名被人们口口相传,也让后人认定了宣姜的“不贞”之实。

可在笔者看来,是《诗经》为宣姜贴上了“不贞”的标签,是造谣的“始作俑者”。

笔者认为,《诗经》中这一系列“刺诗”的作者,对于“宣姜事件”有臆断的成分,他们没有经过考证就妄下了定论。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很多儒家拥护者会对“有美色”的女性进行批判,他们的偏见出于某种政治目的,他们的说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反观《史记》、《左传》,它们的作者对宣姜的记叙是相对中立的,是没有褒贬之意的。

那么,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宣姜究竟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拨开迷雾,从史实出发,来看看宣姜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一下她所经历的“悲剧”。

罪魁祸首是春秋时期的婚姻制度——烝婚制

首先,让我们尝试着还原一下,宣姜第一次结婚的情形:“卫宣公烝于夷姜”。即齐国本来的计划是把女儿姜氏嫁给卫国的太子,结果被太子他爹——卫宣公,在半路截胡。

后人评价宣姜“不贞”时,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一女侍二夫,而这二夫竟然还是父子关系,“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笔者认为,以这个理由而推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如下四点:

一、“宣姜事件”实际上是烝婚。奴隶社会中的烝婚,是一种合法的婚姻形式,是符合当时社会婚姻观和价值观的。举行“烝婚”时,整个婚礼的过程是公开的,而且伴随着“烝婚”,还要举行一系列盛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与现代人的“结婚典礼”相类似,由此可见,这种行为是被当时的人们所祝福和认可的。

二、“宣姜事件”不是“私通”。相对严谨的《史记》、《左传》二书,它们并没有把“烝婚”和“私通”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这两本书的作者对“私通”这类“不正之事”,皆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也就是说,如果真是 “私通”事件,那这两本书必然会对此详细记录,并加以评论,以此来警示后人。可在描述“宣姜事件”时,它们都用了“烝”这个词,说明它们认为宣姜这个事,是合理的。

三、从宣姜“烝婚”事件的结果来看,也是合理合法的。宣姜之后成为“夫人”,其子成为“公”,他们不仅在卫国地位崇高,而且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在当时的人们眼里,这种“烝婚”在贵族之间是十分见的,其实一点也不新鲜。

四、从中国古代婚姻史的角度看,“烝婚”是原始群婚制的遗留。这种制度是“奢侈品”,只有贵族才可以享有。在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过程中,“烝婚”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它的合法性不应该以后人的道德观念加以否定。

所以笔者认为,在那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宣姜身为女子,只不过是“被动”的进行了一场合理合法的政治婚姻。宣姜不该被指责,也不该被污蔑。

可笑的道德绑架——“宜以死拒”

后世有人评价宣姜被卫宣公半路截娶的事件,说她“宜以死拒”。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观点是十分可笑的。

其实,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截娶”不仅是合理合法的,更是被宣姜的祖国——齐国,所认可的。而评价宣姜的行为,说她是“忍辱负重,忠君爱国”,才更为恰当。

因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婚姻,实际上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婚姻。笔者认为,宣姜的婚姻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味。宣姜只要对对方家族——卫国的男子,负责就可以。而这个男子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是无所谓的,是可以“烝”或“报”的。毕竟,宣姜有着更为沉重的使命,那就是,需要使两国的婚姻关系不断的延续,以此来保证两个家族之间的政治利益。

试想,如果你是年轻貌美的宣姜,你的父亲要把你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贵公子,你虽然不情愿,但是你的心里可能也会有一丝的期待吧:“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待我好不好?”你也会希望,在洞房花烛、盖头被掀起的那一刻,看到的是一个相貌堂堂、气宇轩昂的男人。

可是命运是不公平的,一切无法如你所愿。

宣姜的命运是:在出嫁半路,被一个长得像“癞蛤蟆”一样的佝偻老翁截住,并且成为了他的妻子,而这个老头本来应该是宣姜未来的公公。

在前面说过,“卫宣公烝于夷姜”的做法在当时是合乎“礼”的。可如果这个时候的宣姜采取后人的建议“以死拒”,不仅不符合礼法,还会使齐国和卫国之间产生矛盾。所以,宣姜没有意识,也没有任理由去“以死拒”。

实际上,宣姜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女子,她明白自己的婚姻有政治目的。她把个人审美和好恶抛在一边,坦然的接受了她的命运——被卫宣公霸占。因为她知道,齐国的利益大于她自身的利益。

其实,不仅如此,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在卫宣公去世后,宣姜又被迫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昭伯。她从昭伯的母亲变成了昭伯的妻子,从两个儿子(寿、朔)的母亲变成了他们的嫂子……

以今日的伦理观念来看,自从宣姜到了卫国,她就被迫处于极端混乱的关系之中。

恶之根、悲之花,却结出善之果

宣姜的前半生是个悲剧。但是她却勇敢的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在宣姜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儿子都先后当上了卫国的国君,即卫公和卫公,且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

宣姜的两个女儿,一位是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另一位远嫁国,在卫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竭尽全力的进行动员工作,不遗力的请求宋国救援卫国,是她,成功拯救了卫国。

试想,如果宣姜真的是一个“不贞”之人,怎会教导出如此优秀的儿女?

所以在笔者看来,宣姜只是一个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前半生命运的女子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道德准则不断的变化。像《史记》、《左传》这样严谨的著作,它们的作者针对“宣姜事件”的叙述都语焉不详,是因为他们不敢妄下定论;反观,像《诗经》这样东拼西凑的文学作品,它就敢把宣姜定性成“不贞”之人。

笔者认为,《诗经》不仅脱离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还盲目的用儒家礼教来约束、指责宣姜,这是极其不公平的。其实,宣姜是一个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活生生的被儒家卫道士钉在了耻辱柱上。

读完《诗经》的儒家卫道士评价“宣姜事件”——“这是一首大胆揭露贵族统治阶级内部荒乱无耻的讽刺诗”。多么可笑!

在笔者看来,他们说宣姜“不贞”,却不说她为何“不贞”;他们说诗中欲“刺荒乱无耻”,却不说究竟是何种“荒乱无耻之事”。

看看罢!卫道士们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实现了自己的“阶级复仇”,而他们成功了。

他们成功的把一个可哀可悯的女性,踩在了脚下。

错并不在宣姜,错在那个原始的时代;

恶也不在宣姜,恶在那以讹传讹之人。

标签: 宣姜春秋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溧阳公主:南北朝最惨公主,14岁被迫嫁给敌人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溧阳公主,南北朝,野史秘闻

    溧阳公主的父亲是简文帝,当初叛贼侯景带领着军马围城,直接将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随后就将简文帝推上皇位。不久之后,已经48岁的侯景提出要迎娶一位公主为妻,并且选择了时年14岁的溧阳公主。皇帝得知后,心中非常不愿意将女儿嫁人,但是迫于对方的威胁,只能顺从地答应。结果没多久,侯景就将皇帝毒死了。当时的公主

  •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你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吗?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鱼玄机,唐朝,野史秘闻

    永恒的美,例如浩瀚宇宙中璀璨的星河,每一颗都在自顾自的转动,散发着需要几亿光年才能传到眼中的光芒;短暂的美,例如窗台上那株洁白的昙花,熬过漫漫长夜,目不转睛的盯着才能一睹盛开的芳华。自打鱼幼微成为温庭筠的学生,时常正大光明的跑到先生家,久而久之也就熟悉了家里的陈设,如那一方前朝的紫檀桌椅,如那一排有

  • 刘邦逃命时掉一对儿女,车夫夏侯婴舍命相救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夏侯婴,西汉,刘邦,野史秘闻

    “车夫舍命救刘邦的一双儿女”的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这个车夫名叫夏侯婴。话说秦末汉初,刘邦和项羽推翻秦朝后,二人为了争天下大打出手,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项羽自称“楚霸王”,刘邦当时被封为“汉王”)最初刘邦实力不如项羽,总是被项羽追着打,刘邦成了“长腿将军”,他跑起来比谁都快。彭城一战,刘邦

  • 为什么在明代平民纳妾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野史秘闻

    在古代娶妾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然而在明代,平民要纳妾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满足两个条件。那是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

  • 汉武帝六个儿子的结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汉朝,野史秘闻

    汉武帝刘彻绝对属于早婚晚育型男子,童年“金屋藏娇”,却一直无子嗣,直至遇到卫子夫,29岁才生下第一个儿子嫡长子刘据,然后陆陆续续生下五个儿子,次子刘闳,三子刘亘,四子刘胥,五子刘髆,最后在63岁老来得子刘弗陵。所以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然而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他们并非都是一母同胞,生长环境,所受教

  • 魏晋南北朝时的三大暴君,最后下场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孙皓,三国,野史秘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混乱时代,这个时代战乱不休,国家战争、宫廷政变、权臣篡位、宗王造反,早就司空见惯,属于日常发生的事了。也因此,这个时代的皇帝个个都变得疑神疑鬼,残忍凶暴,杀人如麻,出现了很多让人毛骨悚然的暴君。一.孙吴末代皇帝孙皓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东吴最后一代皇帝。他的父亲是废太子

  • 关羽临死前发明一毒计,连累了3族家人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关羽,三国,野史秘闻

    在三国前期,有一场战役声势浩大,三国大将基本上都是倾巢而出,就连曹魏东吴两大掌门人都亲自督战,这场战争由武圣关羽引导发起,在历史上面称为襄樊之战。上文说过,这场战争极为重要,不但关系到三国魏蜀吴的利益,更是关系到势利及地盘的划分,蜀汉相比东吴和曹魏来看,蜀汉的势力是较为弱小的,除了地势其他的蜀汉根本

  • 李世民敢霸弟妹,为什么不敢动嫂子?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世民,野史秘闻

    李世民敢霸弟妹,为什么不敢动嫂子?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世民抢走了原本属于哥哥李建成的皇位,又抢走了原本属于弟弟的王妃小杨妃,逼老父亲退位后还又让史官大肆抹黑李渊。李世民做的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确应该受到谴责。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李世民的努力,唐朝怎么会那么兴旺发

  • 盘点古代那些奇葩法律:杀牛偿命,矮子犯法免罪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国外的很多奇葩法律我们都能当段子来听,比如说在美国的俄亥俄州,让鱼类喝醉是违法的(喂,谁会把鱼灌醉啊,吃饱了撑的么!)在瑞士,晚上十点之后冲马桶是违法的(额,话说晚上拉肚子可怎么办,不可能不冲厕所吧?)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女性必须经过丈夫同意才能戴假牙。(要是没有结婚怎么办?)所以还是咱们中国好,没这

  • 武则天推崇佛教,为何唐武宗却要灭佛?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汉朝,野史秘闻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早在先秦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一说是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思想通过西域的商队,开始零星地传播到了中国,最常见的说法,佛教是从东汉时期正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