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为何乾隆退位第一年就天下大乱?

揭秘:为何乾隆退位第一年就天下大乱?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01 更新时间:2023/12/9 1:04:22

嘉庆元年正月初七,湖北白莲教徒正式举义反清,然而清廷年号虽由乾隆改为嘉庆,但实际上清高宗却仍然执掌朝廷大权。而“康乾盛世”之名犹言在耳,千古明君的乾隆皇帝也未龙驭宾天,可似乎随着年号更易,大清的盛世就似是如风吹雨打去。

事实上,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整个清廷的统治就显现出了不稳定的态势——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年、四十八年甘肃两度出现反清战事,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倘若真是太平盛世,又岂能会出现这样规模不小,需要出动如福康安这等名将的内地叛乱呢?

要知道清朝中前期的地方安定之策,是以“州县自安,官民联防”为核心——即弹压地方民变匪乱,职责在本地绿营和团练,若平叛不顺,才需要向督抚请援,开始调动一省之力进行围剿,唯有在省级清军调动下都无法剿灭叛军,清廷中枢才会开始调兵遣将。

也就是说,大量的小规模民变匪乱其实还未上达天听,就被地方安定力量所剿灭,唯有地方不能平定的“大患”才会引动朝廷干预。

事实上,在乾隆之前的康熙雍正二朝,能让清廷从中央调兵遣将,汇聚大兵的战事,多是如三藩之乱、西征准噶尔这个级别的战争。

乾隆中后期的接连内乱,可以说在彼时的“清朝之累”已及“难返之地”——此后的天理教之乱、太平天国之乱的祸根亦是从乾隆时期种下。

·壹····

“谷数较于初践祚,增才十分一倍就。民数增乃二十倍,固幸太平滋生富。以二十倍食一倍,谷价踊贵理非谬。谷贵因之诸物贵,何怪近利居奇售。”乾隆四十八年,爱好写诗的清朝高宗皇帝弘历写下了这首《谷数民数》。

而这首七言绝句的背景则是乾隆中后期以来,腾贵的物价和繁衍愈多的人口。

顺治八年,清廷入关未久,当时治下户口根据统计为人丁10,633,326户,但这个账面数字不过是清廷中枢所掌握的纳税单位,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户口。

但到了乾隆年间,由于经历康熙、雍正两朝的“滋生人丁(人头税)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两项改革,对于勋贵士大夫而言,隐瞒人口已经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所以到了乾隆年间,清廷一改此前的“纳税户口”的人口清查制度,更张为了近于现代的以“人口”为基本单位的普查方法。

乾隆六年,清廷治下总人口经统计为143,411,559人,但到了乾隆四十年,清朝总人口却已经增长到了264,531,355人——当然考虑到清廷的政治管制能力,再加上乾隆以来的流民滋生,这样的人口统计数据其实仍于真实情况大有出入。

但哪怕如此,短短三十四年内就增长了超过一亿人口,这对于处在中古时代下的大清王朝无疑充满了压力。

钱泳在《履园丛华》中记载了从康熙到乾隆末年的苏南物价,康熙末年的平时米价每升七文,在康熙四十八年遭遇旱情后每升米则涨到了二十四文,而乾隆初年的平时米价虽然相较康熙末年涨幅了不少,但也不过每升十余文,可等到了乾隆五十年遭遇旱情时,每升米竟然上涨至五十文,而等到灾情过去,米价则常年在二十七文到三十四文间徘徊。

同样生活在乾隆时代的汪祖辉也提到,浙江一斗米的价格从乾隆十年时的九十余文高涨至了乾隆五十七年的二三百文之间。

而田亩的价格也随着粮价越来越高,顺治时苏南一亩田地价格不过二、三两银,至康熙时升至四、五两银,而到了乾隆末年则价高至五十两。

也就是说从康熙末年到乾隆末年的百年之间,江南的米价在平时竟然增长了两倍到四倍——而米作为封建时代民众的生活必须品,其“量大且刚”是观察当时物价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而在大米之外,其他物价也水涨船高,以至于时人惊奇的评价到“往年专贵在米,今则鱼虾果蔬无一不贵”。

一面是物价腾贵,一面同时也是民众大面积的贫困,在马戈尔尼使团记录的出使清廷的记录之中,有着大量的类似描述——“在普通的清朝市民里,看不见英国市民常见的大肚腩,事实上他们十分瘦弱”,而为了抢夺使团抛弃掉的鸡鸭鱼肉和茶叶,围观的清朝人会纷纷投入到水里,游去争抢。

为了求得生存,贫困的清朝人民不得不离开原籍,去其他地方寻找一线生计,但到了乾隆年间,腹内各省早已人满为患,东北和台湾虽然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垦殖,可由于清廷对这两地的特殊考量,一直要到同治末年甚至日俄战争之后,才开放这些地区的垦殖禁令。

(晚清民众)

事实上,川楚教乱的根源,就是因为百万无业可为的流民聚集在了川楚之交的地带上进行“无照垦殖”——清初顺治时虽然就开始实行“垦政”,可地方官府在“招巧流民”之后,流民需要获得“垦照”才能进行荒地的开垦并享受一系列的“垦荒福利”,但事实上出于管制考量和笼络士绅,一般升斗小民很难获得“垦照”,唯有富豪士绅之流才能享受这一样政策。

一面是物价飞涨,一面是活路难找,可清朝民众的苦难远远不止于此,乾隆中衰也不只是清朝社会的自然演变。

··贰···

清代巡抚的合法年收入是一百五十五两,两江总督的合法收入为一百八十两,而在雍正元年时,清世宗要求各地督抚上报收受“陋规”的情况。山东巡抚表示,其人陋规年入为十一万余两,广东巡抚则称自己每年收入为六万余两,河南巡抚则表示一年陋规为二十万余两,两江总督亦称一年陋规收入为近二十万两。

也就是说,哪怕陋规收入最少的广东巡抚,其灰色收入也是合法收入的数百倍之多,而如河南巡抚、两江总督则越千倍不止。

雍正阅览之后,对时任广东巡抚的年羹御笔亲批写下“览尔所奏,朕心甚悦。全是真语,一无粉饰...”之语——作为夺嫡的胜出者,雍正曾经办皇差多年,不管是京中规矩还是外地细务都有所了解。

而他之所以在登基之初,就下御旨了解各地督抚的陋规情况,其政治目的却是与其人素来“苛细”的评价无关——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以来贪污之风盛行,原因就是因为官员合法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上的开支。

希冀官员“枵腹从事”,既不现实也无益于政治。

所以一场对“陋规火耗”的合法性改革,旨在提高官员收入又不实际增加百姓负担的“养廉银”和“火耗归公”改革便在雍正初年提上了日程。

“陋规”和“火耗”其实是清代的“亚财政”,因为中国历代王朝的财政演进,核心思路就是“强干弱枝”,中央在财税制度的演变上,其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大,地方所分则越来越少。

清初承明制,财税提留比率为7:3,但到了康熙年间,清朝认为前明覆灭的原因是因为“失之以宽”,因此将财税的提留比例进一步的提高到了82:18。

这就导致地方不仅需要自筹费用兴办教育、修建道路等,甚至就连地方衙门的正常开支,都需要自筹。

以地方督抚为例,巡抚“察院”和总督衙门作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关,需要有大量的幕僚和其他公务人员作为经办人,可实际除了巡抚和总督本人以外,其衙门成员并无官方编制身份,而这些人员的开支则一并都需要督抚承担。

同时,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官场之上的社交关系更是复杂,例如科考系统下的“同年”、“房师”、“座师”,地方上的“同乡”等,往来接济都需要官员提供不菲的开支。

一位巡抚或总督,想要解决正常的个人社交和衙门开支费用,根据学者统计,往往需要八千到两万余两白银不等,而这笔费用是督抚官员正常年薪的数十倍到百倍不止。

这样的财务需求,也导致自明以来的陋规和火耗一直都被政治体系所知晓且包容。

所谓“陋规”,其实是下级衙门向上级衙门和乡绅对官员,以规、礼、费、敬之名的“上供”,以江西巡抚衙门的规礼为例,一是节礼,乡绅和官员,在进行参谒、适逢节日时,向巡抚进行馈赠。二是漕规,由漕务方面所送。三是关规,江西境内的税关衙门向巡抚衙门所送。四是盐规,由盐商馈赠,最后则是钱粮平头银,由布政使司孝敬。

火耗则是更具有普遍性的“灰色收入”,从狭义上来讲,这是地方衙门对运输途中的“漂没”成本和“银两重铸”时产生消耗所加征的“额外钱粮”。但在清代的实际操作中,则成为了地方衙门征收“附加费”的表面名目——可相对于苛捐杂税,火耗对于地方百姓而言,其实反倒显得很“正额”。

而这些费用在雍正进行火耗归公后进行了合法化,将之重新划入到了监察体系之中——正如前文所述,督抚正常的需求费用不过八千到两万两左右,可实际上的陋规收入有近八成甚至更多的落入到了官员个人手中。

在雍正改革过后,清廷通过“火耗归公”,拥有了更多收入,并通过“养廉银”给予官员进行变相提薪——在“养廉银”制度实施后,总督每年养廉银为两万两左右,巡抚为一万五千两左右,布政使则为一万两左右,相较此前合法收入,增长了近百倍甚至更多,而州县官员的收入亦提高了数十倍。

养廉银的实施使得清代在雍正时候的吏治大幅好转,并且由于多余的“陋规火耗”不再进入官员个人腰包,地方财政得以宽裕,各地赈灾能力也大幅提升,间接使得彼时的清代治安亦获得了恢复——在康熙晚期,就连北京都出现了“辇毂之下聚数十万游手游食之徒,昼则接踵摩肩,夜不知投归何所”,以致于在“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都爆发了陈显五、朱一贵等起义。

但等到乾隆继位后,这位矢志要为大清奠定“千古不易之制”的皇帝,对养廉银的改革,彻底葬送了雍正皇帝的政治遗产。

在雍正皇帝的设定下,养廉银制度是一个根据地方官员汇报当年相关财务数据后的动态制度,随物价、灾荒等事件进行波动,可乾隆皇帝继位后为便利后代,防止后来的皇帝被地方官员所蒙蔽,就将养廉银从“动态制度”上转变为了千古不易的“固态制度”。

然而从乾隆初年到乾隆末年,清朝经历一轮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米价都上涨了数倍之多,更何论官员迎逢所需要的奢侈品?根据学者估计,从乾隆到嘉庆年间,清廷的物价平均增长了差不多三倍,官员开支压力增加,但合法收入却丝毫不变,贪腐的硬需求再次出现,也无怪乎养廉银在乾隆之后难养廉了。

而官员在“火耗归公”之后再征“火耗”,民众负担因为贪腐需求而加重,再加上物价昂贵,民众求活无门,致使地方治安压力陡增,朝廷在镇压叛乱上的开支亦节节高升,为了弥补这些开支缺口,清廷又不得不对养廉银进行折扣发放,以弥补军需——以致于官员们感叹腐败贿赂公行于世,但真正出于贪渎的少,为现实所迫的实多。

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标签: 乾隆清朝乾隆退位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梁山好汉每天大鱼大肉,是怎么赚的钱?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水浒传,野史秘闻

    银钱虽是身外之物,却属生活份内之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间的事情,大多逃不过利益二字。《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江湖派追求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换套穿衣裳的生活。朝廷派追求的是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也是一种金钱外的利益追求。在《水浒传》中,很多的梁山好汉都有从商的经历

  • 令妃生的七公主和九公主,为什么品级不一样?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令妃,乾隆,清朝,野史秘闻

    通过追剧,大家都知道,她的出身比较低微,为此进了宫里,一开始也并没有太高的地位。然而她还是凭借自己的本事(主要就是美貌),迅速赢得了皇帝的恩宠,这从在偌大的后宫里,她还能够为皇帝生下4子2女一共6个孩子,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注意到了,虽然她先后生下了七公主和九公主,但这两个女儿在

  • 她是雍正身边的宫女,一生默默陪伴雍正没有名分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佳云慧,清朝,野史秘闻

    根据史料记载,她就是雍正帝身边的一个小小宫女,名叫马佳云慧。但是为什么说她神秘,可能就是因为她是雍正帝后宫里唯一留有全名的妃子,虽然她的地位很低。历史上对马佳云慧的记录并不多,只在有关雍正后宫的历史中出现过。据记载,马佳云慧是雍正身边的宫女,但是她能爬上雍正的床,就说明这个女子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不是

  • 康熙是一代明君,但他却不是顺治帝最理想的继位人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顺治,清朝,野史秘闻

    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者,他在位期间,政绩显著,是清朝的一代明君,可当初,顺治帝并没有把他作为头号继位人选,这是为什么呢?谁又是合适的继位人选呢?董鄂妃之子顺治的两任皇后,都没有生育,而他最钟爱的董鄂妃生育了第四个皇子。顺治帝非常高兴,接受满朝文武的祝贺,并且大赦天下。可

  • 北齐武成皇后:古代最淫乱皇后,竟然带着儿媳妇一起逛青楼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武成皇后,北齐,野史秘闻

    在中国古代皇宫当中是非非常多,有的皇帝为了能够一己之私闹得天下大乱,最后国破家亡,但也有一些女子他们在后宫当中的传闻也让很多人都目瞪口呆,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中国古代最好色的一个皇后,此人就是北齐武成皇后胡氏,关于她的正确姓名史书并无记载,但是关于她的传说却正史和野史中广为流传。胡氏原本出身于名门望

  • 一代名妓柳如是真性情 表白不成骂男神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野史秘闻

    陈寅恪曾写过柳如是传,一个妓女能被文人写传记何德何能啊,想必是有过人之处被著名文人所赞赏。除此之外,柳如是还是一名诗人,有自己的诗集,小编本人就是她的粉丝。时代给的悲惨命运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左右,然而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更是难能可贵。小编不假思索,为什么史上许多美丽而坚强的女子,最终却让一些懦弱的男子成

  • 刘裕穷二代逆袭成富二代,为何最后没有子孙继承?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北朝,刘裕,野史秘闻

    刘裕穷二代逆袭成富二代,为何最后没有子孙继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历史南朝时期有位帝王堪称第一,他就是刘裕,传奇的一生堪称从一个穷二代对富二代的逆袭,可是他的子孙却被杀光,这是怎么回事呢?刘裕自幼家贫,后成为北府军将领。自公元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

  • 平阳公主为汉武帝牺牲了一生幸福,最后自己的儿子却被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平阳公主,汉朝,平阳公主,野史秘闻

    提起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都会想起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和汉武帝姐弟感情非常好,时常给弟弟送些好看的女子。后来的皇后卫子夫,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了汉武帝的女人。及至后来卫氏一家一门荣耀,出现卫青霍去病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将,平阳公主也是功不可没。而后来,平阳公主更

  • 靖康之耻公主们受尽侮辱,为什么没人自杀保全大义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靖康之耻,野史秘闻

    宋微宗有21个公主,除了3个死于道上之外,两个做了金将小妾,其余的都进了洗衣院做了军妓。在金后献俘仪式上,这些女俘还要袒身。宋钦宗朱皇后是唯一以命反抗的女性,不甘屈辱自杀。靖康之耻公主们受尽奸污,为何没一个人自尽?金人强迫王妃,帝妃们更衣换上不遮体衣服,给金人劝酒,供他们享乐,稍有不从即被斩首。这些

  • 一生只打了一次胜仗,却在死后影响三国走势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三国,野史秘闻

    我们印象中的关羽是蜀汉的第一猛将,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斩过无数三国名将。但是这些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其实正史中关羽的杀敌记录并没有这么多,关羽指挥打赢的胜仗也只有一场,斩杀的三国名将也只有一名。但是即便如此,关羽依旧还是蜀国的第一猛将,他对三国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