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南北朝的歌妓苏小小,为何年仅二十三岁就凋零了呢?

南北朝的歌妓苏小小,为何年仅二十三岁就凋零了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17 更新时间:2024/2/13 22:23:01

说起古代四大名妓,相信大家对她们并不陌生,即:北宋时期的李师师、南北朝之际的苏小小、明朝的陈圆圆和清朝初年的柳如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妙奇闻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四大名妓能歌善舞,才艺双绝,被当时之人称赞不已。特别是苏小小,她貌美如花,才华横溢,不少文人墨客都称赞过她,并为她题写诗文,比如:白居易李贺、余秋雨等人。但是,苏小小却是真正的红颜薄命,年仅二十三岁就去世了,对此,不少文人为其惋惜不已。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苏小小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苏小小出生于南北朝的南齐,她的祖上是东晋时期的权贵。后来,苏家衰败,其祖先便带着族人移居到了钱塘,并在此地经商,成为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商人。也因此,苏小小幼年的生活过得比较富裕。苏小小是家中独女,因为,她的长相娇小可爱,父母便给她取名为“小小”。

到了苏小小十五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先后去世。于是,苏小小变卖了家产,和乳娘贾姨一起搬到了西冷桥边的松柏林里居住。由于,没有人约束她们,两人在这里过得无拘无束,十分自在。为了方便出行,苏小小还特意请人打造了一台油壁车。不久之后,能歌善舞的苏小小开始与当地的文人雅客结交。

因为,苏小小善于诗词歌赋,且为女子,所以,人们便以诗妓或歌妓来称呼她。就这样,苏小小日复一日地过着如此生活。

后来的某一天,苏小小外出游玩,在此期间,她遇到了一位长相英俊的公子,那人便是阮郁。不久后,两人坠入爱河,并私定终身。他们常常一同外出游玩,相拥而眠,让人好生羡慕。

有民间传说,苏小小在这期间曾写过一首词,名为《同心歌》: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然而,不久之后两人交往这件事却被阮郁的父母知道了。在古代,人们信奉男尊女卑,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的低,而歌妓的地位更是低如尘埃。所以,阮郁父母极力反对两人来往,并要求阮郁不再与苏小小联系了。无奈之下,阮郁只好听从父母之命,与苏小小分开了。

虽然如此,但是,苏小小依然难忘之前情意,依旧坚持在钱塘江畔等待心上人阮郁归来。最后,苏小小在等待中病倒了。次日,苏小小看着院子里的满目春意,想到了自己坎坷的情路,不由得有些伤心。

就在不经意间,她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别离情绪,万里关山如底数。

遣妾伤悲,未心郎家知不知。

自从君去,数尽残冬春又暮。

音信全乖,等到花开不见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离别之时,心中惆怅不已。送走我的时候,郎君可知道我的伤心?郎君离开以后便失去了所有的音讯,我只好独自度过了数个残冬与暮春。如今,花儿再度盛开,郎君终究不见身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小小在诗中对阮郁归来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怨。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苏小小的病情有所好转。有一天,她外出散心,没想到竟遇到了一位与阮郁模样相似的人,他的名字叫鲍仁。虽然,鲍仁长得很像阮郁,但是,他的神情中却透露着一丝沮丧。见此,苏小小走上前去,询问他发生了何事。

鲍仁便说:“我现在本应该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我的盘缠不够,没办法上路。难道我注定只能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吗?”

听完以后,苏小小主动提出自己能够出资帮他渡过难关。对此,鲍仁十分感激,并满怀大志地奔赴考场去了。不久后,由于长期牵挂阮郁,导致忧郁在心,苏小小病逝了,当地人将她埋葬在了西冷桥畔。根据民间传言,苏小小死后,由于怨念太深,她的魂魄迟迟不能散去,经常出现在生前的游玩之地。

后来,书生鲍仁高中状元,出任刺史一职。当他路过钱塘,准备前往滑州上任的时候,却听到了苏小小逝世的消息。伤心难过之余,鲍仁亲自为她立了一块墓碑,并题字为“钱塘苏小小之墓”。之后,为了悼念苏小小和供前来吊唁之人休息,后人便在她的墓前修了一座亭子,并命名为“慕才亭”。

有诗云: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时至今日,苏小小的墓已经成为了钱塘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其实,从不少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小小不是那种随叫随到,让男人随便玩弄的烟花女子。她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喜好,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不看重物质,不倾慕钱财,重情重义,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对于爱情敢于付出,至死不渝,这哪是一个妓女的个性所为?

此外,在苏小小的一生中,不管是做歌妓还是做诗妓,她始终铭记着母亲的遗言:“我的心是干净的!”正如张振华所说:“苏小小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女孩,江南才女,绝代佳人!至于有人传言她的身份到底算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古代的‘艺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秀才为何因为一只鸭子,最后却被推上刑场呢?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一辈的人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让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冷静,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让人后悔莫及的事情来。在清代学者俞樾所著的《右台仙馆笔记》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在江西南昌的某乡间,一个小孩赶着一群鸭子到河边去放,结果,一只鸭子不知怎么就从河里跑上岸,跑到别人家

  • 伍子胥逃亡的过程中真的一夜愁白了头吗?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522年,楚国国君听信费无忌的谗言,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杀害,派人去杀伍子胥。伍子胥得到消息后连忙逃亡吴国。伍子胥的逃亡路线,从楚国到吴国必须要经过韶关,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向来有重兵把守,而此时楚国上下都在全力缉捕伍子胥,韶关已有伍子胥的画像。面对前有大江大河,两侧是高山陡峭,后有追兵紧追,

  • 安禄山曾教过杨贵妃跳舞吗?为何俩人都会胡旋舞?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载(751)中记载,这年的正月二十日,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与杨贵妃给安禄山送了很多生日礼物。为了笼络安禄山,唐玄宗将其收为养子,于是,杨贵妃就成了养母。当时,民间有生子第三日,给孩子洗澡的风俗,谓之“洗三朝礼”。洗过之后,要给婴儿穿上新衣服。接下来,《资治通鉴》还有这样

  • 盘古化三清的故事你知道吗?元始天尊是盘古吗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盘古化三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盘古是至高神,他开创天地,创造世间万物,给后世人们带来了不朽的财富。传说盘古在将天地开辟出来以后已经没有任何的气力。他看着自己开创出的世界,带着欣慰的笑容离开了人世间。在他死后他的身体转变成为了世间的各种物体。对于他身体的各个部位所转化的各

  • 明太祖朱元璋的感情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感情生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书架面前,朱元璋揽镜自照,一张苍老的面容布满了皱纹,眼窝深陷,须发竟然已经如雪,自己也被吓了一跳。这是洪武三十年(1397)的时候,彼时朱元璋彻底变成了一位虚弱的老人,而他的生命也即将进入倒计时。朱元璋情感世界里从未是一个体会过幸福的

  • 和珅到底有多少钱?是否真的富可敌国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和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奇妙奇闻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叫铁齿铜牙纪晓岚,在这部电视剧当中主要是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纪晓岚,和珅和乾隆。可其实在真正的历史当中,纪晓岚比和珅大上了许多的岁数,两个人在官职上也并不对等,更没有乾隆与和珅纪晓岚一起出游的记录。其实

  • 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真的有起死回生之术吗?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中,庞德公与庞德不是一个人。庞德为曹魏的大将,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在与关羽交战中,被关羽擒拿,因拒不投降,被关羽斩杀。而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汉名士,荆州名士中的领军人物,友善好客,堪称东汉“交际花”。庞德公一生从不进城,隐居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耕读弹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他名声在外

  • 嘉庆年间的虐童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采生折割人”是什么罪?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嘉庆年间的一起虐童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嘉庆年间,在安徽这个地方,有这样一幕:日头正烈,按理街上行人应是不多的,但那一天却偏偏人头攒动,大家伙都往一个地方去。这里不是别处,正是要执行凌迟的一个地方。被凌迟的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大爷,已经将近七十了。刽子手一刀一刀地从

  • 宋太宗到底有多淫荡与虚伪?从这两件事中就可以看出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跟着奇妙奇闻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赵光义。近来突然看到了两则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记载,表面互相矛盾,实则相映成趣,直接地展现出了最真实的宋太宗——此人堪称历史上最淫荡、最虚伪的皇帝。第一则,摘自明人沈德符所著的《野获编》:“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

  • 清朝的一个厨子是如何能在京城呼风唤雨富甲一方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初年的外务部,有这么一个角色,名字已无从稽考,只晓得姓余,是衙门伙房主勺的,姑且呼为“余厨子”。民初外务部的前身,即晚清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那时起到民国初年,在外务部当差谋事的,来来去去,如走马灯似的,而能够一路混过来“始终未脱外署关系”的,可谓寥寥无几。这余厨子就是寥寥之一。据说,这位京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