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隋炀帝杨广身死之后,他的子嗣儿女,最后结局如何?

隋炀帝杨广身死之后,他的子嗣儿女,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646 更新时间:2024/1/15 12:00:51

说到隋炀帝杨广最后的结局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那么在他身死之后,他的子嗣儿女,最后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隋炀帝千古暴君,大有骂名万载的趋势。但此人“美姿仪,少敏慧”,既有其父汉人杨坚的高大威猛,又有其母鲜卑姑娘独孤氏的白皙婉秀,风流漂亮,神采照人。

当王子时,杨广南平陈国,北却突厥,绝对不是绣花枕头大草包。此外,隋炀帝文采飞扬,能文能诗。笔者梦中记混的隋炀帝两首诗,兹录于下: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无题》)

求归不得去,真个遭成春。乌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幸江部诗》)

这两首诗,凄丽婉约,意境森然,果然有诗谶之效。宋人秦观把《无题》铺陈成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文士寒酸,倒也贴切,但帝王出此语境,就老大不祥了。

此外,炀帝被弑,恰逢阳历三月春天,“真个遭成春”。冥冥之中,早已预应了“梅花笑杀人”。

在今天扬州市北郊的雷塘,仍存有一丘坟慕,上有清书法家、时任扬州知府的伊乘绶所书“隋炀帝陵”四字。说是“陵墓”,几千年来,只有这么一任帝王的“陵墓”如此寒酸,虽然历史上几次重修,但大部时间皆荒草萋萋,鲜有人于此凭吊。

隋炀帝在世之时,滥杀朝臣,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劳民伤财,多次巡幸江南,国库空虚,致使国内兵民之变蜂起,最终被禁卫军勒死于江都。

千载骂名声中,如果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前因后果,可以发现杨广在登位前,平定陈朝以及做皇帝早期也干了不少可以称道的事情。

诸如杨广营建东都加强了对关东的控制,开凿运河以及修建长城、驰道对于国防的巩固,在文化上促进了南北的交融和联系,并使得隋一代的商业繁荣一度达至鼎盛。

当然,杨广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可能是为满足一己之私,但不能否认的是,二世隋朝,从客观上为日后强盛的唐王朝奠定了丰厚的民族心理积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样板。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

杨广死后,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

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同年,李渊逼迫傀儡杨侑禅让,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不久,洛阳权臣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正式灭亡。

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将杨广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隋炀帝被杀后,几个子女的下场是怎样的?

杨广长子,元德太子杨昭

杨昭是杨广和萧皇后之子,自幼聪明伶俐被祖父杨坚带在后宫中教养,杨广即位后,杨昭即被立为太子,杨昭和杨广性格相左,史书中记载其性格谦逊兼有仁爱。

昭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有深嫌可责者,但云“大不是”。所膳不许多品,帷席极于俭素。臣吏有老父母者,必亲问其安否,岁时皆有惠赐。其仁爱如此。

杨昭在我看来和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很像,但是杨昭没有朱高炽的命好,大业二年杨昭病逝,隋炀帝死后杨昭的儿子杨侑即位为帝,是隋朝的第三位皇帝隋恭帝。

杨广次子杨暕

这个儿子和杨广很像,史书记载杨暕“美容仪,疏眉目,少为高祖所爱”,但是杨暕的性格确实非常荒淫,妃子韦氏死后便和韦氏的姐姐私通并且生下一女,杨昭死后杨广没有继立太子,杨暕为了太子之位竟用鬼神之术诅咒前太子杨昭的儿子,也正是因为此事杨暕逐渐被杨广疏远。

公园618年宇文化及作乱,杀死隋炀帝杨广,杨暕和两个儿子一同被杀,直到死杨暕并不知道是发生了兵变,还以为是父亲要杀他。

三子杨杲

史书记载“杲聪令,美容仪,帝有所制词赋,杲多能诵之。性至孝”,隋炀帝对这个小儿子非常宠爱常将其带在身边,隋炀帝被杀后杨杲年仅十二岁,在尸体旁放声痛哭,叛军首领裴虔通命人将其斩杀。

在史书记载中隋炀帝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南阳公主和唐太宗的杨妃

南阳公主为隋炀帝长女,十四岁嫁给了宇文士及,也就是后来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的弟弟,隋炀帝死后南阳公主被软禁,宇文化及失败后南阳公主又落入窦建德手中。南阳公主时有一子名为宇文禅师,窦建德斩杀宇文化及的时候请求将宇文家斩草除根,南阳公主毅然舍弃自己的儿子。父死子亡后,南阳公主遁入空门,并且和丈夫宇文士及断绝关系。

史书记载其为隋炀帝之女“恪母,隋炀帝女也。”是李世民最初的四妃之一,杨妃并不是她的封号而是泛指,具体封号目前无法考证。她为李世民生下两子,分别是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在李世民的后宫中有三位姓杨的妃子,分别是杨贵妃、杨妃、杨婕妤,很多时候容易混淆,史书中关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记载其实并不多。对于她的生卒年月也无法考证。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金日磾曾是匈奴王子 后落魄为养马人 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 金日磾一个匈奴人为何能成为汉朝臣子道德典范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金日磾是西汉时期匈奴族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子孙后代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自小聪明伶俐,深得休屠王喜爱。但这在光芒四射的汉武帝面前就不够看了,三国时期有句话叫“既生瑜何生亮”,用在金日磾身上,非常的妥

  • 刘伯温号称第一谋士,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有八分功劳,却也逃不过冤死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刘伯温号称第一谋士,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有八分功劳,却也逃不过冤死的结局。刘伯温是元末明朝的浙江人,从小天赋极高,读书能做到七行俱下,而且过目不忘,十四岁时便学习春秋经书,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晦涩难懂,初学的人一般只能读通,却不明含义,可刘伯温看了几遍之

  • 李世民功绩一生,他的皇位最终传给了哪位皇子?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主,例如唐朝的李世民,他的一生功绩可谓是居功至伟,那么他的皇位最终传给了哪位皇子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世民一生为国为民,在唐朝建立起后并没有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带兵出征塞外,那时候李世民还未是唐朝的王帝,在四方征战那几场,战役中。李世民都是亲身参与的,在这四场战役中

  • 王莽从五好青年到恭俭官员 再到篡汉自立 为何说王莽篡汉是顺势而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篡汉其实是顺应历史要求的,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篡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王莽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其父早逝,无任何封号,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大伯父王凤位居大司马一职。由于王莽

  • 刘备为何发动夷陵之战,最终惨败的原因有哪些?他若不攻打孙吴,是否可以笑到最后?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被众人所了解的一个乱世,其蜀汉的衰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因为夷陵之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刘备为何发动夷陵之战,最终惨败的原因有哪些?他若不攻打孙吴,是否可以笑到最后?刘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会选人,也会用人,成就了他的功业。但他指挥的夷陵一战,让蜀国就此走向没路,让人叹息

  • 李世民是如何上位,当上皇帝的?他在位从政时期,又有哪些著名的功绩?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李世民是如何上位,当上皇帝的?他在位从政时期,又有哪些著名的功绩?李世民是靠一场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的。“玄武门之变”大概是这样的:一天凌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9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

  •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 击退瓦剌大军 使大明朝转危为安 于谦是如何击退瓦剌大军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了一场首都保卫战。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正统十四年,明朝主力军对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朝最高统治者明英宗被俘、统管明朝军事的行政长官兵部尚书,统管明朝

  • 隋文帝杨坚,真的喜欢独孤伽罗吗?他曾被逼的离家出走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夫妻恩爱的皇帝,其中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独孤伽罗的爱情,更是让人心生向往,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隋文帝杨坚,真的喜欢独孤伽罗吗?他曾被逼的离家出走。提起隋文帝,他的名声就比儿子杨广好多了,他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达三百年的大分裂时期,一统天下,隋文

  • 李世民和武则天是关系,为何说武则天曾差点死在武则天之手?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诸多著名的帝王,其中说到唐朝时期最著名的帝王,那么非武则天与李世民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世民和武则天是关系,为何说武则天曾差点死在武则天之手?相信大家对李世民这个人物不陌生,李世民虽不是李渊的嫡子,可他英勇无畏,有勇有谋。促使一代明君李世民,登上皇位的一场战争,那便是玄武门之变。在那

  • 于谦在危难时刻守住大明半壁江山 为何却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精锐军事力量和中央机构几乎被摧毁,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完全失去了政治和军事优势,不少大臣都主张南迁,唯独于谦等少数人反对,力排众议,且最后守住了北京城。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再一次出现两宋时期战略被动的局面,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于谦也成为了民族英雄。就是这么一个民族英雄就在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