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包拯最早的传说故事 包拯真的是黑脸吗?

包拯最早的传说故事 包拯真的是黑脸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251 更新时间:2024/1/17 8:06:24

包拯在任时,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的谏官形象,公正严明,直谏敢言。而在千年流传中,包拯断案如神的传奇形象在口口相传和艺术创作中逐渐凸显而出。现存的宋人话本中,就开始有了对包拯形象的再塑造,历经戏文、杂居、传奇、小说等创作形式传播塑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陈州放粮》这种根据史实创作改编的,也有《铡包勉》、《龙图公案》这种完全虚构的。

民间传说包拯任开封府尹期间,得到“四大名捕”(朝、马汉、张龙、赵虎)与有足智多谋的公孙策和“御猫”之称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之南侠展昭为左右文武助手,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使正义得以伸张。

《七侠五义》(原名《侠义忠烈传》),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以包拯为主角的长篇公案和侠义小说了,作者是清代说书艺人石玉琨。内容叙述了包拯和另一名清官颜查散在巡查办案时,得到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七名侠客和锦毛鼠白玉堂等五位义士的辅助,破解奇情冤案,铲除贪官恶霸。

也就是在这部侠义小说中,包拯换上了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此来震慑佞臣,额上还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的称号。但是在历史中,他的皮肤并不黑,只是为了塑造铁面无私的形象,剧中才把他的脸变黑,到了现在许多人反而认为他原本就是黑脸了。

而最早的包拯传说便是宋人创作的《合同文字记》:

一天,包拯受理侄子告伯母骗取合同文、不认亲侄一案。

原来,当时在东京汴梁西关外的定坊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两个儿子,哥哥叫刘天祥,娶了妻子杨氏。这杨氏是二婚,带着一个女儿嫁到了刘家,她到刘家后也再没生养儿女。这家的弟弟叫刘天瑞,娶了妻子张氏,生得一个儿子,取名叫刘安住。刘天瑞在刘安住两岁时,就给他和邻居李社长家的小女儿定了个娃娃亲。大嫂杨氏则打算等自己的女儿长大后,招个女婿,好多分些家产。因此,杨氏便把刘安住当成了眼中钉。

这一年,东京地区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发下明文,让居民自行“分户减口”,以往他乡逃荒。弟弟刘天瑞想到哥哥年纪也大了,不适宜远行,便决定自己带着妻儿离乡背井。刘天祥就请邻居李社长写下了两张合同文书,把所有家产全部写在上面,以作为日后的见证。兄弟俩各执一份,洒泪分别。

刘天瑞带着妻儿,来到了山西潞州高平县的下马村,他们便在此租房度日了。房东张员外夫妻俩为人仗义疏财,虽然有许多田产,可惜膝下无儿无女,见当时年方三岁的刘安住眉清目秀,乖觉聪明,就决定把他收为义子。对刘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样看待。但是没多久,刘天瑞夫妇都染上了疫症,几天后就相继去世了。刘天瑞临死前掏出了那一纸合同文,将它和儿子一起托付给了张员外。

十八年后,成年的刘安住便想着护送父母尸骨还乡,并定居老家。张员外自然能够理解,便将那份合同文书交给了刘安住。

刘安住抵达东京汴梁后,询问之下终于来到了刘家门前。在门外乘凉的杨氏得知刘安住的身份后,为了独占家财,便设计骗取了刘安住的合同文书,之后立马翻脸,将刘安住打得头破血流,赶出门外。

邻居李社长赶到后,见到头破血流的刘安住正跌坐在刘家门外,在刘安住一字不差地背出合同文书后,确认这便是自己那自小定了“娃娃亲”的女婿,便赶忙带着刘安住来到了开封府衙,状告杨氏不认宗亲。

包拯接了状纸,便将刘天祥夫妇传到了大堂之上,责问刘天祥为何不认亲侄。刘天祥只得辩解道:“我那侄儿两岁时便随着我弟弟离开了家乡,一晃十八年,我也实在是不认识,只能凭着合同文书相认。如今他说是有那文书,我妻子却说没有。我也无法决断,还请大人做主。”

包拯再问杨氏,杨氏自是一口否认见过那合同文书。包拯也没有办法,便先将刘安住关在了狱中。

到了第二天,包拯便让小吏放出消息:刘安住得了破伤风,已是活不了几天了。又派差役赶往山西请来了张员外,自此包拯终于得知了真相。

又过了几天,包拯又传来刘天祥夫妇与张员外对质,杨氏仍是死不认亲。于是,包拯便又传刘安住上堂对质。谁知差人竟回报道:“刘安住已病死在狱中。众人听了都很是惊讶,倒是杨氏面露喜色。不一会儿,又有仵作上来禀报:“刘安住因被重物所伤,得了破伤风而死。”

包拯便对着杨氏说道:“这刘安住是你打死的,已是无可抵赖。若他是你的亲侄,你教训子侄失手致死,倒也不是死罪;若他不是你的子侄,你便只能‘杀人偿命’。”

杨氏顿时吓得跪伏于地,承认刘安住的确是自己的亲侄,并拿出了那被自己骗走的合同文书。这时,包拯又唤那已经“死去”的刘安住上堂,杨氏这才知道原来是中计了。

杨氏终是被自己的贪财怕死所累而被重罚,而刘氏的家产自是当由刘安住继承。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洛阳白马寺的历史有多久了?竟跟皇帝的一个梦有关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白马寺在19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要说它的诞生还得感谢皇帝一个奇怪的梦。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到一个身高六丈的金人,金人头放白光还围绕宫殿庭院飞来飞去,飞了几圈就往西隐没了。这个梦的含义让汉明帝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就召见群臣,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群臣,让群臣为他解释疑惑。一时间群臣也感到茫然,只能

  • 包公奇案: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传,包拯在定远县任县令时,在当地有个哑巴,每逢新知府上任时,都会献上一根木棒,任官责打。包拯上任后,他又来献棒。包拯见了,心想:如果他没有冤枉,怎肯屡屡无罪吃棒?无奈哑巴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包拯也无法得知这哑巴究竟有何冤情。包拯想了想后,心生一计,用猪血涂在哑巴的臂膀上,又用长枷把哑巴枷到街上示众

  • 雍和宫密宗欢喜佛不为人知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雍和宫正殿东西两侧对称设置了四座殿堂,这就是四学殿,分别是密宗殿、药王殿、讲经殿和数学殿。在这四大学殿里,有一个学殿内的百余座佛像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密宗殿中的欢喜佛。欢喜佛系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原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神,称为“毗那夜迦”,意思为“喜欢”,故称“欢喜佛”。欢喜佛,曾供奉于我国藏族

  • 《铡美案》的由来:清朝的陈世美怎么被宋朝包公斩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包拯的传说中,还有一件“千古冤案”,那就是陈世美的案子,大家都知道薄情寡性的陈世美考取功名抛弃妻子的典故。在戏文之中陈世美是个家境贫寒的儒生,在家一心系于“圣贤书”,只望一日高中后可以光耀门楣。而他的妻子秦香莲也十分理解,与陈世美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恩爱美满。终于,陈世美感觉学有所成,决定赴京赶考

  • 西汉名将霍去病为什么没有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

  • 和珅有老婆吗和珅的的老婆子女后代有谁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一代大贪官和珅吧,但是大家知道和珅的后代有哪些吗,其实他的后代不多并且有接都是生下不久便夭折了,只有和珅的一个大儿子活的比较久,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和珅的儿子以及合身的后代的故事。和珅的后代,两儿两女尽管和珅身边的女人多,但是他的孩子却并不多,最后也没有留下直系后代,那么和珅的后代是哪几

  • 禹王碑之谜:禹王碑是谁写的禹王碑的内容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块石刻,也因其年代久远,所以石碑上的内容无法解读,禹王碑是谁刻的?他又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呢?禹王碑内容介绍:禹王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镌石崖壁,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未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苍古难辨

  •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说的是什么 包拯真的日间断人,夜间断鬼?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断案如神的形象深入民心,甚至流传着包拯“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传说故事——《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奉符县的一个押司孙文在酒馆喝酒时,突然来了一个名叫李杰的算卦先生要给他算命。这孙文酒兴正佳,便让这算命先生给他算上一卦,谁知这李杰念叨一会儿后却对孙文说道:“你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点之时必死。”孙文听后

  • 离婚协议书的历史离婚协议书从唐代就有了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离婚协议书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法律公文,很多人也以为离婚协议书是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不会想到在倡导一女不侍二夫的封建制度下居然也会有离婚协议书。实际上,在我国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离婚协议书”,敦煌曾出土过“放妻协议”。此“协议”的内容是:“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

  •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怎么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曾国藩是个怎么样的人?曾国藩的生平有什么故事?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怎么来的?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