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400余件文物珍品勾勒「丝绸之路」,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有汉一代的「丝绸之路」是沙漠里飘远的驼铃声。
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上,汇集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家文博单位的400余件文物珍品。60%以上的国家一级文物更令观者惊呼:未必绝后,可称空前。
更重要的是,花不足1天的时间,览尽400余件文物,无异于一场重走「丝绸之路」的时空旅行。此中有真意,回望已千年。草原、绿洲、海上,完整的丝路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天上谪仙人」如此描摹当日的街镇即景。及至宋元明,风帆高悬,商船下海,大洋上的远行造就了未知又浪漫的航程。中西交通的历史,绕不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溯源,逃不出山河湖海。
「丝绸之路」展分为6个单元:黄金草原与中国的早期交流、汉营西域与丝路交通、胡人来华与胡风浸润、厚重多元的宗教艺术、包容四方的大唐文化、碧波中的帆影。从展品的陈列可知,草原、绿洲、海上的「丝绸之路」,都已囊括在内。数件尘封多年的文物,在此次展览中再露峥嵘。陜西省城固县张骞墓出土的封泥上,依稀有「博望造」的字样。这块见证西汉「丝绸之路」缔造者「博望侯」身份的泥团,自1938年出土后,首次公开展出。
文物证史,丝绸之路上的发现,不断印证着史籍的叙述。1995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M8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代表了当时织锦的最高水平。织锦表面上有隶书撰写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同块墓地出土的另一残片与护膊上的用锦类似,上有「讨南羌」三字铭文。经复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祈瑞文字连读,恰好印证了公元前61年,赵充国奉汉宣帝命用兵羌地,获赠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以尺幅之间的锦护膊,成为军事行动的缩影,文物的意义约略可见。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弈棋仕女绢画、西安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的董钦鎏金佛造像、首次步出陜西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国博的殿堂级文物、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丝绸之路」上珍稀,汇聚一堂。
不惟如此,本次展览除了展示狭义上张骞开辟的欧亚商路,还有意呈现广义「丝绸之路」的干线: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策展人单月英在受访时表示,草原丝绸之旅在汉代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是相邻区域之间的自发、间接的交流。待到绿洲丝绸之旅兴起,自发、间接的交流转变为自觉、直接的交流。中国的商队深入欧洲腹地,罗马的使者也能够直抵长安。也是为此,盛唐气象里既有佛堂道观,也不乏景教教堂、袄教寺和摩尼教寺院。
到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和政治活动兴起,中国的文物也漂洋过海,散落到世界的其他角落,再通过工艺和技术的普及开花结果。此次展出上海博物馆藏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卉纹兽耳罐既见于国内,在海外亦有发现。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藏品中有相似的牡丹纹大罐,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也曾出现过类似兽耳大罐的蹤迹。
海浪催动了文明的交融。这是早先丝路专展较少涉猎的问题意识。
胡汉并行,人的交流史在历史的星河里,曾有一段时间,胡汉并行是习以为常的事。尤其在盛唐,胡风浸润堪称生活即景。胡人来华,仰仗的正是丝绸之路。
据记载,唐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交往,每年有大批外国使者、僧人、商人、学生云集两京,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事接待。本次展览归总了不少人俑,从形貌特徵看,尽是当时的胡人。从製作工艺管见技术水準,自脸部表情参详审美趣味,由衣着服饰想像日常起居,恰是文物的魅力所在。
此外,新疆出土的营盘男子干尸,上身穿着中西亚一带的精纺毛织物,其余衣物则弥漫中式风格。唐三彩釉陶女立俑,汉人的眉眼,下身却有一条拖地的长裙,疑似波斯风格。这种平民身上的文化融合,兴许正是丝绸之路带来的微观纪实。因丝绸之路而改变的,不仅是国计,也关乎民生。在这一点上,此次展览并未忽略。大英博物馆曾撷取100件馆藏,製作电台节目并发行图书,以《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名义行世。文物虽小,背后引申的意义却广袤。虽然丝绸之路比起「世界简史」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命题,如果400余件文物多少能还原历史的实相,看的是展品,回首历史,想来也能瞥见千年光阴流转中的繁华与浩叹。
本文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