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顶尖高手,他本身文治武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即可以爱才如命,又可以滥杀无辜,都是从顺不顺从自己的意志决定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暴露出要取代汉朝的野心。在许多清流名士看待曹操就是: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孔融丶弥衡丶杨修等都是忠于汉皇而鄙视曹操的,甚至早期为其出谋划策的大谋士荀彧等,也是忠于汉室。这些人最后都被曹操逼死。
曹操年轻时放蕩不羁,不修品行。从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来看,曹操是不屑道德修养的,表现出极端自私的心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往往人心沦丧,民饑易子而食的事时有发生。治乱世用重典,选材以才为先,需迅速平定乱象。治治世用德政,以德为先,可以缓缓道德感化。所以时代的客观环境也要求这样的选材标準。
曹操为何反感名士?因为名士是他夺权的阻碍其实所谓的清流名士,或许都很有名,但大多未必是清流。而这些名士既然能成名,要麽本身就是出自豪门世族,要麽就是豪门世族的附庸。他们本身从立场上来说,就与寒门出身的曹操不对付,除了少数人会因为曹操权势而归附之外,大多数都是在反对曹操。而所谓的清流名士,跟豪族实际上是一群人,他们反对曹操夺权,曹操自然也就对他们很反感。
现在用人的标準是德才兼备,这也是最完美的状态,然而事实是真正达到德才兼备的人很少。“有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空谈误国,靠道德君子是无法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那种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在道德标準上都并非得一百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