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你有贵人相助吗?今天说说刘备的三位贵人!

你有贵人相助吗?今天说说刘备的三位贵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16 更新时间:2024/1/16 18:23:49

我国古代有不少经贵人相助成就大事的人,三国时期更是如此,我们熟知的蜀汉主公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一生中受过许多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高人开悟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条件,尤其像刘备这样的草根。刘备成事前确实得到过许多贵人的帮助,其中有3个人对他影响和帮助最大。

刘备的第一位贵人,是自己的母亲。

刘备从小很穷,父亲早逝,家里主要收入来自母亲贩履织席,母亲拉扯刘备过日子历尽了艰辛,但是她很伟大,不想刘备将来只是一个小商贩,所以坚持让刘备读书。

在那个时代读书是寒门子弟晋身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汉朝以经学治天下,通过不断求学,使自己在经学方面达到一定修养,要么在地方上博取足够的名声,被推举为茂才或孝廉,要么进入洛阳太学学习,这两条路都可以让寒门子弟走上仕途,从而改变人生。

为了让刘备在学业上有突破,母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送他到本地著名学者卢植开办的私学里读书。

刘备的第二位贵人,是老师卢植。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后汉书》说他身高八尺二寸,约合现在1.93米,当时人的平均身高普遍低于现在,所以卢植往人堆里一扎绝对是大高个。一白遮百丑、一高啥都有,卢植长得很排场。《后汉书》还记载,卢植声音洪亮,酒量极好,一次能喝一石酒。

表面看卢植是个武人,适合从军,但他的志向却是经学,他和郑玄一道拜马融为师,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地位。

卢植从马氏民办大学毕业回家,谢绝了马老师的挽留,回到家乡办起私学。由于是马融的学生、郑玄的同学,卢植的私学很有名气,不少人到他这里来求学。

名师所办的私学自然是名校,即使不要择校费但也不会免费,并且学费不会低,所以说刘备的母亲送他来读书是个惊人的决定。现在要是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下岗工人含辛茹苦供儿女出国留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备的母亲。

作为寒门子弟,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会拼命学习、发愤努力。马融教出了郑玄、卢植,郑玄又教出了崔琰、郗虑、赵商、孙乾等人,他们靠着老师的招牌日后要么成为著名学者,要么成为高官,算起来,刘备与崔琰等人同辈,如果读书够刻苦,前途不成问题。

然而刘备并没有做到,他在学习上一点儿都不刻苦,他“不甚乐读书”,还“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一点儿都不像穷人家的孩子。

刘备成年后,个子长到了七尺五寸,合现在1.76米,也算个大高个。《三国志》记载,刘备生得“垂手下膝”),耳朵很大,可以“顾自见其耳”。这种长相比较个性,甚至说有点怪异,放到现在,恐怕绝不会拿来夸耀。

胳膊长,适合当拉面师傅;耳朵大,那是阿凡达。

《三国志》记载,刘备平时话不太多,喜怒不形于色,非常懂得尊重人,喜欢结交各类豪侠,“年少争附之”。

刘备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卢老师的私学,远播到社会上。《三国志》记载,冀州刺史部中山国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双,他们常来涿郡一带贩马,“赀累千金”,听说刘备的名声,主要前来相见,相见后觉得刘备不简单,“乃多与之金财”。有了他们的资助,刘备身边的追随者更多了,有一个人,是刘备的同学,刘备对他很尊重,把他当成兄长来看待,这个人名叫公孙瓒

刘备的第三位贵人,是同学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幽州刺史部辽西郡人,出身于大族,但因为母亲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长得也很排场,“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

公孙瓒担任的职务是书佐,是秘书一类的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公孙瓒很快显露出他的能力。《魏略》记载,公孙瓒很会向领导汇报工作,每次汇报都不说那些细枝末叶的琐事,“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

会写总结,会汇报工作,这样的人肯定有前途,太守把女儿都嫁给了他,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也把公孙瓒送到卢老师的私学里深造。公孙瓒比刘备年长,刘备与他很投脾气,“瓒深与先主相友”。

刘备15岁来到卢植那里求学,在这里只呆了2年,因为后来庐江郡发生叛乱,朝廷征召卢植去那里当太守,平叛去了。

卢老师走了,刘备和公孙瓒只好离开,公孙瓒回到郡里,因为是太守的女婿,有背景,所以升了官,当上了本郡的上计吏,相当郡政府驻京办主任。刘备则没什么具体事干,他既没有去洛阳去上太学,也没有在本地官府中谋取一官半职,在政治一片黑暗的情况下,大概这两条路对他都不现实吧。

在刘备的履历中,这段日子并不短,大概有六、七年,史书对他的记载却只有3个字:合徒众。

刘备聚集了一帮人,他们非官非商,整天在一起,既不打家劫舍,也不效命官府,能挣钱的时候就挣点儿,没事的时候就喝酒,反正就那么混着,说得好听点儿叫自由职业者,说得难听点儿就叫混混。

不要小看这样的混混,承平时代他们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乱世里他们就是强人,混得好就是英雄,对他们来说,不差体力,不差胆量,只差机会。在这帮人里,刘备和两个人最情投意合,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

母亲送刘备来求学,原指望他通过刻苦学习而改变命运,这个目的似乎没有达到。但刘备来卢老师这里读书,的确是改变命运的开始。刘备成为卢老师的弟子,尽管未必是最优秀的弟子,但也与卢老师建立了师生情谊,至少是镀了金。学问没有多少长进,但结识了公孙瓒等人,对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后来黄巾大起义爆发,朝廷组建了3支队伍平叛,其中一支由卢老师负责,没啥正经事干的刘备去投了卢老师,从而避免了成为黄巾军一员的可能。后来,因功被朝廷授予县尉的官职,职务不高,却也进入了公务员的行列。

再后来,刘备因故一气辞官,又到社会上流浪,眼看又有成流寇的危险,听说同学公孙瓒在幽州发展得很好,于是去找他,被公孙瓒任命为县令、国相,国相当于郡太守,算不是错了,但干了几年刘备却带着关羽、张飞找了个机会走了,到南方独立发展。

刘备为什么没有留下来辅佐老同学成就一番大事呢?有人说刘备志向更大,看不上公孙瓒,所以走了。其实倒未必,那个时候的刘备估计还没这么狂吧,他之所以走,是因为在公孙瓒手下没有发展空间。

《英雄记》说公孙瓒不喜欢用名门望族子弟,喜欢用小市民,“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比较有名的是算命先生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3人,公孙瓒跟他们结成异姓兄弟。

《英雄记》甚至说,公孙瓒的字伯圭是后来才改的,一家如果有4个兄弟,他们的字里应该分别有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公孙瓒为了表示跟上面这3位异姓兄弟很亲,他自称伯,几个兄弟则分别称仲、叔、季。在公孙瓒的提携下,这些人很快富了起来,以现在的说法身家过亿,公孙瓒还跟他们结成儿女亲家,常把他们比作汉初的开国功臣曲周侯郦商、颖阴侯灌婴

有人有此很不解,问公孙瓒为什么这么做,公孙瓒回答:“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意思是,有的人天生富贵,你提拔他他也不感激你,还以为理所应当,不如提拔那些小市民。

看来刘备的这个老同学打仗有一套,但骨子里也是个小市民,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注定在他手下干不出大明堂,所以有机会自然另谋发展去了。

最后说说公孙瓒的人物生平: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标签:

更多文章

  • 如何在古代当一名合格的吃货?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中华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民以食为天,现代社会有着琳琅满目的美食,平常人可能一生都不能全部尝试一遍,那么在古代时候,人们对口腹之欲的追求又是如何的呢?现在满大街的美食,看到就觉得色香味俱全,光是鲁、川、粤、闽、苏、湘、徽、浙八大菜系就已经看花眼了,更别说还有日、韩、法这些外国菜。可是大

  • 古语揭示用人之道 "惜马,用牛,赶猪,打狗"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我们常用动物来形容人,尤其是在用人方面,常常把这个人比作某类动物,例如勤恳的老黄牛,狼子野心等。想成事,重在用人。人,千差万别,但若以动物喻之,无外乎“马、牛、猪、狗”四类,贵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马”,千里马也,此乃人中之精英。刘备得诸葛亮而“三分天下”;汉高祖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奠定了八百年江

  • 商朝的灭亡,难道真的是因为妲己蛊惑纣王所导致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商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起了完整的官职和律法制度,但是它的灭亡却有争议,这就牵扯出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苏妲己。许多人对于苏妲己的印象来源于十几年前热播的《封神榜》,里面妲己的被许多人冠上了狐狸精的烙印。在剧中苏妲己蛊惑纣王建立了酒池肉林,不理国事,整

  • 康熙死后众皇子的下场如何,雍正又做了哪些残忍的行为迫害兄弟?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康熙是我国清朝最优秀的皇帝了,他唯一没有做好的事情就是安排自己的继承人,因此他死后才发生了九子夺嫡的惨剧,最终胜出的是雍正,虽说雍正是个好皇帝,但是他清除与他竞争皇位的兄弟的时候,丝毫不见心慈手软。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冬,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之后,其四皇子,原先的雍亲王爱

  • 古代何谓雅事中的"雅事"?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不论我国古代的士大夫还是文人墨客,无不崇尚一个“雅”字,那么什么才是雅的,其中最为雅的又是什么呢?何谓雅事中的“雅事”,一般现在我们提到“雅”,都会想起古代的文人墨客,雅一直以来都被文人墨客所推崇,他们也是雅的一部分。而这里所说的雅事,可以理解为古代文人在学习和自我修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极具文人风

  • 古代的死刑犯不想死有没有办法免死?这五种方法可以免死 一个比一个难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死刑不管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少的一种刑罚,但有着这种律法的约束还是避免不了一些铤而走险的罪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那些忤逆他的人更有可能会被处死极刑。如今我们的国家虽然还有死刑,但是更多的时候已经很少会采用了,除非是犯了非常重大的错误,但是死刑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一种刑罚。因为那

  • 晚清时期清政府不敢对列强动手 那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这么上心呢?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列强大举进攻中原,而清朝并没有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最终签订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但那时候兴起的太平天国却一直被清政府打压,最终被消灭,那么当时的清朝为什么敢对太平天国动手而不敢抵御列强呢?满汉一家亲一直都只是清政府为了便于统治而宣传的口号而已。自满清立国开始,愚昧和提防汉人一直是满清的

  • 三国中的刘备作为汉室后裔为什么早年的时候会沦落到买卖草鞋?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刘备作为三国中的一位霸主统一一方天下,同时他还是汉室后裔,也正是因为这个名号他早年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拉拢人心,但作为一名汉室后裔早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沦落到买卖草鞋呢?《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介绍刘备的出身的: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

  •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在古代的时候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诗人经常在写诗的时候会把楼兰这个国度给带上去,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也写过一个叫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个楼兰究竟做了什么呢?楼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位置在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的北边,罗布泊的西北角,沿着孔雀河道南

  • 因在嬴政之前秦国出了四位明君,才造就了秦始皇的千秋霸业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中秦国秦始皇一统天下,成就了千秋霸业,这除了秦始皇自身的才能外,还要归功于秦国之前出的四位明君。秦国第一位明君秦孝公在笔者看来秦国能由弱转强最大的功臣就是秦孝公,秦国的后世之君最应该感谢的人也是秦孝公,若无秦孝公想必秦国还是那个随时被欺辱的弱小诸侯国。1、少入军旅,沉稳有智谋。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