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朱元璋为什么后来称明教为邪教?

朱元璋为什么后来称明教为邪教?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82 更新时间:2024/1/14 22:32:06

明教是从中东地区传来的宗教,在它的影响下,抗元的起义军掀开了元朝的天,建立了强大的起义武装,并在之后建立了大明朝。

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以宗教立国,拜上帝教与太平天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正如夏春涛先生所说,能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能不能客观而公正地看待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根据《辞海》的解释,邪的意思是不正当、不正派,或者指妖异怪诞。那么,邪教也就是不正当、不正派的宗教,或者指妖异怪诞的宗教。

邪与正相对,不是正教,就是邪教。

邪教一词,古已有之。至少,在代就已经比较流行。

汉代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北朝出现的弥勒教(后来发展为白莲教),唐代传入的摩尼教(又称明教),先后被官府称为“妖道”或者“妖术”。明教被称为邪教(又称魔教)之后,民间秘密宗教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邪教。

说到底,历代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只认可有利于控制平民的宗教,比如麻痹苦难群众反抗意志的精神麻醉剂——佛教。

官府最认同的是数千年正统——儒教(儒家思想),其他与之背道而驰的民间秘密宗教,均称之为邪教。

更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踩着明教的肩膀登上大明帝位,随即就过河拆桥,宣布包括明教在内的所有民间秘密宗教组织都是邪术,严加查处。

清政府视儒家理学为正教,将拜上帝教视为与白莲教类同的邪教,一点也不奇怪。作为反政府的理论武器,拜上帝教被视为异类,受到打压、诬蔑和封杀,自在情理之中。

邪教一词,其实并不是中华特产。国外也有类似称呼,为之兴起的血雨腥风,也是史不绝书。天主教统治天下之时,对于异己学说,特别设立宗教裁判所,进行严打严惩。伽利略被关起来吃牢饭,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都是生动而血腥的案例。

综上所述,邪教主要是朝廷对民间秘密宗教的称呼,是政治“打假”,没有令人信服的评判标准。

有人可能会说,按照现在的标准,拜上帝教不就是邪教嘛!

既然如此,那就不妨按照现代标准,来考查一下拜上帝教的理论和实践。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把以下几条标准,作为辨别邪教的依据:

一是神化首要分子,吹嘘头领手眼通天;

二是装神弄鬼,以世界末日吓唬人,入教平安,不入危险;

三是控制教众人身自由,防范严密;

四是敛财,以各种名义将教众财富据为己有;

五是奸淫,教主一般都是大淫棍、大色狼,年轻漂亮的女教徒往往成为他们的猎物。

但实际上,第一条只能算是宗教的特征,并不是邪教的专利。哪一种宗教没有神化的超能力?哪一种宗教是客观唯物主义?

第二条说法并不完全对。老百姓之所以害怕带恐怖色彩的宗教预言,除了他们的无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的苦难。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往往用宗教开路。

就拿元末农民起义来说,不正是摩尼教(明教)、白莲教等若干民间秘密宗教汇集而成的洪流?当时的宗教预言,就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而且宣扬“天遣魔兵杀不尽,世上能有几人平;待看日有双平照,杀尽不平方太平”。

为什么老百姓会害怕宗教恐吓?

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这个意思其实并不难明白。为什么相信这些宗教恐吓的,大多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因为社会不公导致广大下层民众常常在温饱线或者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他们脆弱的心灵已经承受不了任灾难。宗教,是苦难者的叹息。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正是宗教预言的猎杀目标。

所以,归根到底,宗教恐吓的威力,往往与社会的黑暗成正比。君不见,民间秘密宗教流行之时,往往是一个朝代最腐败、最不可救药的垂死的前夜?

第三条,拜上帝教的确有其严格的教规教条,但并不是要控制教徒的人身自由。相反,正是教徒对教条的信奉,才形成严明的纪律,并为日后起义打下了基础。

第四条,拜上帝教后来设立的圣库,其实是公有制的仓库,供全体教众平等享用,并非洪秀全一人之小金库。当然,洪秀全后来不断演变成君主,与其他高层领导享受着超越一般会员的物质生活,这其实是等级制度的反映。就整体而言,圣库的设立,最重要的目标,不是为领导聚财。

第五条,洪秀全先后有过八十多个王娘,这个没错。但这并不是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要几个女人。事实上,这些王娘,大多并非教徒;而且洪秀全宫中生活的淫乱程度,并不与拥有的女人人数成正比。

显然,简单地用公式套拜上帝教,容易蒙住智慧的双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模仿清朝,将拜上帝教称之为邪教,是可笑的人云亦云;依照今日,将拜上帝教称之为邪教,是可悲的以今诬古。

拜上帝教不是邪教,也不是梁发想要传播的基督教。

拜上帝教的核心理论,不是基督教所提倡的精神超脱、灵魂不朽、实现博爱、来世进入天国,也不是要颠覆人类社会;相反,而是要在崇拜上帝唯一真神的前提下,斩邪留正,建立人间天堂。

基督教是教人们忍受现实中的苦难,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天堂;拜上帝教是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天堂从来世的虚幻变成今生的现实。

标签:

更多文章

  • 古代"高考"舞弊考官被腰砍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科举制度诞生以来,为我国输送了无数有才能的人,但是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清朝的反作弊还是很严格的,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据说当时温庭筠的作弊手段就相当高明。(清末孩子也分快慢班,考试不过也要补考)2014年高考期间发生的河南舞弊案震惊全国。在我国古代的高考,也就是科举考试中,也有枪手。古代最有名气的

  • 它帮助北魏统一了北方,却换来了诛三族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细数历朝历代,武将面临的境遇都是最惨的,出去打仗要面对敌人的刀剑,更危险的是面对班师之后皇帝和大臣的猜忌。历朝历代,许多战绩彪炳的武将的下场都很悲惨,比如白起、韩信、岳飞等,除了他们摊上不太好伺候的领导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武将都是耿直的汉子,有啥说啥,不怕犯忌讳,不怕让领导下不了台,久而久之,那

  • 三国时期蜀汉的战略计划:北伐曹操并不是主要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诸葛亮六出祁山,蜀国数次北伐,其最终目的都是扩张疆域和人口数量,因为他们深知,蜗居在蜀地深山之中,迟早是要被占据北方要地的曹魏消灭的。在东汉末年,赤壁之战成为奠定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关键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以此为跳板,西取巴蜀,北进汉中。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劝

  • 敢说唐朝以后读书人文弱?问这些武功爆表的文学家同意不!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说起唐朝,我们可能都会觉得这是个强大的朝代,人民物质精神文明空前强盛,因此官员也多文雅,没有了战乱时代的尚武之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以后,我国的尚武之风有增无减,那个时期人们的身体素质,要远强于现在。有个观点,多年以来总有市场:唐朝以后,读书人都变文弱了!唐朝的读书人有多强?看看盛唐的诗人就知道

  • 三国丨杨仪:哥跟你讲法制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文官武将要各取所长互相包容,才能够营造和谐的氛围,这样对国家是有好处的,廉颇蔺相如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三国时期蜀国的这二位,可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在我眼里,魏延与杨仪十足就是一对活宝。我们先来看一段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

  • 不可信的预言害死两位称帝者,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封建迷信的预言在古代有很多受众,愚昧的人们相信预言是上天的安排,一定会成真,因此谶语成了控制舆论最好的工具。“代汉者当涂高”是个什么梗?这是一句谶语,相当于古老预言的意思,谶语在古代很受重视,它充满了迷信的色彩,人们相信它能够预测未来的结果,因此许多人经常利用它来制造舆论。两汉之间的公孙述受“代汉者

  • 西周的灭亡,真的要怪最到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妃子身上吗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自古英雄爱美人,但是沉溺女色导致国家衰败的君主也不在少数,不过一味将罪责归咎于女性身上好像也不是太好,毕竟国家软硬实力才是根本。在中国古达历史上,不仅有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这传颂千古的四大美女,还有着四大妖姬的称号。对于这四大妖姬,妹喜成为夏朝灭亡的红颜祸水,妲己则是商纣王的爱妃,骊姬虽然没有

  • 他才是三国的人生赢家,明明可以靠脸却要拼才华的东吴儒将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江东弟子多才俊,周瑜就是完全江东才俊的集大成者,周公瑾并不像演义小说中写的那样狭隘,相反他还是一个英俊潇洒宽宏大量的人。世人知道周瑜,多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心胸狭隘,在诸葛亮这朵红花下的绿叶。然而须知,周瑜才是三国乱世中真正的人生赢家。(图)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很多人不

  • 诸葛亮到底看上刘备啥了?同时期比他强的主公可太多了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诸葛亮人中龙凤,远见卓识和知识储备都远超凡人,是三国时期的顶级人才,但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刘备呢?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对于三国中的顶级谋士、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或者全才类型的孔明,对于任何一方势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集团中,诸葛亮偏偏选择了实力最为差劲,当时

  • 晚清最后的汉臣,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清朝是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是汉人官员也很多,左宗棠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像他这样铁血强硬对外又忠心耿耿的大臣,清朝还真不多见。“光绪十一年7月27日清晨,七十四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图)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