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为什么秦始皇的评价是那么的低?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为什么秦始皇的评价是那么的低?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432 更新时间:2023/12/24 7:30:22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也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是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那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为何还要聊他?我觉得,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上,而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却非常模糊。在研究历史时,史学家通常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民间形象。想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这三个概念。

什么是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来源于记录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从事历史记录的人,一般称之为“史官”。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史官在记录国家大事,特别是一国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有“君举必书”的说法。而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还分别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职。大史掌管国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十分细致和明确。

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是后世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加工、改写,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赋予新的生命,我们称之为再创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跟据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所写。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历史人物和情节作了很大改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深动和精彩,作品的文学性增强了,真实性也就变弱了,所以,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重新构造和演绎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

什么是民间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被文学家改编成小说,更多的是被民间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在你来我往的传递中,不免会有些加工、臆造、夸张甚至改编的成分。而且,民间传说故事更多是为了表达广大人民众的一种心声,一种愿望,于是便有了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在历史上多有讹传,孟姜女确有其人,但哭长城却并无其事。“哭长城”一说,更多的是反映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长城的厌恶和愤恨之情。

好了,以上基本功课做好之后,接下来才真正进入正题: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个暴君?我觉得并不是。历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虐皇帝,实在有些冤枉。既然是文学作品,主观改编必然居多,然而在历史记载中,秦始皇并非如此,相较于后世诸多仁义之君,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时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第一、“焚书坑儒”的说法有误。

说秦始皇暴虐,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焚书坑儒”,烧毁儒学经典,杀死众多读书人。然而这一故事并非是事实!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治体制,采用李斯为首的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改分封制郡县制。这一改革遭到了当时儒生和游士的反对,特别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学派,更倾向于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并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

然而秦始皇未采纳,他更为支持李斯废分封设郡县的主张,一些儒生看不过去,就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反对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焚烧儒家典籍,包括《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当时公子扶苏与丞相王琯也极其反对嬴政的做法,并建议以孔子的儒家学派来治理国家,秦始皇不听,为了打压儒生,甚至还下令坑杀了许多读书人。

应该说,上面这一故事与史实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烧儒家典籍确有其事,但嬴政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术士”。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并未记录“坑儒”这一说法。术士,就是专门从事算命的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任用卢生和侯生,让他们帮助始皇求取仙药,二人自知求取仙药不可能,于是带着巨资离开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把京城所有的术士都抓来,一并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读书人”等同于“儒学学子”的概念也是错误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仍然是百家争鸣,当时的读书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儒学者,只是其中一个流派的读书人,不能代表所有读书人。

第二、善待功臣,并未滥杀无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担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张分封制的领头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间在政治主张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只不过烧了一些书,以此警戒那些意见不统一的人。对比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三国时的曹操,嬴政可以算得上是个温柔的皇帝了。

西汉宰相窦婴早年曾帮助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功赫赫,后来却因得罪皇帝的舅舅田蚡入狱,汉武帝下令将其处死;另外一个功臣主父偃,曾帮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势力,可后来却因一件小事被怀疑私通诸侯,被汉武帝下令灭了全族。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一个以杀大臣出名的霸主。曹操帐下能人聚集,在谋士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他跟随曹操几十年,帮助曹操打得北方天下,是曹操的首席功臣,然而后来却因反对曹操称王,被曹操逼迫至死。如此一对比,秦始皇还真可以称作是“胸襟广阔”,最起码,秦始皇做到了广纳谏言,敢于接受不同意见,对待大臣也足够宽容。

李信,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将军,曾夸下海口,扬言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大败而归。后来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将王翦,再次攻打楚国,不过,他仍然将李信放在副帅的位职上,这种做法是对臣下多么大的一种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

再来说一说王翦,此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以说,王翦父子为中华的统一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功劳之大简直可以与汉初的韩信相提并论。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一直对他们父子关爱有加,王翦也得已安享晚年。

反观另一位皇帝刘邦,他对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韩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想当初,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拿下三秦,入关中,水淹大梁,一并收复赵、代、齐三国,功劳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帮助刘邦除掉项羽之后,刘邦立马翻脸,设计将韩信抓捕,押往京城,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除了刘邦,还有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在灭了吴国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杀掉与自己的患难与共的大臣文种。另一位大臣范蠡,因为提前预知到勾践是一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君主,于是早先远离了勾践,逃过一劫。然而,当下人在评论刘邦和勾践之时,更多是看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坚韧的毅力以及契而不舍的精神,却不想,在心怀和胸襟上,他们远不如秦始皇那般开明。

第三、统一六国,从未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的在实行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实行怀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动兵,齐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还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宽容之心,虚怀若谷,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国之战。

在收复燕国之前,燕国太子丹曾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而后以失败告终。后来秦始皇打下燕国,并没有因仇怨拿燕国人开罪,在消灭了燕国政治集团之后,秦始皇对燕国老百姓施予怀柔政策,以安抚百姓。试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这般奇耻大辱,恐怕屠城一举再所难免了吧。

被后世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在秦末汉初,项羽带领40万大军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阳,对整个咸阳实行屠城,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过,项羽在后世的名声还不错,时人对项羽还多有赞赏,并根据他的历史编撰了经典京剧曲目《霸王别姬》,以及昆曲《千金记》等等,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英雄,而对其火烧阿房宫一事却视而不见。

论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黄巢起义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屠城之最”了。公元879年3月,黄巢攻占福州,同年9月,领军进攻南方重镇广州。攻陷广州后,黄巢在城内屠杀各国商人12万人,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灭掉西夏之后,便一路南下,进入南宋版图,沿途城池被掠夺一空。在蒙古民族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平等对待,而是把公民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公民、色目人是二等公民、北方汉人是三等公民,南方人是四等公民。

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按等级来划分公民,根据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未杀掉六国君王,而是将他们带到首都咸阳软禁起来,留他们一条活路。这一举动,是后世很多贤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可怜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经历了两千多年,还是摆脱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和民间形象中,秦始皇多为反面人物,实在有些不公道。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分裂状态在当时的人看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老百姓生下来就有一种固定思维,这天下本就该是四分五裂的,分裂才是常态,统一恰恰是不正常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对于天下大统是没有迫切愿望的,相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是成为“侵略”的代名词。于是,天下老百姓无不憎恨秦始皇,是他让一方百姓失去家园,成了亡国奴。基于这种心境,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为千古一帝的历史背景下,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创造开元盛世,唐朝的政权斗争为李隆基缔造开元盛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登基称帝,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公元712年李旦把皇位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也就是

  • 乐毅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连诸葛亮都要崇拜他?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什么没有乐毅?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为何没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每每自比“管乐”,“管”是管仲,“乐”就是乐毅。一个能被诸葛亮当成偶像的人,有多牛应该可

  • 刘备伐吴失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 刘备伐吴损失到底有多惨重,如果是诸葛亮指挥蜀军伐吴结果会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公元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刘备伐吴损失有多惨重?如果是诸葛亮指挥蜀军伐吴,而不是刘备,结果会更好吗?公元221年,这一年最热的季节。蜀汉的皇帝昭烈帝刘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毅

  •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努力,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逐个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那么,秦国和其他六国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使它能脱颖而出、独步天下呢?公元前237

  • 著名的杨家将为什么三代之后再也没有能拿出手的名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宋代名将就属杨家将最为出名,在现代也被影视剧渲染的人尽皆知,在宋朝的时候后杨家将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可为什么三代之后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名将呢?许多人都为此抱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也有很多史学家专门就去研究这段历史。最后的也发现,杨家将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非是后人捏造出来的,对于大宋朝的安慰也是做

  •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 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这是什么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三国时期能人武非常多,刘备麾下的赵云更是如此,在长坂坡一战中杀个七进七出,在这一战中彻底成名,而赵云原本是在公孙瓒手下,而且公孙瓒也知道赵云的能力,那为什么愿意让赵云跟着刘备走呢?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单枪匹马”,而是带着一帮子人马来的。史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

  • 史上最血腥最反复的黑暗乱战时代,电视剧都不敢拍,比三国还乱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有许多混乱黑暗的时期,例如众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但是还有一个时期比之更乱,就连电视剧都不敢拍。这个时期就是东晋十六国。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天下大部分地区都是由胡人把持。说起东晋十六国,恐怕能够说出十六国的人不多,这段时期,绝对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在

  • 水浒 : 如果潘金莲不出现,武松的人生会是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我们都知道历史不能重演,小说中的既定情节也是既定的,不过我们可以对其中很多的桥段进行大胆的猜想,很多时候猜想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读水浒,我时常在想:如果潘金莲不出现,或者她即便出现,但没有对武松的怦然心动并付诸行动,那武二郎此后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图)天伤星武松细读小说,个人认为,当时已是阳谷县

  • 古代衣服可以像现在一样随意穿着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封建社会的礼数很严格,百姓穿的衣服也有很大的讲究,再加上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因此普通人家的人穿衣服选择性就很小了。《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绂”、“乌衣”分别指代什么?古代的不同衣服有贵贱之分吗?服饰

  • 他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却难以走出亡妻之痛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说起明清时期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应该是第一名了,他笔触细腻,文采斐然,为人又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他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擅诗词;他深受康熙宠爱,晋升为一等侍卫,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他,就是“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可就是这样一位旷世才子,却在31岁时因病撒手尘寰,给后